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标准答案(五)汇景寄情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诗词鉴赏汇总标准答案(五)汇景寄情类
钱塘湖春行
1.本诗作者(),字()。

2.“水面初平云脚低”中,“初”的意思是(刚)。

诗人用(争)、(啄)两个字表现了莺燕的动态。

(早)、(新)、(渐)、(浅)这几个字最能说明该诗写的是初春景色。

3.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早春西湖美景感受的两个字是(最爱)。

4.请你从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句,评价其用词的妙处。

用“几处”来修饰“早莺”,表明了莺的数量还不是很多,没有到莺歌燕舞的程度,准确地表现了早春的特征。

“争”字不但把早莺在树上跳跃、呼唤和诗人循声观望的情态生动地描摹了出来,同时也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寒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5.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

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

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带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2
6.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做简要赏析。

⑴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⑵赏析: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出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大自然从沉睡到苏醒、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

7.钱塘湖又称(西湖),如今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8.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号(香山居士),他的著名诗作还有《琵琶行/卖炭翁》。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云脚低”,写出了地面雾气弥漫,和湖水相连的奇特景象。

B.“争”“啄”写出了莺燕新来的动态,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C.诗歌前四句写湖上春景,点明环境,后四句专写湖周围景色。

D.诗歌写景由近及远,表现游人在观赏钱塘湖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B(A项中的“云脚”是指天空中的云层;C项中诗的前四句不全是写湖上春景,如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D项“由近及远”应为“由远及近”)
10.全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表达了诗人(热爱西湖美景)的思想感情。

1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

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1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2分,答“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也可。

)
1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进行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
示例: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燕子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与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活力与生机。

14.诗歌题目中的“钱塘湖”,指的是(西湖);“最爱湖东行不足”中“行
不足”的意思是(看不够)。

15.从内容上赏析“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句诗写诗人极目向钱塘湖望去,见水面辽阔,白云低垂,水天相连,勾画的是钱塘湖早春的轮廓,凸显了钱塘湖早春的整体气势。

16.分条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中“争”字的作用。

(写出三条即可)(分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⑴“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⑵“争”写出了早莺的活泼可爱,表现出它们的活力和生机;⑶“争”表现了早春乍暖还寒的情形,突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⑷“争”渲染了欢快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17.颈联中的那些景物表现了早春的特征?诗人描绘这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乱花”“浅草”。

抒发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18.诗的颔联中“争”“啄”两个动词运用得非常生动,请任选其一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早莺的活泼可爱,表现了早春乍暖还寒的情形,突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渲染了欢快的氛围,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示例二]“啄”字抓住了早春的燕子衔泥筑巢的特点,画面充满生机,十分动人。

1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是写景名句,请简析其妙处。

[示例一]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抓住“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示例二]作者在这两句诗中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使至塞上王维
1.本诗中写了很多带有塞外特点的景物,其中(征蓬)、(归雁)是作者的自况,既点明了路程的遥远和出塞的时节,同时也暗含了受人排挤的抑郁之情,与后面诗句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共同构成了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塞图景。

2.“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点,请你从图画的构图美、色彩美、线条美、意境美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示例:画面空间宏大,富有层次。

向远处延伸的长河、向高处延展的孤烟、无边的大漠、天边的落日,构成了十分开阔的场景。

色彩美示例:色彩对比强烈:黄色的大漠、白色的孤烟、殷红的落日、白亮的长河,画面色彩鲜明艳丽。

线条美示例:线条简练、明朗。

无边的大漠中,纵的是一柱孤烟,圆的天边的落日,曲曲折折的是长河。

意境美示例:动静结合,意境深邃。

静止的大漠背景中,有缓缓上升的孤烟;静止的落日霞光中,又有伸向远方的长河。

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了回味空间。

3.下面对王维《使至塞上》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4.诗题的意思是(奉命出使边塞)。

5.“大漠孤烟直”明写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暗写边塞(荒芜、辽阔)的环境特
点。

6.“征蓬”“归雁”在诗中喻指(诗人自己/诗人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漂卷,春回大地时大雁也会往北飞,故“征蓬”“归雁”都喻指王维自己。

),诗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孤独、抑郁、忧伤)的心情。

7.本诗具有色彩美,诗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C(C句通过多种具有鲜明色彩的事物的组合,展现出色彩之美,如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狼烟和红色的落日等。

)
8.这首诗前四句描写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注意梳理诗歌的思路,理解诗歌中的景物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前四句描写了单车、征蓬、汉塞、归雁、胡天等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孤寂、伤感、落寞的内心感受。

9.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请从“诗中有画”这个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注意从画面美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


示例一:诗中有色彩美:大漠黄沙漫漫,烽烟灰黑,长河银白,落日橘红,色彩丰富又有变化,具备图画的色彩美。

示例二:诗里有空间感:上方是落日,中间是烽烟,下边是河流;远的是夕阳,更远的是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10.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叙写诗人奉命出塞,察访军情,经过居延。

B.颔联诗人用“征蓬”和“归雁”自比,表达飘零之感。

C.颈联诗人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

D.尾联诗人写到边塞的“萧关”“燕然”,表达独当重任到达边塞的自豪之情。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懑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