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铁路27.5kV电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化铁路
单相27.5kV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产品使用说明书
目 录
一、产品表示方法 (2)
二、电缆使用环境及使用特性 (2)
1、电缆使用环境 (2)
2、电缆使用特性 (3)
3、电缆参考载流量及修正系数 (3)
三、电缆结构说明 (5)
四、电缆的敷设 (6)
1、电缆敷设的一般规定 (6)
2、电缆敷设路径的选择 (7)
3、电缆敷设的基本要求 (8)
1)直埋敷设 (8)
2) 穿管敷设 (8)
3)电缆构筑物敷设 (9)
4)桥梁上电缆的敷设 (10)
4、电缆的支持和固定 (10)
1)一般规定 (10)
2)电缆支架和桥架 (12)
五、电缆防火与阻止延燃 (13)
六、电缆的运输及保管 (15)
1、电缆盘的装运 (15)
2、电缆盘卸车 (15)
3、电缆盘的滚动 (15)
七、重要注意事项 (16)
1、安装前电缆检查 (16)
2、电缆中间接头和终端接头的安装及要求 (16)
3、交联电缆线路用直流耐压试验的缺点 (16)
4、电缆的金属层的合理接地及护层绝缘保护 (18)
5、电缆施工中的电缆外护套防止损伤 (21)
单相27.5kV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属于单芯高压电缆,该电缆的设计、安装及
敷设施工有特殊的要求,应引起高度重视。
严格按照电力电缆的施工规范精心设计和施工,
这对于电缆和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电缆的设计、
安装施工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一、产品表示方法
1、产品用型号(型号中有数字代号的金属铠装类型及电缆外护套材料,数字前的文字代
号表示隔离套材料)、规格(额定电压、芯数、标称截面)及执行标准编号表示。
2、代号
无卤低烟 WD
聚乙烯隔离套(内衬层) Y 低卤低烟 DD
非磁性金属丝铠装7 阻燃 Z
双非磁性金属带铠装 6 阻燃类别A、B、C 聚氯乙烯为基料的外护套 2
铜导体T(省略)聚乙烯为基料的外护套 3 交联聚乙烯绝缘 YJ PE+PVC复合型外护套 5
3、产品型号组成
产品型号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如下:
外护套
铠装层
隔离套(内衬层)
导体(铜导体省略)
绝缘
燃烧特性代号
二、电缆使用环境及使用特性
1、电缆使用环境
电缆型号 名 称 规格 mm2使用环境
YJY62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双铝带铠装
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95~400
环境温度-15℃以上,可敷设在管道、隧
道或直埋敷设,可承受一定压力。
ZC-YJY62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双铝带铠装
阻燃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95~400 同上,适宜阻燃无低毒要求的场所
YJY63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双铝带铠装
黑色高密度聚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95~400
环境温度-15℃以下,电缆的防潮性能较
好,可敷设在管道、隧道或直埋敷设,可
承受一定压力。
防鼠、防白蚁、耐化学腐
WDZC-YJY63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双铝带铠装
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电力电缆
95~400 同上,适宜人烟密集,低毒阻燃要求场所。
YJY65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双铝带铠装
PE+PVC复合型护套电力电缆
95~400
环境温度-15℃以上,电缆的防潮性能较
好,护套的绝缘性能最佳,可敷设在管道、
隧道或露天、直埋敷设,可承受一定压力。
YJY72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细铝丝铠装
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95~400
环境温度-15℃以上,可敷设在管道、隧
道或直埋敷设,可承受一定拉力,可敷设
于高落差受力条件下。
ZC-YJY72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细铝丝铠装
阻燃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95~400 同上,适宜阻燃无低毒要求的场所。
YJY73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细铝丝铠装
黑色高密度聚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95~400
环境温度-15℃以下,电缆的防潮性能较
好,可敷设在管道、隧道或直埋敷设,可
承受一定拉力。
可敷设于高落差受力条件
下。
防鼠、防白蚁、耐化学腐蚀。
WDZC-YJY73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细铝丝铠装
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护套电力电缆
95~400 同上,适宜人烟密集,低毒阻燃要求场所。
YJY75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细铝丝铠装
PE+PVC复合型护套电力电缆
95~400
环境温度-15℃以下,电缆的防潮性能较
好,护套的绝缘性能最佳,可敷设在管道、
隧道或露天、直埋敷设,可承受一定拉力,
可敷设于高落差受力条件下。
2、电缆使用特性
1)电缆导体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为90℃;
2)短路时(最长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电缆导体允许的最高温度为250℃。
3)电缆导体最大允许故障短路电流
标称截面积(mm2)95 120 150 185 240 300 400最大允许故障短路电流(kA)
13.6 17.2 21.4 26.4 34.3 42.9 57.2
注1:电缆短路时间为1s;
注2:电缆短路时起始温度按90℃计算。
3、电缆参考载流量及修正系数
表A1:不同敷设条件下,27.5kV交联聚乙烯绝缘铜芯电缆载流量表
标称截面积(mm2)
序号敷设条件
95 120150 185 240 300400
1 1)电缆导体工作温度90℃
2)环境温度40℃
3)敷设在空气中
4)平面排列,电缆中心距为2倍电缆直径
5)金属屏蔽和铠装单端接地
375435490 565 665 760890
2 1)电缆导体工作温度90℃335380425 485 565 635730
2)环境温度25℃
3)敷设在土壤中,土壤热阻系数为1.0K·m/W 4)平面排列,电缆中心距为2倍电缆直径
5)金属屏蔽和铠装单端接地
3 1)电缆导体工作温度90℃
2)环境温度40℃
3)敷设在空气管道中
4)平面排列,电缆中心距为2倍电缆直径
5)金属屏蔽和铠装单端接地
300340385 440 520 590685
4 1)电缆导体工作温度90℃
2)环境温度25℃
3)敷设在土壤管道中
4)平面排列,电缆中心距为2倍电缆直径
5)金属屏蔽和铠装单端接地
290330370 420 490 560640
表A2:环境温度不同时的载流量修正系数
环境温度℃ (空气中)
导体工作温度( ℃ )
20 25 30 35 40 45
90 1.12 1.08 1.04 1.00 0.95 0.85
表A3:环境温度不同时的载流量修正系数
环境温度℃ (土壤中) 导体工作温度 (℃ )
-5 0 5 10 15 20 25 30
90 1.13 1.10 1.06 1.03 1.00 0.96 0.93 0.89
表A4:不同土壤热阻系数的载流量修正系数
土壤热阻系数℃·m/W
电缆工作温度(℃ )
0.7 1.0 1.2 1.5 2.0 2.5 3.0
90 1.14 1.0 0.93 0.84 0.74 0.67 0.61
三、电缆结构说明
1、导体为紧压圆形绞合铜导体,符合GB/T3956-2008中第2种导体的规定。
2、绝缘内屏蔽(导体屏蔽)采用超光滑交联型半导电屏蔽料挤包在导体上。
3、绝缘采用进口超净交联聚乙烯绝缘料挤包在导体屏蔽上,绝缘标称厚度12.0mm。
4、绝缘屏蔽采用超光滑交联型半导电不可剥离型屏蔽料挤包在绝缘上。
以上2、3、4项采取CVV三层共挤式干法交联生产线共挤、化学交联一次性生产完成。
5、所有型号及规格的电缆都有径向阻水性能。
需要同时具有纵向阻水性能时,阻水层采用半导电阻水带绕包在外屏蔽与径向防水层(隔离套,又称内衬层)之间来实现。
6、金属屏蔽层采用软铜丝疏绕和铜带反向捆扎绕包组成,它与绝缘屏蔽互为有机的整体。
铜丝屏蔽标称截面视具体规格而定,也可根据使用的短路电流要求设计成不同截面的金属屏蔽层。
7、包带绕包,挤包阻水性能好的聚乙烯隔离套(内衬层)。
8、金属铠装层采用非磁性双铝带铠装或铝丝铠装。
9、外护套采用聚氯乙烯、阻燃聚氯乙烯、黑色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黑色耐环境开裂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黑色中、高密度聚乙烯或无卤低烟聚烯烃等护套料挤包,具体护套材料视温度、耐候、阻燃、低毒、防鼠防蚁等使用环境或客户要求而定。
四、电缆的敷设
1、电缆敷设的一般规定
1)电缆敷设时,在保证足够机械拉力的情况下不受落差限制,但不允许敷设在磁性材料管道中。
2)单相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不允许电缆周围形成环状铁质金具(导磁材料)固定电缆,即电缆的固定夹具不应构成闭合磁路。
电缆在线路任何部位不允许用铁丝随意捆扎。
3)单相27.5kV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是对护层有绝缘要求的电缆,在固定处应加绝缘衬垫。
4)电缆敷设时,电缆允许敷设最低温度,在敷设前24h内的平均温度以及敷设现场的温度不应低于0℃。
当电缆温度低于0℃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电缆加热至0℃及以上。
5)电缆在任何敷设方式及其全部路径条件的上下左右改变的部位,均应满足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
单相27.5kV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电缆实际外径的15倍,即:R≥15D (D:电缆的实际外径)。
电缆安装敷设时,在弯曲各曲线处会产生不同方向拉伸力,产生导致电缆损坏的动态压力。
而且电缆有安装敷设牵引时所产生的动态压力比电缆在静止时大得多,所以在各种情况下,电缆的弯曲半径尽可能的大一些。
6)单芯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在并联使用时电缆其长度、型号、规格宜相同。
7)电缆进入电缆沟、隧道、竖井、建筑物、盘(柜)以及穿入管子时,出入口应封闭,管口应密封。
8)敷设张力。
安装时,电缆的拉力应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会损坏电缆。
电缆的最大拉力T按下式计算
T=9.8×μ×W×L
式中:T— 牵引力(N)
W— 电缆每米重量(kg/m)
L— 电缆的长度(m)
μ— 摩擦系数(见下表)
牵引时条件 摩擦系数
滑轮上牵引
混凝土管内,无润滑剂 混凝土管内,有润滑剂 塑料管内牵引
钢管内牵引
砂中牵引
0.1~0.2 0.5~0.7 0.3~0.4
0.4
0.17~0.19
1.5~3.5
9)产品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施工规范敷设,放线时谨防产品外表面遭遇意外的机械或锐器损伤,以免在施加张力时造成断线。
10)带张力放线时,起动要逐渐加速,掌握匀速放线,切不可时疾时缓,防止造成外层线局部松弛。
2、电缆敷设路径的选择
1)满足安全要求的条件下,应保证电缆路径最短。
敷设电缆和计算电缆长度时,均应有一定的余量。
2)应避免电缆遭受机械外力、过热、腐蚀等危害。
3)宜避开将要挖掘施工的地方。
4)敷设的路径应尽量避开和减少穿越底下管道(包括热力管道、上下水管道、煤气管道等)、公路、铁路及通讯电缆等。
5)应便于敷设及维护。
3、电缆敷设的基本要求
1)直埋敷设
a、同一路径中电缆根数在6根以下,地下通道没有限制的场所宜采用直埋。
b、在含有酸、碱强腐蚀或杂散电流电化学腐蚀严重影响的地段,不宜采用直埋。
c、挖沟的深度应使电缆埋置后的电缆外表面距地面的距离不得小于0.7米;当位于行
车道或耕地下时,应适当加深,且不宜小于1.0米。
d、在引入建筑物,与地下建筑物交叉及绕过地下建筑物处,可浅埋,但应采取保护措施。
e、直埋电缆引入建筑物或电缆入孔井时应加管保护,并对管口采取防水渗透的堵塞措施。
f、禁止电缆在其他地下管道正上方或正下方平行敷设。
应满足电缆与电缆、管道、道路、构筑物等之间的容许最小距离的规定。
g、直埋敷设于冻土地区,当冻土层厚度超过0.7m时,应将电缆敷设在冻土层以下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当无法深埋时可在土壤排水性好的干燥冻土层或回填土中埋设,也可采
取其他防止电缆受到损伤的措施。
h、敷设前应将沟底铲平夯实。
i、直埋电缆上、下应铺垫不小于100mm厚的砂或软土,且盖以混凝土板或砖,覆盖宽度应超出电缆两侧各50mm。
软土或沙子中不应有石块或其它硬质杂物。
j、直埋电缆与道路、铁路、排水沟等交叉时应穿管保护,保护管的长度应超出路基每侧各1m,超出排水沟底面0.5m。
k、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50~100m处、电缆接头处、转弯处、进入建筑物等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
l、直埋敷设电缆采取特殊换土回填时,回填土的土质应对电缆外护层无腐蚀。
2) 穿管敷设
a、穿管长度在30m以下者,保护管的内径应不小于电缆实际外径的1.5倍;超过30m 时,应不小于2.5倍。
b、地中埋管距地面深度不宜小于0.5m;与铁路交叉处距路基不宜小于1.0m;距排水沟底不宜小于0.3m。
c、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所穿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d、一般每管只穿一跟电缆。
当电缆中间有接头时,应放在电缆工作井中。
e 、并列管相互间宜留有不小于20mm 的空隙。
f 、交流单芯电缆以单根穿管时,不得采用未分隔磁路的钢管。
g 、电缆进入排管的端口处应有防止电缆外护层受到磨损的措施。
h 、穿管敷设时管的内壁应光滑、平整,管口无能引起刮伤、割裂电缆的缺陷。
3)电缆构筑物敷设
a 、电缆构筑物的尺寸应按容纳的全部电缆确定,电缆的配置应无碍安全运行,满足敷设施工作业与维护巡视活动所需的空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隧道内通道净高不宜小于1900mm ;在较短的隧道中与其管沟交叉的局部段,净高可降低,但不应小于1400mm 。
Ⅱ、封闭工作井的净高不宜小于1900mm 。
Ⅲ、电缆夹层室的净高不得小于2000mm ,但不宜大于3000mm 。
民用建筑的电缆夹层净高可稍降低,但电缆配置上供人员活动的短距离空间不得小于1400mm 。
Ⅳ、电缆沟、隧道或工作井内通道的净宽,不宜小于下表所列值(mm)。
具有下列沟深的电缆沟
电缆支架配置
方式
<600 600~1000 >1000
开挖式隧道或
闭式工作井 非开挖式隧道
两侧 300 500 700 1000 800 单侧 300 450 600 900 800
b 、电缆支架、梯架或托盘的层间距离,应满足能方便地敷设电缆及其固定、安置接头的要求,且在多根电缆同置于一层情况下,可更换或增设任一根电缆及其接头。
单相27.5kV 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符合上述要求的电缆支架、梯架或托盘的层间距离的最小值是:普通支架、吊架的层间距离的最小值是250mm ,桥架的层间距离的最小值是300mm 。
c 、水平敷设时电缆支架的最上层、最下层布置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最上层支架距构筑物顶板或梁底的净距允许最小值,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侧柜盘时的允许弯曲半径要求,且不宜小于上述b 项的数再加80~150mm 的和值。
Ⅱ、最上层支架距其他设备的净距,不应小于300mm ;当无法满足时应设置防护板。
Ⅲ、最下层支架距地坪、沟道底部的最小净距:电缆沟的垂直净距50mm ;隧道的垂直净距100mm ;电缆夹层非通道处的垂直净距200mm 、至少在一侧不小于800mm 宽通道处的垂直净距1400mm ;室内垂直净距2000mm ;室外无车辆通过的垂直净距2500mm 、有车辆通过的垂直净距4500mm 。
d、电缆构筑物应满足防止外部进水、渗水的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对电缆沟或隧道底部低于地下水位、电缆沟与其它水管沟、排水沟并行邻近、隧道与其它水管沟、排水沟交叉时,宜加强电缆构筑物防水处理。
Ⅱ、电缆沟与其它水管沟、排水沟交叉时,电缆沟宜位于其它水管沟、排水沟的上方。
e、电缆构筑物应实现排水畅通,且符合下列规定:
Ⅰ、电缆沟、隧道的纵向排水坡度,不得小于0.5%。
Ⅱ、沿排水方向适当距离宜设置集水井及其泄水系统,必要时应实施机械排水。
Ⅲ、隧道底部沿纵向宜设置泄水边沟。
f、电缆沟沟壁、盖板及其材质构成,应满足承受荷载和适合环境耐久的要求。
可开启的沟盖板的单块重量,不宜超过50kg。
4)桥梁上电缆的敷设
a、公路、铁路桥梁上的电缆,应采用防止振动。
热伸缩以及风力影响下金属套因长期疲劳导致断裂的措施。
桥墩两端和伸缩缝处,电缆应充分松弛。
当桥梁中有挠角部位时,宜设置电缆迂回补偿装置。
b、桥梁上悬吊架设的电缆与桥梁架构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5m。
c、在人不易接触处,电缆可在桥梁上裸露敷设,但应采取避免太阳直接照射的措施。
d、大截面电缆宜采用蛇形敷设。
e、经常受振动的直线敷设电缆。
应设置橡皮、砂袋等弹性垫衬。
4、电缆的支持和固定
1)一般规定
a、电缆明敷时,应沿全长采用电缆支架、桥架、挂钩或吊绳等支持与固定。
最大跨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应满足支架件的承载能力和无损电缆的外护层及其导体的要求。
Ⅱ、应保证电缆配置整齐。
Ⅲ、应适应工程条件下的布置要求。
b、直接支持电缆的普通支架(臂式支架)、吊架的允许跨距,水平方式敷设1500mm,垂直方式敷设3000mm。
维持电缆较平直时,跨距可增加一倍。
c、单相27.5kV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明敷时,应设置适当固定的部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水平敷设,应设置在电缆线路首、末端和转弯处以及接头的两侧,且宜在直线段每隔不少于100m处。
Ⅱ、垂直敷设,应设置在上、下端和中间适当数量位置处。
Ⅲ、斜坡敷设,应遵照1、2款因地制宜。
Ⅳ、当电缆间需保持一定间隙时,宜设置在每隔约10m处。
Ⅴ、单相27.5kV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还应满足按短路电动力确定所需予以固定的间距。
d、单相27.5kV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明敷时,加设固定的部位除应符合上述c 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在终端、接头或转弯处紧邻部位的电缆上,应设置不少于1处的刚性固定。
Ⅱ、在垂直或斜坡的高位侧,宜设置不少于2处的刚性固定;还宜使铠装铝丝能夹持住并承受电缆自重引起的拉力。
Ⅲ、电缆蛇形敷设的每一节距部位,宜采取挠性固定。
蛇形转换成直线敷设的过渡部位,宜采取刚性固定。
e、单相27.5kV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终端、接头与电缆连接部位,宜设置伸缩节。
伸缩节应大于电缆容许弯曲半径,并应满足由于电缆在运行中会发热,电缆可能会出现微小的径向膨胀和导体伸长现象,防止电缆因热机械效应造成对电缆终端、接头与电缆连接部位的不良影响。
未设置伸缩节的接头两侧,应采取刚性固定或在适当长度内电缆实施蛇形敷设。
f、固定电缆用的夹具、扎带、捆绳或支托件等部件,应具有表面平滑、便于安装、足够的机械强度和适合使用环境的耐久性。
g、电缆固定用部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单相27.5kV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刚性固定,宜采用铝合金等不构成磁性闭合回路的夹具;其他固定方式,可采用尼龙扎带或绳索。
Ⅱ、不得用铁丝直接捆扎电缆。
h、固定部件的机械强度,应验算短路电动力条件。
并宜满足下列公式:
F ≥ [ (2.05×i2 ×L×k) / D ] ×10-7(N)
对于矩形断面夹具:
F=b×h×σ
式中F——夹具、扎带等固定部件的抗张强度(N);
i——通过电缆回路的最大短路电流峰值(A);
D——电缆相间中心距离(m);
L――在电缆上安装夹具、扎带等的相邻跨距(m);
K――安全系数,取大于2。
b――夹具厚度(mm);
h——夹具宽度(mm);
σ――夹具材料允许拉力(Pa),对铝合金夹具,σ取80×106。
2)电缆支架和桥架
a、电缆支架和桥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表面应光滑无毛刺。
Ⅱ、应适应使用环境的耐久稳固。
Ⅲ、应满足所需的承载能力。
Ⅳ、应符合工程防火要求。
b、电缆支架除支持工作电流大于1500A的交流系统单芯电缆外,宜选用钢制。
在强腐蚀环境,选用其他材料电缆支架、桥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电缆沟中普通支架(臂式支架),可选用耐腐蚀的刚性材料制。
Ⅱ、电缆桥架组成的梯架、托盘,可选用满足工程条件阻燃性的玻璃钢制。
Ⅲ、技术经济综合较优时,可选用铝合金制电缆桥架。
c、金属制的电缆支架应有防腐蚀处理,在强腐蚀环境,宜采用热浸锌等耐久性较高的防腐处理。
轻腐蚀环境或非重要性回路的电缆桥架,可用涂漆处理。
d、电缆支架的强度,应满足电缆及其附件荷重和安装维护的受力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有可能短暂上人时,计入900N的附加集中荷载。
Ⅱ、机械化施工时,计入纵向拉力、横向推力和滑轮重量等影响。
Ⅲ、在户外时,计入可能有覆冰、雪和大风的附加荷载。
e、电缆桥架的组成结构,应满足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桥架的承载能力,不得超过使桥架最初产生永久变形时的最大荷载除以安全系系数为1.5的数值。
Ⅱ、梯架、托盘在允许均布承载作用下的相对挠度值,钢制不宜大于1/200;铝合金制不宜大于1/300。
Ⅲ、钢制托臂在允许承载下的偏斜与臂长比值,不宜大于1/100。
f、电缆支架型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明敷的全塑电缆数量较多,或电缆跨越距离较大、高压电缆蛇形安置方式时,宜选用电缆桥架。
Ⅱ、除上述情况外,可选用普通支架、吊架。
g、梯架、托盘的直线段超过下列长度时,应留有不少于20mm的伸缩缝:
Ⅰ、钢制30m。
Ⅱ、铝合金或玻璃钢制15m。
h、金属制桥架系统,应设置可靠的电气连接并接地。
振动场所的桥架系统,包括接地
部位的螺栓连接处,应装置弹簧垫圈。
五、电缆防火与阻止延燃
1、对电缆可能着火蔓延导致严重事故的回路、易受外部影响波及火灾的电缆密集场所,
应设置适当的阻火分隔,并应按工程重要性、火灾几率及其特点和经济合理等因素,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1)实施阻燃防护或阻止延燃。
2)选用具有阻燃性的电缆。
3)实施耐火防护。
4)实施防火构造。
5)增设自动报警与专用消防装置。
2、阻火分隔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构筑物中电缆引至电气柜、盘或控制屏、台的开孔部位,电缆贯穿隔墙、楼板的孔洞处,工作井中电缆管孔等均应实施阻火封堵。
2)在隧道或重要回路的电缆沟中的下列部位,宜设置阻火墙(防火墙)。
a、公用主沟道的分支处。
b、多段配电装置对应的沟道适当分段处。
c、长距离沟道中相隔约200m或通风区段处。
d、至控制室或变、配电装置的沟道入口、变电所区围墙处。
3、在竖井中,宜每隔7m设置阻火隔层。
4、实施阻火分隔的技术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a、阻火封堵、阻火隔层的设置,应按电缆贯穿孔洞状况和条件,采用相适合的防火
封堵材料或防火封堵组件。
用于电力电缆时,宜使对载流量影响较小;用在楼板竖井孔处时,应能承受巡视人员的荷载。
阻火封堵材料的使用,对电缆不得有腐蚀和损害。
b、阻火墙的构成,应采用适合电缆线路条件的阻火模块、防火封堵板材、阻火包等软质材料,且应在可能经受积水浸泡或鼠害作用下具有稳固性。
c、除通向主控室、变电所区围墙或长距离隧道中按通风区段分隔的阻火墙部位应设置防火门外,其他情况下,有防止窜燃措施时可不设防火门。
防窜燃方式,可在阻火墙紧靠两侧不少于1m区段所有电缆上施加防火涂料、包带或设置挡火板等。
d、阻火墙、阻火隔层和阻火封堵的构成方式,应按等效工程条件特征的标准试验,满足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耐火完整性、隔热性要求确定。
当阻火分隔的构成方式不为该材料标准试验的试件装配特征涵盖时,应进行专门的测试论证或采取补加措施;阻火分隔厚度不足时,可沿封堵侧紧靠的约1m区段电缆上施加防火涂料或包带。
5、非阻燃性电缆用于明敷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易受外因波及而着火的场所,宜对该范围内的电缆实施阻燃防护;对重要电缆回路,可在适当部位设置阻火段以实施阻止延燃。
阻燃防护或阻火段,可采取在电缆上施加防火涂料、包带;当电缆数量较多时,也可采用阻燃、耐火槽盒或阻火包等。
b、在接头两侧电缆各约3m区段和该范围内邻近并行敷设的其他电缆上,宜采用防火包带实施阻止延燃。
6、重要的供配电回路,当需要增强防火安全时,也可选用具有阻燃性阻燃电缆。
明敷
的电缆应实施耐火防护。
7、长及特长隧道沿电缆槽内敷设的电力电缆宜采用阻燃材料或采取阻燃防护措施。
8、在电力电缆接头两侧及相邻电缆2~3m长的区段施加防火涂料或防火包带。
必要时采用高强防爆耐火槽盒进行封闭。
9、明敷电缆实施耐火防护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a、电缆数量较少时,可采用防火涂料、包带加于电缆上或把电缆穿于耐火管中。
b、同一通道中电缆较多时,宜敷设于耐火槽盒内,且对电力电缆宜采用透气型式,
在无易燃粉尘的环境可采用半封闭式,敷设在桥架上的电缆防护区段不长时,也可采用阻火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