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影坛“常青树”,从不向命运低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进典型
秦怡出生于1922年2月4日,她在光影的世界和绚丽的舞台上,为我们呈现过众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塑造过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艺术形象。

《女篮五号》中的林洁、《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青春之歌》中的林红、《雷雨》中的鲁侍萍等,都是深深印刻在几代观众脑海中的难忘记忆。

除了年纪大的人对她十分熟悉,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位老艺术家也不会陌生。

电影《妖猫传》中,秦怡扮演了一位织白绫的老宫女,似然戏份不多,但秦怡精湛的演技直击观众内心,不少观众看到这儿都落泪了,只见秦怡坐在纺织机前,白发红颜,依旧端庄,恍然间,那个曾经名震全国的秦怡又回来了!
穿越岁月的雾霭,秦怡老师那些流光溢彩的艺术形象,早已定格在无数胶片中。

而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她表现出的那种坚韧不屈的品行也同样让人钦佩。

这位影迷心中的女神,她美了一辈子,优雅了一辈子,却也辛苦了一辈子。

然而,不管命运对她有多么不公,她仍然倾尽一生,诠释了一个女演员应该具备的修养和责任,更诠释了一个妻子、一
位母亲该有的大爱与担当!
德艺双馨,获得尊重与爱戴
上影集团引以为荣地描绘道:秦怡同
志是中国影坛一位极具威望的德艺双馨
艺术家,获得了几代人的尊重和爱戴。

是的,这位“90后”美人,在80余年艺
术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脍炙人
口的形象,一个个都能进入中国电影艺术
殿堂,拓宽了人们对中国电影的认知、照
见了对真善美的渴望。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秦怡出生在上
海一户封建大家族中。

虽然家中的长辈
深受封建思想影响,但是秦怡的几个姐
姐,始终有着一颗想要冲破束缚的心。


此,当她上学时,大姐不顾家里的反对,硬
是将年仅12岁的秦怡送进了在当时还是
新鲜事物的洋学堂读书。

在那里,秦怡第
一次接触到了宣讲团。

秦怡发现在那里读书的孩子,不仅可
以学到课本里的东西,还能接触到芭蕾、
话剧、外文等“洋玩意儿”。

看着面前可以
放肆歌唱、舞蹈,完全不用在意他人眼光
成长的同龄人,这个平常大门不迈,二门
不出的“大小姐”,忽然在心底生出了一份
羡慕之情。

在少年宣讲团学习的日子,对秦怡产
生了深厚的影响。

因为当时在学校教书
的老师,很多是曾经参加过革命的前辈。

因此,在与他们日积月累的相处中,爱国、
爱民的种子也在秦怡的心中深深地扎了
根。

“9·18事变”后,全民激愤。

秦怡瞒着
家里参加了学校的红十字会。

她为前线
将士做背包、棉鞋等抗战物资。

后来,秦怡又带头组织学生进行示威
游行。

为鼓舞前线战士的士气,又多次参
加抗战广场剧的演出。

秦怡的勇敢和坚
决,在当时得到了众人的肯定,就连男孩
子都视她为效仿的对象。

秦怡的一系列行为,迅速受到了校方
的打压。

秦怡甚至被父母软禁了起来。

每天看着好像永远都看不到边际的高墙,
当时只有16岁的秦怡决定:逃离这个家,
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16岁的秦怡离家奔赴抗战
前线,“到码头那一刻,跳板已经撤掉,船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蒙、秦怡、郭兰英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国家
荣誉称号。

秦怡老师在中国电影史上成就斐然,曾被称为“中国第一美女”,深
受影迷的追捧。

主演的《遥远的爱》《铁道游击队》《女篮五号》等经典的影视作
品,让她红遍了全国。

如今,秦怡老师98岁了,但她的优雅和美丽似乎让人们淡
忘了她的年龄。

秦怡:影坛“常青树”,从不向命运低头!
秀莹
30
劳动保障世界
先进典型
正在离岸。

她不管不顾,紧跑几步,纵身
一跃。

这一瞬间,像极了电影的定格镜
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

不仅把一个
弄堂女孩的生活抛在身后,也开启了一
段漫长而斑斓的艺术人生。

”上海戏剧学
院教授石川描绘。

因缘际会踏上舞台,岁月慷慨给予了
这位美人辉煌夺目的艺术成就。

那些流
光溢彩的银幕形象,定格在无数留档的
胶片和泛黄的老电影杂志上。

上世纪40
年代,刚刚踏上话剧舞台的秦怡,便成为
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

在抗战大后方重
庆,她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并称“四大名旦”。

1945年抗战胜利后,秦怡在上海走上大银幕,拍摄了吴永刚编导的《忠义之家》,而陈鲤庭编导的《遥远的爱》成为她的成名作。

新中国成立,她的事业如日中天,相继推出《女篮五号》《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雷雨》……
秦怡是一名真正的演员。

据《女篮五号》导演谢晋回忆,“我那会儿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人家秦怡早就是大明星了,但她很尊重我。

当时拍摄条件不够好,秦怡主动跟大家一块儿睡通铺,没一点大明星架子。


秦怡总也闲不下来。

2014年,电影《青海湖畔》从筹备到开拍,她全程亲力亲为。

剧本也是秦怡一字一句写出来的,那是一个建造青藏铁路大背景下工程师和气象专家的故事。

秦怡是“老派人”,为了写剧本,她四处深入生活、笔耕至深夜。

“不管拍不拍得成,我先写出来,感人的故事总是有人看的。


她真的拍出来了,朋友都为她后怕不已。

“我们一起拍戏坐车,一天在路上就要颠簸6个小时,那是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呀,你想想,她毕竟93岁了!”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说,“她是太喜欢电影了,太喜欢电影演员这个身份了。


对待电影表演,秦怡永远充满激情:“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我总要以满腔激
情去拥抱事业,这是一支我永远唱不尽
的歌。


秦怡始终深信,电影中饱含着精神力
量。

从16岁离家去抗战前线,到93岁拍
《青海湖畔》,她用一辈子讴歌党、祖国,
讴歌人民、英雄,从没忘了初心。

历经磨难,从来不向命运低头
秦怡有过一段失败的感情,后来她遇
到了第二任丈夫金焰。

秦怡,有着绵长
而独自承受的苦楚。

她重感情,一力支
撑家庭的重担。

有“电影皇帝”之誉的丈
夫金焰常年卧病,唯一的儿子金捷十多
岁即罹患精神疾病。

秦怡唤儿子为“小
弟”,这是老上海家庭对老幺的昵称。

尽管秦怡拼尽全力,但生活并未因此
而善待她。

这之后的多年中,她生过4次
大病。

患过脂肪瘤、甲状腺瘤,摘除了胆
囊,前前后后共上过7次手术台。

每一次
她都在生死边缘游走,但是她一次次地
挺了过来。

而支撑她最主要的原因,便
是儿子金捷。

小弟在16岁那年患上了很严重的心
理疾病,后又患上了精神分裂,有人问小
弟:“妈妈是什么?”他说:“我妈妈就是
‘做啊做啊做啊’。

”“我这一生的事情,就
数小弟这六个字形容得好。

”秦怡说。


子住院,她拍戏间隙带着装满儿子换洗
衣服和爱吃的食品的背包,挤公共汽车
到医院探望,喂儿子服药、吃饭。

“倒两路
公交汽车去医院,身上的汗把衣服淌透
了,有人在背后说,‘你看你看,那不是秦
怡吗?’另一个会说,‘不可能,秦怡怎么
可能坐公交车!’”
有人向秦怡请教青春常驻的秘诀,秦
怡说:“努力工作。

上上下下、粗粗细细
的活儿都干,给儿子洗头洗澡,操持衣食
住行。

”听的人目瞪口呆。

熟悉秦怡的朋
友却知道,这就是她的真实生活。

2007年,59岁的金捷因尿毒症并发
肺炎在医院病逝。

白发人送黑发人,秦
怡42年照顾金捷、相依为命的生活结束
了。

“那是我最难过的时候。

1983年金焰
走了,2007年儿子走了,2008年妹妹秦
文也走了。

慢慢地,一个一个都离开了
……”秦怡说,“我幸福过、快乐过,也怨
恨过。

我这辈子在工作和家庭上吃苦、
受难很多,人家都说我心态好,人终究都
有美好生活的愿望。

我从不认命,我会
分析,就像剥桔子,把这些心结一个一
个、一层一层地剥开。


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哀痛,秦怡二
话不说便捐出20余万元;玉树地震,她又
第一时间捐款3万元,虽然数字不多,但
对于朴素了一辈子的老艺术家来说,对
于年轻时片酬不高,年老时没有拍过任
何广告的秦怡而言,这已经是她全部的
家当,她的全部财产!“这些钱本来就是
留给儿子的,现在他不在了,我就要把这
些钱给最需要的人。


“一个人活在世上,有再多的钱也好,
再怎么被说漂亮也好,得再多的奖也好,
总有一天,你是要走的。

你走了,一切就
都消失了,多好的东西你都拿不走。


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最要紧的东西是什
么?还是一个价值——自己给予这个世
界什么。

别人不会在乎你得到了多少,
而是看你付出了多少。

”这就是秦怡朴素
的价值观。

(部分素材来源于人民日报中央厨
房、齐鲁晚报网

31
劳动保障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