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1.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 字词解析。
-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这里是西北边陲的一个重要地标。
- “长云”:层层浓云。
这云啊,就像一块大布,把雪山都给遮暗了呢。
-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 “孤城”:一座孤零零的城,这城在那遥远的地方,显得特别孤单。
-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从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感觉距离好远好远啊。
- “黄沙百战穿金甲”,“黄沙”就是那漫天的黄沙,在这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啊,战士们打了好多好多仗。
“百战”可不是真的一百次战斗,就是说战斗很多很多啦。
“穿金甲”,这铠甲都被磨穿了,可见战斗有多激烈,战士们有多辛苦。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战士们心里就想着,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这决心可真是大得很呢!
3. 赏析。
-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特别壮阔又有点苍凉的西北边疆的画面。
你看啊,青海湖上空的云又浓又长,把雪山都遮暗了,一座孤城在那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画面里有湖、有云、有雪山、有孤城、有关口,空间感特别强,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遥远又艰苦的边疆。
-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更厉害了。
前面描绘了那么艰苦的环境,这两句呢就直接写战士们的决心。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铠甲都磨穿了,但是他们不怕,就想着一定要打败敌人才能回家。
这种决心就像一把火,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
这就好比我们玩游戏,遇到了超级难的关卡,但是我们就是不服输,一定要通关才罢休。
1.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字词解析。
- “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是虚数,形容黄河很长很长。
黄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那气势可壮观了。
- “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五千仞”也是说华山很高很高,都快碰到天啦。
-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
这些老百姓啊,在敌人的统治下可惨了。
-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扬起的尘土,代表金人的统治。
- “南望”:向南方盼望。
因为南宋朝廷在南方嘛,遗民们就盼望着南宋的军队能来解救他们。
“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地盼啊,可是一直没盼来,眼泪都流干了。
3. 赏析。
- 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诗人先写祖国山河的壮丽。
黄河那么长,华山那么高,这大好河山啊,是多么雄伟。
这就像我们在介绍自己家一样,先把家里最厉害、最壮观的东西拿出来说。
- 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画风一转,从壮丽的山河写到了在敌人统治下的遗民。
这些老百姓在敌人的压迫下,眼泪都流干了,还在眼巴巴地盼着南宋的军队。
这一对比,就更显得遗民的可怜和对南宋朝廷的失望。
就好像你在外面受了欺负,一直盼着家人来救你,可是家人一直不来,那种感觉多难受啊。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遗民的同情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1.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 字词解析。
-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 “初闻”:刚听到消息的时候。
这诗人刚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啊,就激动得眼泪鼻涕把衣服都弄湿了。
- “却看”:回头看。
“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
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女,他们的忧愁也都没了。
- “漫卷诗书”:胡乱地卷起诗书。
这时候诗人高兴得都顾不上好好收拾东西了,就想赶紧回家。
- “白日放歌须纵酒”,大白天的就想放声唱歌,还想尽情喝酒,这高兴劲儿都要溢出来了。
-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天。
春天的景色正好,就伴着这美好的景色回家。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几句是诗人想象的回家路线。
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最后到洛阳,这一路就像坐火箭一样,迫不及待地想回家。
3. 赏析。
- 这首诗啊,全诗都围绕着一个“喜”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就哭了。
这可不是伤心的哭,是喜极而泣啊。
就像你一直想要一个超级珍贵的东西,突然有一天得到了,那种激动得想哭的感觉。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看到家人的忧愁也没了,自己高兴得发狂,连书都不好好收拾了。
这就像我们中了大奖,高兴得在家里蹦蹦跳跳,东西也乱扔。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要唱歌喝酒庆祝,还想着趁着春天的好景色回家。
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 最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把回家的路线想得明明白白的,这急切的心情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首诗把诗人听到好消息后的喜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