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悬崖边的树》教案2 冀教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悬崖边的树》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悬崖边的树的景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提出对悬崖边的树的印象和问题。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理解其深层含义。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主题和信息。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分析诗歌中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口头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第四章: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帮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意写作。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诗、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灵感,引导学生发挥创意。
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帮助学生总结课程所学内容和经验。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生回顾和总结诗歌的意义、主题和自己的学习体验。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分享自己的总结和评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悬崖边的树学案冀教版word格式
《绝壁边的树》同步测试题学习目标:1、屡次朗诵,领悟诗歌的内涵。
2、认识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语言。
一、积累整合:1、给予下加点字注音喧华()孤单(..2、默写诗的第 3 节。
)倔强(..)()遨游(.)————————————————————————————————————————————3、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
为了塑造美好的公司形象,作了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请认真品味这则广告,回答以下问题:(1)广告语中的“联想”一词又哪两种含义?①———————————————②————————————————(2)请你说说这则广告语的妙处?——————————————————————————————————————————————二、思虑与研究1、本诗的第一节的第一句诗“不知道是什么奇怪的风”作者为什么说不知道?“奇怪的风”指什么风?———————————————————————————————————————————————————————————————2、依照第二节市的描绘,分析一下“树”代表哪一类人?———————————————————————————————3、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宛转的表达了什么见解?————————————————————————————三、阅读理解在那桃花绽开的地方在那桃花绽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土桃花倒映在明静的水面桃林环绕着明丽的乡村啊,故土生我养我的地方不论我在哪里放哨站岗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在那桃花绽开的地方有我迷人的故土桃园涟漪着孩子们的笑声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啊,故土一生难忘的地方为了你的风景更为美好我愿意驻守在风雪的边疆常回家看看找点安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脸带着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忧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说说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涮涮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简单就图个团聚会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费心就奔个安全全安1.上面两首歌词的内容、主题、创作手法及风格各异,请任选其中的一首,从文学欣赏的某一两个角度,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冀教版
《悬崖边的树》课堂实录师:我们以前学过好多古诗,谁能说出几首诗的名字?生:《梦江南》〈〈春晓〉〉〈〈夜雨寄北〉〉〈〈静夜思〉〉┈师:谁能给大家背一首?(众生纷纷举手)生:我给大家背的是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师:这首诗很有气势,那位女生再给大家背一首?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一个刘邦的《大风歌》,一个李清照的《绝句》,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但是我们今天不学古诗,我们今天来学一首现代诗,当代诗人曾卓的《悬崖边的树》(师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快速浏览大屏幕上本课的学习目标师: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曾卓,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
1955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本诗创作于1970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极端动乱的年代,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师:请看大屏幕上悬崖边的树的图片,看了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生:这幅图片很逼真,让我们对悬崖边的树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生2:看了这棵树后,我真为这棵树担心,担心它掉下悬崖去生3:我认为这棵树是即将展翅飞翔师:后两位同学的感受其实就是诗中的“它即将倾跌进深谷中,却又象是要展翅飞翔”(师把这两句写在黑板上)这一句也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师:同学们先自己把诗读一读,了解一下诗的内容,试着把诗的节拍划一划,看一看那些地方该重读,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读,教师下去指导)生1:孤独、寂寞生2:倔强、乐观生3:自信、沉闷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读的时候就应该把作者的苦难、乐观、自信读出来师:下面先让男同学读,女同学注意听(教师出示本诗节奏、重音)师:女同学再读,男同学注意听。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
1.4 教学步骤引入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理解诗歌的意境。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解释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采用举例解释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理解诗歌的意境。
2.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解释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词语理解诗歌的意境。
第三章:句子解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要句子。
引导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重要句子。
解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句子解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句子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
3.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中的重要句子。
解释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第四章:诗歌主题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
4.3 教学方法采用主题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
4.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的主题。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欣赏。
5.2 教学内容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技巧。
5.3 教学方法创作和欣赏练习,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5.4 教学步骤介绍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技巧。
进行创作和欣赏练习。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悬崖边的树》word教案
《悬崖边的树》学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背诵全诗。
2、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曾卓的经历。
3、学习这首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诗中树这一形象的内涵。
4、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无悔的人生追求,感受其人格的高尚。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导入: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了诗歌单元的学习了。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既有形象鲜明,语言精炼的现代诗,又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体诗,它们或抒情,或叙事,有的给人启迪,有的催人奋进。
让我们一起去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吧!现在我们就来欣赏26课《悬崖边的树》。
预习导学:1、诗歌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以前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来欣赏诗歌的?跟大家交流一下吧!2、了解作者与作品:曾卓,原名曾庆冠,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
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的歌》《白色花》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
3、诗人经历及写作背景:1955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本诗创作于1970年,诗人借助悬崖边艰难生长的一棵树,讴歌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遭受厄运时、孤独、寂寞、含冤受屈的情况下,仍不甘沉沦,倔强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4、朗读是学好诗歌的关键一环。
现在请你自由朗读,一直到熟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目标吧!同时,完成以下几道小题。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喧.哗()飞翔.()倔.强( )悬.崖()倾.听()弯曲.()即.将()跌.进()曾卓.()②、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悬崖边的树学案无答案冀教版202112251125
悬崖边的树学习目标:一、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二、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
4、培育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自主学习【走近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之一。
本诗创作于1970年,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极端骚乱的年代,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恶运时的心里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基础积累】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喧哗()②孤单()③倔强( ) ()④飞翔( )二、合作探讨【脉络梳理】一、熟读诗歌,完成下面的脉络图。
第1节:树的。
第2节:树的。
第3节:树的。
【文本探讨】二、研读诗歌第1节,回答问题。
(1)第1节描画了什么景象?为何要这样写?(2)第1句诗“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作者为何说不知道?(3)这一节中表现了树如何的形象特点?3、研读第2节,回答问题。
(1)第2节中,诗人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找出描述树的神态的词语?(3)树的处境如何?它是如何面对的?五、“悬崖边的树”这个形象与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相似?【拓展延伸】六、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7仿照冰心的小诗,选择某一事物,创设情境,表达思想情感,再写一首吧!、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读后感悟】八、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面对挫折应该怎么办?这首诗做了极好的回答,谈谈你的体会。
【课堂总结】一颗悬崖边的树,弯曲的身体、孤独的处境、孤单的神态、欲腾空而起的动感,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它历尽艰辛,饱受暴风的吹掠,沧桑而遒劲;它坚忍而倔强,艰难的站立,即便跌进深谷也绝不俯就,虽九死而不悔的气概撼人心魄。
更为难能宝贵的是暴风可以扭曲它的身体,却动摇不了它坚定的信念与追求,改变不了它的乐观、豁达的性格。
它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三、达标检测一、下面对这首诗分析不得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悬崖边的树》一、教材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认识散文的作用及其重要性;2.理解散文《悬崖边的树》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散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4.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读前预测、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绘画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3.能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3.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物,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教学内容:散文《悬崖边的树》;2.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2.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图片等;学生用品:笔、纸、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新课(10分钟)1.大声朗读散文《悬崖边的树》。
2.引导学生观察课前的一张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张图片的感受和猜想。
Step 2:阅读教材(30分钟)1.分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读员,朗读散文并解析生词、短语。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意义:c.通过这篇散文,你有何感受和思考?Step 3:开展多样化的活动(2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b.对于生命和自然美的理解与表达。
2.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借助于课件上的图片和音频资源。
Step 4:绘画表达活动(3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散文中描述的悬崖边的树的特点;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用绘画工具在纸上表达自己对悬崖边的树的描绘;3.学生可以在绘画中表达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美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悬崖边的树
一、课前预习:
通过资料查询,了解关于作者曾卓及作品创作的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品读课文,分组探究
一读感知节奏与韵律:【关于诗歌的朗读: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
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
说到诗歌的语言节奏,可能问题相对简单一些。
古诗的语言节奏是天然形成的,朗读者无师自通能掌握;现代诗歌的语言节奏则需要朗读者自行分割,在他的眼里诗歌不是文字的排列,而是词或词组的排列,按词和词组朗读,使语言节奏分明了然。
二读体会内容与形象
再读,小组计论下列问题。
①树植根于大地,除非是连根拔起,否则是不会被风吹走的。
然而在诗中,树却被风吹到了悬崖边,而且站在那里。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印证第一节诗中的哪个词?②这里的树具有哪些特点?
③诗的最后一句“它们似乎即将倾跃进深谷里,却又像要展翅飞翔”,两者不矛盾吗?
三读理解主题与写法
①奇异的风究竟是什么风?
②树代表了什么形象?
③这种借托树来写人的写法是什么?试归结本诗的主题。
三、平行练习:
(一)积累整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哗()寂寞()倔强()()飞翔()
2、默写诗的第3节。
3、联想公司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联想电脑”。
为了塑造美好的企业形象,作了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请认真品味这则广告,回答问题:(1)广告语中的“联想”一词又哪两种含义?
①②
(2)请你谈谈这则广告语的妙处?
(二)思考与探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