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活垃圾分类考察散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生活垃圾分类考察散记
作者:许焕岗李彦富
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年第05期
如何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篇大文章。
怎样做好这篇大文章,让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于5月中旬,到台湾进行了考察。
通过几天的参观访问,深深体验到,台湾在做这篇大文章中已取得了可喜成果。
尤其是台北市的一些做法,效果极佳,很值得借鉴。
比如,他们大力推进实施的“垃圾不落地”和“资源回收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实行垃圾费随袋征收,使回收、运输和处理整个渠道畅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济圈。
由于这些措施、办法的综合实施,大大促进了垃圾逐年减量。
据统计,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65%,到2011年计划实现垃圾资源全部回收,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实施“垃圾不落地”
在台北市考察中,笔者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商业街路旁,在旅游景点的一些地方,有垃圾桶摆放,三只桶上的标识分别显示为:“资源回收”、“一般垃圾”、“塑胶”,以方便分类投放;而在居民社区,却见不到任何样式的垃圾桶、垃圾箱,也寻不见密闭式清洁站等生活垃圾暂存或中转设施。
那么,居民区里产生的生活垃圾放到哪儿?怎样收集运输?
经过一番访问,才找到了答案。
这是实施“垃圾不落地”的成果。
“垃圾不落地”,就是居民将产生的垃圾直接投放进收集运输车里,运输车将收集起来的垃圾直接送去处理,改变了过去那种将垃圾放置在街道两侧,收运者再把这些“落地”的垃圾装进车里的工序。
要实现“垃圾不落地”,最关键的是两个步骤,即分类和运输。
分类,主要是居民将产生的垃圾在投放之前就要在家中进行粗分类,分成“一般垃圾”、“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即可。
将分了类的垃圾按类别装进袋子,待专业收集运输车到来时,分类直接投放进车里。
运输,就是专业收集运输队伍,在规定的时间——下午6∶45到晚上10∶00,进行定点收集。
对于居民送来投放的垃圾,如发现未分类的,拒收或罚款。
自1997年实施“垃圾不落地”以来,经过十几年运转,越来越顺畅,已成为了居民的自觉行动,充分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实现垃圾源头分类的好做法。
实行垃圾费随袋征收
对于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中的“一般垃圾”采取购买专用垃圾袋方式收费,对于“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则不收费。
然而,开始收费时,并不是按照垃圾分类情况和垃圾的实际产生量收费,而是按户家水表显示的用水量收取。
这样容易产生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的户家用水多,但未必产生的垃圾就多,而用水少的户家倒可能产生的垃圾多。
还有一件事更暴露出不合理性,一户人家的水管爆裂,水哗啦啦地流了一天,按照用水量缴纳垃圾费,就要多缴百倍甚至千倍。
这些问题反映出来之后,相关部门对收费形式进行了改革,改为将费用加入垃圾收集专用袋中,当居民购买这种专用袋时,就支付了垃圾费。
垃圾收费专用塑料袋按容积大小共分为6个规格,其中最小的容积为5公升,2.5元台币;最大的容积92公升,46元台币。
各种规格的专用垃圾塑料袋都印有标章,有防伪标识,以防假冒。
在台北市大部分便利店、超市以及有专用垃圾袋销售标示的商店均备有专用垃圾袋,居民购买很方便。
为了鼓励分类,规定收费专用塑料袋只装“一般垃圾”类,而“回收垃圾”类和“厨余垃圾”类可以用非收费专用塑料袋。
还规定应使用专用袋而未使用的,每次罚款1200至6000元台币;对使用伪造垃圾袋的,罚款3万至10万元台币。
同时,还鼓励举报违规者,并以罚款的两成作为奖金,奖励举报者。
实行垃圾收费以来,有力地推进了垃圾分类和垃圾源头减量。
据统计,10年来,由实行收费前的每人每日平均产生生活垃圾1.12千克,到去年已减至0.39千克,减少量达65%。
由于垃圾产生量的减少,从2005年5月起,由每天收运改为了每周5天收运。
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台湾对于可回收垃圾——塑料瓶子、玻璃瓶罐、纸质饮料盒子、铝铁和泡沫塑料、家用电器、纸类、衣物等,是怎样回收处理的呢?笔者通过参观访问一家资源回收站——台北市中山八德环保教育站咨询中心,得到了回答。
走进这个面积五六百平方米的环保咨询中心,迎面堆放着足有二三卡车的可回收垃圾,有七八位60岁以上的老人对这些垃圾分类整理,他们将塑料瓶的盖子拧下来,与瓶分开单放;将纸箱板整齐地叠好分类;将无油墨的白纸与其它纸张分开,如此细的再分类,为这些资源循环再利用各归其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往里走,堆放的是废旧家用电器,工作人员对它们逐件进行分拆,将不同材料的零器件分类存放,对于可用的器件进行拼装利用,这里使用的电风扇、收音机等,就是他们利用废旧材料拼装而成的。
接下来是创意区,这里的创意成果颇丰,令人大开眼界,巧手加工制作的各种款式的衣服,虽然不是成批成套,但件件漂亮,更看不出以废变宝的痕迹。
那摆满架子的一件件手工艺品,也是让人爱不释手。
在现场工作的人,有一位双腿残疾的中年人,他坐在地上正认真地分拆一台收录机,对其中不同材料进行分类。
这里的负责人介绍,他开了一家家用电器维修店,为了环保事业,他总要抽出一定时间到这里做义工。
在他旁边工作的是一位70多岁旅居巴西的老人,老人是回台北探亲的,在探亲期间的二三个月里,老人成了这里的常客,他觉得在这里做义工,能为环保事业做点事,与探亲戚一样愉快。
原来,到这里工作的人员,全部都是不取报酬的义工或志工。
所不同的是,义工有时间时可以随时到站里工作,而志工则不那么随意,要服从站里根据需要所做出的排班计划,这样既可避免“冷场”,又可防止“爆场”。
像这样的资源回收站,已遍布台湾,在台北市就有4家。
台湾通过多种宣教形式,倡导民众树立“资源回收”、“废物再利用”的理念,特别重视建立志愿者队伍。
目前已有2万多名环保志愿者长期活跃在居住小区进行资源回收,他们的行动有力地带动影响了更多的人参与做环保,十几年间,垃圾回收量由3%提升到40%以上。
如此之快的提升速度,是志愿者的努力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创造出来的,他们才是真正的“提速器”。
(责任编辑:黄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