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的铁皮小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矮的铁皮小屋
作者:何松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第36期
云南师大校园西北角,“一二·一烈士陵园”对面,有一座米黄墙体、铁皮屋顶的低矮建筑,它门口的左上角挂有一个牌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
最初,它在设计者梁思
成和林徽因的图纸里可不是这样的,但因为没钱,五易其稿后,高楼成了矮楼,矮楼成了平房,最终它就被建成了这个样子。
曾有学生回忆,一次法商学院的陈岱孙先生在上课,突然暴雨大作,屋顶噼啪作响,课无
法上了,陈先生便在黑板上写道:“停课赏雨”。
在云南师大校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届学生,离这间小屋像83 级中文乙班的男生那么近过。
我们1983 年9 月入校,住的绿铁皮顶的工棚,就在“一二·一烈士陵园”北侧。
现在的“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就建在当年我们宿舍的地基上。
我们在工棚住了一年,一层铁皮之隔是
“一二·一烈士陵园”,二十米之隔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二十五米之隔便是“国
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了。
不大的工棚里挤住了十八个男生,这之中,便有后来云南著名文
学评论家胡彦和小说家胡性能。
宿舍的气味很糟,因而我们的午饭和晚餐大多就是各自端了碗,游走在这几个地方之间吃的。
常有人来参观这间小屋,这之中有青年,也有耄耋老人。
1986 年夏季的一天,在这小屋门口,我看到一高一矮两位老人,个高的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他身边是我们的副校长、数学
家朱德祥先生。
1986 年冬季的一天,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在这小屋前扶墙恸哭,他在追怀逝去的似水年华。
这间小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是学校的学生活动室,里面还摆着联大时期用过的“火
腿椅”。
1985 年夏的一天,李军、潘灵、杨昭、晓雁和我在那儿开了个会,成立了师大“奔流文学社”。
七十多年了,屹立在云南师大校园里的这间小屋,早成了一种精神的隐喻和象征。
它以自
身的简陋,在证实着梅贻琦先生的一个著名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
之谓也。
”
(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