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赏析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
诗名《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洛中”:【即“洛阳”。
】“袁拾遗”:【即“袁瓘guan4”,襄阳人,后移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
喜爱剑术,与“孟浩然”、“储日羲”友善,玄宗时,任“左拾遗”。
孟浩然到洛阳访袁瓘,而袁瓘已贬官岭南,孟浩然写诗《洛阳访袁拾遗不遇》,后来孟浩然又到岭南寻访,而袁瓘又遇赦而归授“太祝”之职,孟浩然写诗《南还舟中寄袁太祝》。
开元十一年(723年),孟浩然在长安与袁瓘重逢,不久,袁瓘调任“赣县尉”,孟浩然写诗《送袁太祝尉豫章》。
】资料显示,“袁拾遗”是孟浩然的“襄阳”同乡袁瓘。
诗名就是:孟浩然到洛阳拜访袁瓘“袁拾遗”,结果没遇上。
没遇上的原因是,袁瓘此时已经被贬官到岭南了。
为什么孟浩然会到洛阳去拜访袁拾遗呢?据说孟浩然会去洛阳,主要是想见唐玄宗。
因为当时唐玄宗经常在洛阳:【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大唐朝廷就时不时地从长安搬到洛阳,过段时间又搬回长安。
每次迁移不仅耗资巨大,而且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唐玄宗”即位后,朝廷在长安和洛阳之间迁移的次数更加频繁。
据《旧唐书》上的记载,从开元五年(717年)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带着文武百官来回迁移了多达十次,几乎是每两年就要折腾一次。
】想见唐玄宗就需要有人引荐,所以孟浩然可能因此去拜访同乡好友袁瓘,不想袁瓘已经被贬到岭南去了。
从后来孟浩然又到岭南寻访袁瓘来看,他们的关系确实非常好。
好,我们来看原诗: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字词典故“才子”:【古称德才兼备的人。
后多指有才华的人。
晋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
”】“江岭”:【即岭南,五岭地区以南。
】“流人”:【指被流放的人。
也
指离开家乡,流浪在外地的人。
】
赏析孟浩然说,我到洛阳拜访袁才子,想不到你已经在江南五岭的地方作流放之人。
为什么孟浩然称袁瓘为“才子”呢?不仅仅是想夸袁瓘有西汉“贾谊”一般的才华,更因为贾谊的经历。
贾谊原本在洛阳任“太中大夫”,后来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又征召他入京。
所以孟浩然这里其实是在祈福袁瓘,认为他会像贾谊一样,不久以后,还会回到北方来的。
所以这首诗并没有显露太多的悲伤,反倒是和友人调侃的意味。
不写“岭南”,而写“江岭”,也许是为了“流人”的这个“流”字,如江水在岭中流。
也恰恰是基于前面的分析,恐怕这“流人”就不一定要解释为“流放之人”了,孟浩然这里恐怕是语带双关的,既可以理解为流放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外飘流之人。
把一件原本不好的遭遇,以正能量和鼓励的方式,描述成一段意外之旅一般。
所以,接下去,孟浩然竟然调侃起岭南的早梅来: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
字词典故“何如”:【不如。
《北史·卷三·卢玄传》:“卿若杀身成名,贻之竹素,何如甘彼刍菽shu1,以辱君父?”】
赏析孟浩然说,听人家说,岭南的梅花开得很早,可那又如何比得上北方的春天呢?
孟浩然确实是这样的,袁瓘原本是被流放到岭南去的,可是孟浩然却说的好像袁瓘是为了岭南的早梅才跑到那里去。
这里藏着很有意思的内涵,一般理解可能是袁瓘去岭南欣赏早梅,还不如回来欣赏北地的春色。
可是如果理解为袁瓘跑去岭南作“早梅”呢,梅花本来就是冬天开放的,耐苦寒的。
孟浩然的意思恐怕是,袁瓘啊,你成了耐苦寒的梅花,所以跑去了岭南,因为岭南比较温暖,所以梅花也就开得比较早。
可是与其去作岭南冬季的梅花,还不如回到北地,呆在春天里,岂不更好?有意思,老孟这诗写得很有意思。
从全篇的意思就是,袁瓘啊,你是如贾谊那样有才华的人,迟早皇上还是会把你召回来的。
你跑去江岭作个流浪之人,虽然那里比较温暖,梅花开得比较
早,可是你也没有必要去呆在那里的冬天吧。
还是回来北方呆在春天里比较好。
孟浩然和袁瓘彼此太熟悉了,关系非同一般,所以会写出这样口吻而富有深意的诗来。
也在想为什么诗名,孟浩然用“洛中”而不写洛阳,也许是为了突出洛阳的中心地位,因为唐玄宗来到洛阳。
关于“流人”,遇到考试,还是应该解释为“流放之人”比较稳妥。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