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宁四十二中2015秋季学期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
《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经典的关注。
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
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
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
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
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
“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
”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
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
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
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
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
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
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
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1.结合原文,下列定义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属于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域”。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做“大视域”。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黯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3.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越来越多。
C.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得兼的。
D.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
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
”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
”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不然,无及也。
”
公乃使鲍叔行成。
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
”鲁人为杀公子纠。
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
”鲁君许诺。
施伯谓鲁侯曰:“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
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
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
”将杀管仲。
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
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
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来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
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中钩,殆.于死殆:危险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较量
5.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3分)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 ①④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4分)
(2) 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3分)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一)(二)
倦客愁闻归路遥,余生欲老海南村,
眼明飞阁俯长桥。
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贪看白鹭横秋浦,奋杳天低鹘没处,
不觉青林没晚潮。
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
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
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8.第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文中,孔子告诫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无知的名句是“,。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文中,孔子告诫我们做事不能贪求快,不能贪图小利,贪图小利不能成就大事的名句是“,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出了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铁圈
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
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
郡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
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
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
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
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
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
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
”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
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
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
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
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
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
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
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
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
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
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
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
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
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
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
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
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
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
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
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D.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
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
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
(6分)
(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6分)
(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
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
马荣真彭广舟
“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
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
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
”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
1920年,绍兴城徐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曾就读于政法学院的徐宜况给儿子取名“宪”,与姓、辈合起来,就是“徐光宪”。
宪,是法中最高的。
徐光宪十几岁的时候,徐家家道中落,徐光宪在父亲的影响下,抱着想要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愿望,考入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
杭州高工位于浙江大学西南角。
与浙江省立图书馆仪一门之隔,在繁重的课程之外,徐光宪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跑到图书馆去借书自习,学习知识如饥似渴。
不久,抗战爆发,杭州沦陷,杭州高工随之解散。
1938年夏天,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工,继续艰难的求学之路,吃、住、上课都在一座小寺庙里。
1939年,徐光宪又辗转到了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
为了省钱,他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而且有奖学金的交通大学。
当时的交通大学一部在法租界的震旦大学教室上课,上海租界是血气氤氲的孤岛——租界内的中国同胞既要承受日军刺刀的威胁和“思想战”的巨大压力,还要忍受外国人的欺辱。
然而在这座孤岛内,徐光宪和同学们挤在简陋的教室里解析艰涩的化学方程式,用残留下来的仪器做实验,大家学习的热情格外高涨。
在那期间,徐光宪做了大量的习题,徐光宪曾说,“这些学习对我打下基本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生受用不尽”。
在交大的整整四年,徐光宪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大学毕业后,徐光宪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
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由于成绩特别优异,还获校聘助理。
在这里,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1951年3月,徐光宪凭借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获得博士学位,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他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
年轻的徐光宪面前是一派锦绣前程,然而,他毅然选择了回国。
1960年,为适应国家原子能工业发展的需求,他将核燃料萃取化学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为打造北大技术物理系这一“核科学家的摇篮”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1972年,为扭转我国稀土工业的落后状况,他又转向稀土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一辈子搞稀土,我喜欢,把咱们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这是一种乐趣。
”2009年,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徐光宪感慨地说:“它紧紧连着我和祖国。
”
据学生们回忆,徐光宪授课细致认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耐心细致地推导和解释问题。
他总结了很多公式和/A理,而且每一课都要拿出一份清楚的讲义。
但是有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的是俄语,英语功底薄弱,徐光宪便常常督促学生加强英文文献的阅读,有时候,他还要亲自修改学生论文的英文摘要。
“文革”期间,徐光宪被打成特务,他的学生也受到牵连和迫害。
在一次批斗会上,他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我保证自己百分之百不是特务,也保证他们不是特务。
”他的“顽固不化”保护了一批学生,由7络自己带来了危险—一整整半年,他被关在北大一隅的一个房间里,常常被提去问话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起床接受劳动改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徐光宪创立串级萃取理论,并运用于实际生产。
这一全新分离方法,使我国单一稀土产量猛增,一时间,国际单一稀土产品价格暴跌,国外的稀土垄断公司不得不减产、停产甚至破产,中国的世界稀土强国地位一举确立。
晚年的徐光完一直呼吁保护稀土资源。
2005年,徐光宪联合师昌绪等14住院士,撰写《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
两次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并多次深入白云鄂博地区调研,这份建议很快得到温家宝的批复。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引用严纯华的评论,表现出徐光宪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科学的哲学这两个层面所表现出的人生境界。
B徐光宪的父亲徐宜况曾就读于政法学院,对法中最高的宪有着深刻理解,因此在给儿子取名时,便选择了“宪”。
C.徐光宪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是在交通大学实现的,毕业时,他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人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D.回国后,徐光完曾转而研究核燃料萃取化学,为打造“核科学家的摇篮”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推动了国家原子能工业的发展。
E.徐光宪创立的串级萃取理论用于实际生产后,打破了国外稀土公司的垄断,稀土产品价格暴跌,中国的世界稀土强国地位得以确立。
(2)请简要概括徐光宪这一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
(6分)
(3)文中详细介绍徐光宪在交通大学求学的这段经历有什么作用?(6分)
(4)文中说:“一辈子搞稀士,我喜欢,把咱们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这是一种乐趣。
”徐光宪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请谈谈你的认识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尽管这样,我们采访过的经理们一般来说都认同,公司给予消费者的机会更好些,无论这些话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②科威特的议会经选举产生,议会成员能够__ ,媒体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使得科威特数十年来享有相对的自由。
③最近,在县委宣传部召开的组织生活会上,大家敞开胸怀,,讲实话,讲真话,消除了过去的一些误会,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
A.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推心置腹 B.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
C.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推心置腹畅所欲言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高密高粱酒走红的原因靠的是电视剧《红高梁》的热播,“酒”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整部剧中,故事的进展和角色性格的展现都和酒有着一定的关系。
B.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存在坚定的宗教信仰,个别国家坚信有神灵存在的人比例高达51%,而在中国,比例大约是2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