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成全一棵树》教学教案设计.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成全一棵树》教学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重点难点:
在读悟中,抓住以小树为线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领悟人物的精神实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身残志坚,又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呢?学生交流资料
师出示相关人物图片,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残疾朋友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
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学生作答,教师总结)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答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初读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出容易读错的字:拎lī 拎水怔zhèg 怔住绰chuò绰号)
2.课件出示再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还是母亲。

并说明理由。

3.交流预设
(1)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

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l 三、细读课文,品味人物情感
1.孩子成全了小树。

(1)a“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b“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孩子喜悦极了……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给他浇水”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不被人重视。

不被人看好。

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
c“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d“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f“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为他。


他精心照料小树的同时,也在悄悄的实现着自己的心愿。

他是凭着自己坚强乐观的心态在成全着自己。

2.母亲成全孩子
(1)“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长成一棵大树。


(2)“这年冬天,母亲做了一项庞大决定……让这个孩子进私塾。


为什么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又是什么促使母亲作出了让孩子上学这项重大决定的。

(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就是这棵被丢弃的树所牵动的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所以目光是复杂的。

而母亲又从①孩子本人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

看到了孩子那颗发奋图强的心,她要给这个孩子机会,就像给那棵小树机会一样。

他信托孩子会像小树一样刚强地生长,会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

她相信小树能长大,本人的儿子也会成长。

3.课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总结明确: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的描写
能则显示她的性格特点: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4.课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

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

无论是孩子,照旧母亲,他们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本人的领会配乐朗读全文
四、回顾课文,融情入心
从孩子、母亲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闪光的品质?
简要总结:男孩形象:坚强、乐观、执着、有恒心、
母亲形象:无私、伟大、公正
五、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哪样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课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搜集一些身残志坚的文章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板书设计:
9 成全一棵树
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母亲成全孩子一生暗线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2.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3.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线索。

2.通过l (2)是谁成全了一棵树?
(3)那会是一棵怎样的树?
(4)成全了树的人一定有他的心愿,那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线索。

1.初读要求:出示课件
(1)读熟课文,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一棵树仅仅指树吗?谁成全谁?这棵树是如何被成全的?
2.易错读音提示:
一拐(guǎi)一拐
枯萎(wěi)灼(zhuó)
怔(zhèng)乞(qǐ)求
缝(féng)制栽(zāi)种
3.整体感知,全班交流
(1)文章的线索是:树
(2)孩子成全一棵树明线
母亲成全孩子暗线
孩子通过努力成全自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再读要求:出示课件
(1)默读课文,思考:孩子和母亲是怎样的人?
(2)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讨论:如何理解文章标题。

2.交流预设:
(1)孩子:坚强、执著、有恒心、肯付出、
乐观……
母亲:无私、伟大、公正……
(2)标题语意双关,既概括了情节内容,又彰显了文章主旨。

一棵本已经失去生存资格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的小树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一个“一出生腿就残疾了”的孩子,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在母爱的滋润下,他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无论孩子还是母亲,他们做了相同的事:成全一个生命!
四、品读课文,揣摩人物情感。

1.抓住“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一句,联系上下文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心理。

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如文中所述“(那棵树)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
萎”;第二,在母亲眼里“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
有结果,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层,这棵被
丢弃的树牵动着母亲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来腿就残疾,她在为孩子的前途担忧。

2.抓住“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一句,联系全文,明白母亲作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孩子每天偷偷地给那棵树捡牛粪喂它”等,说明孩子具有坚韧、奋斗的精神,这才是促使母亲作出一项重大决定的重要原因。

3.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说明了什么?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为了说明孩子是个残疾,之后的描写能突出孩子的自强精神,表现了他坚定的意志,也表现了他的成功比常人付出了更大努力。

五、拓展练习。

出示课件
将课文结尾进行续写“他一下子怔住了,也明白了母亲那颗充满爱意的心。

之后……”
例如:许久许久,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他明白了母亲。

他终于明白了母亲。

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当然,是做母亲的首先懂得了自己的儿子。

既然你像一棵小树苗一样钻出了地皮,母亲又怎么不给你一次长高长大的机会呢?而这样的机会,就成全了一棵树的一生!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3.学会有一定速度的默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成全”的内涵,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同时
2.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就要属残奥会了。

残奥会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运动员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其实,不只运动员,生活中有很多残疾朋友都非常坚强、乐观,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成全一棵树》)谁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生:帮助人,使达到目的。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成全别人或被别人成全的事吗?
2.看到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谁成全了一棵树?那是一棵怎么样的树?为什么要成全这棵树?成全树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容易读错的字:拎līn 拎包拎水拎着怔zhèng 怔住)
2.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一位母亲在春天里将几棵树苗栽在门前,她那有腿残疾的小儿子请求母亲种下了一棵被丢弃、快枯萎的小树苗。

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母亲也改变了想法,将儿子送到了学校。

小树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3.默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孩子和小树就是文章的线索。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母亲种下了几棵树苗,腿有残疾的孩子也种下了那颗最小的树苗;再写小树苗在孩子的护理下比其他树苗长得更茁壮,孩
子也在母亲的决定下上了学;最后写孩子取得了成功回家探亲,交代了小树苗茁壮成长和孩子能够成才的原因。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谁成全了谁?你从哪感受到的?为什么?画出有关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
(1)孩子成全了小树
“那树苗是她丢弃的,又细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孩子举着树苗,满眼都是渴求。

”(树是有生命的。

孩子由小树想到自己,自己就和这棵小树一样是不被人重视的,是不被人看好的,是被认为没什么希望的。

同病相怜让这个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孩子挖的坑比母亲挖的要大、要深。

”“孩子小心翼翼……给它浇水”“孩子经常给小树浇水。

”“上了学……水塘和树之间。

”“那树长得高,长得快……捡牛粪喂它。


(为了小树成材,孩子精心照料着它。

他精心侍弄小树的同时,也是在悄悄实现着自己的一个心愿,他是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现,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是什么?(第一次交代残疾体征,后几次则显示他的性格特征:身残志坚,快乐阳光,乐观自信,自强不息)
(2)母亲成全了孩子
那孩子“一出生腿就残疾了。

”“母亲望着孩子,犹豫了……“但看到孩子眼里那灼灼的目光,母亲点点头。

”(母亲分明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坚强不屈、看到了坚韧。


“那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为孩子的前途担忧。


(3)“这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

”究竟是什么促使母亲做出这项重大决定的呢?
①孩子自己为种那棵树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
②孩子每天拎着水桶认真浇树苗;
③孩子每天偷偷地给那棵树喂牛粪。

(以上几点都反映了孩子坚韧顽强的个性,隐喻着他在将来的日子里可能有的奋斗精神。

孩子的坚持使快要枯萎的小树赶上了原先很壮实的树,身残但志坚的儿子也一定如正常人一样成功。

她相信小树能长大,自己的儿子也会成长。

伟大的母爱!)
(4)你怎样理解成全一颗树?
一个孩子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

母爱让一个可能处于社会边缘的残疾孩子,成长为一名成功人士。

无论是孩子,还是母亲,他们做了一件相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树,成全一个生命。

(5)感受着人物的情感,带着自己的体会通读全文。

四、拓展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面对困境快乐、健康地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自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