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2)
1.选择判断题
1)医学模式的演变(五个阶段)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健康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
2.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以环境
-人群-健康为模式,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夭折,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生产环境与生活条件的科学。

3.简答题
1)预防医学研究的特点
a)研究对象是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侧重群体
b)工作重点是健康人群和无症状患者
c)研究重点是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将环境与人作为一体研究
d)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具有先行性,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和人群健康效益
e)研究方法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发展侧重于宏观领域。

2)预防医学的工作特点
a)价值导向的超前性
b)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c)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d)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
e)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
f)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g)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3)预防医学研究内容
a)研究各种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不同空间、时间和人群分布规律即影响
b)研究环境对将康的影响
c)研究制定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
4)三级预防策略
a)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针对健康
个体和整个公众的措施,主要适用于病因明确疾病的预防。

b)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主要是对病因不甚明确的或多病因的疾病
采取的预防措施,需做到“早做到,早发现”,常采用病例发现、筛检、年度体检或周期性健康检查、自我检查等措施达到早预防的目的。

c)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对已患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
施,使其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是防伤残、促康复、预防并发症,一般针对病因不明、难以察觉预料的疾病。

第二章人与环境(8)
1.选择判断题
1)环境污染物种类及来源: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源、医
源性污染源、辐射性污染源、噪声污染等。

2)环境污染物的转归:迁移(空间位置的变化)、转化(理化性质的变化)、自
净(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学作用)、形成二次污染或污染物。

3)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4)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
5)环境有害物质在体内的过程: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生物转化(活
化)、蓄积。

6)联合毒作用的关系:非交互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1+1=2)、交互作用(协
8)历史上几次重大公害事件
光化学烟雾:1943洛杉矶,造成1/2人红眼病400余人死亡
、氟化物、粉尘,造成六千余人马斯河谷烟雾:1930比利时,污染物为SO
2
中毒、60人死亡
、金属粉尘,造成一万两千余人死亡伦敦烟雾:1956英国,污染物为SO
2
痛痛病:1955-1972日本,污染物为镉,造成258人患病、128人死亡
水俣病:1953-1956日本,污染物为甲基汞,造成两千余人患病、352人死亡
米糠油事件:1968日本,污染物为多氯联苯,造成16人死亡1万余人受害
、烟尘、石油化工废气,造成800四日市哮喘病:1955以来,污染物为SO
2
余人患病、36人死亡
森永奶粉中毒:1955日本,污染物为As
2O
3
,造成2000余名小儿受害、131
名死亡
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1984印度,污染物为异氰酸甲酯,造成15万人中毒,2500人死亡,5万人失明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1986前苏联,污染物为放射性物质污染,造成30人死亡、儿童甲状腺癌发生率高
9)地甲病诊断标准:居住在甲状腺肿病区、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排除甲亢
等甲状腺疾病、尿碘低于50µg/g肌酐
10)军团菌病(legionellosis):1976年美国宾州地区的美美国军团(退伍军人
组织之一)年会上,与会者中爆发了一种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及肺部炎症的疾病,称此为军团菌病。

11)
2.名词解释
1)环境:是指特定时刻由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
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产生直接或简洁的、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

2)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及社会交往等活动
中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体系,就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

3)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环境的组成
或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4)污染源(pollutant source):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
响的场所或设备与装置。

5)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
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6)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即EDCs),也称为
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过程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7)地方病(Endemic Disease)或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是使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如果这种区域性差异超出了人类或其他生物多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该地区的动植物或人群发生一些特有的、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点的一类疾病。

大多数发生于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牧区等,疾病呈灶状分布。

8)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
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即指碘缺乏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包括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产、死亡、先天畸形、亚临床克克汀病、单纯哑聋、甲状腺肿及克汀病。

9)地方性克汀病:胚胎发育期及出生后早期严重缺碘所致,主要表现为:矮小、
痴呆、聋哑、神经系统症状等 (聋、哑、傻、瘫、矮)。

见于古老的严重病区。

10)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是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
的地方病,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11)地方性氟病 (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
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以氟斑牙(斑釉齿)、氟骨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12)住宅(residential building):是人类为了防御各种不良气象条件而修建
成的相对密闭的空间。

13)室内空气污染:指住宅、学校、办公室、公共建筑物,以及各种公共场所的
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污染。

不包括工厂和车间内的生产污染
14)病态建筑物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现代住宅中多种环境
因素联合作用对健康的影响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其特点为发病快、人数多、病因难以确定、离开建筑后可缓解。

15)危险度评价 (Risk Assessment):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可能引起的有害影响及
其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预测环境有害因素在接触人群中可能引起的有害因素有害影响的概率。

16)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 ,HRA):是对暴露于某一特定
环境条件下,该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因素)可能引起个人或群体产生某些有害健康效应(伤、残、病、出生缺陷和死亡等)的概率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3.简答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a)物质上的统一性
b)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c)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d)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2)环境污染危害的表现形式
a)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
a.1)急性危害:烟雾事件、事故性排放、核泄漏事件、生物性因素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
a.2)慢性危害:非特异性影响、引起慢性疾病、持续性蓄积危害
a.3)致畸致癌致突变:
a.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
a.5)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传染病、职业病、食源性疾病
b)环境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
3)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策略
a)建立健全室内卫生质量标准
b)加强建筑施工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
c)加强能源利用管理
d)合理使用空调设备
e)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4)健康危险度评价分为哪几个阶段?
a)危害鉴定
a.1)基本毒性终点:急性和慢性毒性、发育或生育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突变
性、致癌性、生态毒性、环境归宿
a.2)危险度评价 (Risk Assessment)结果可回答:是否有毒性及是否对机体
健康产生危害。

b)暴露评定
b.1)目的:确定有害物的来源、类型、数量和持续时间
b.2)关键步骤:确定暴露途径和暴露剂量
c)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一定剂量的化学或物理因素与集体接触后,产生某种
效应的个体数在群体中所占比率,是危险度评价的核心部分,也是定量评阶段的开始。

d)危险度特征分析:是定量危险度评价的最后阶段,其目的是在对前3个阶
段的评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确定有害物质暴露人群中有害效应发生率的估计值(即危险度)及其可信程度或不确定性程度。

5)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作用
a)预报、预测已知暴露可能产生的健康效应类型和特征,即暴露人群最终发
病率或死亡概率
b)对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用于新有害物的筛选
c)未得到有害物在不同的介质中的可接受剂量和浓度,为制定卫生学标准提
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d)为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决策及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最终目的是危险管理方
案付诸实施
6)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
a)确定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b)强化环境管理,依法进行监督
c)加强环境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
d)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名环境意识
7)大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a)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b)加强居民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c)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
d)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e)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
f)完善城市绿化系统
8)水体污染的防护
a)推行“清洁生产”,开展污染源头预防
b)工业废水的利用与处理
c)生活污水的利用与处理
d)医院污水的处理
9)城市污水防治对象
a)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b)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c)在缺水的地方将城市污水治理和废水资源化相结合
d)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水源的保护
e)大力开发低耗高效的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10)农村水污染治理防治对象
a)发展节水型农业
b)合理利用农药化肥
c)加强对禽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d)农田养殖等地区定期监测
11)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
a)科学利用污水灌溉农田
b)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c)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
d)提高公众对土壤的保护意识
12)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a)污染土壤治理的科学方法
b)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
c)增施有机肥料
d)调控土壤氧化还原能力
e)改变耕作制度
f)换土和翻土
g)实施针对性措施
第三章职业环境与健康(12)
1.选择判断题
1)1957年14种法定职业病;
1987年为9类104种法定职业病;
2002年为10类115种法定职业病;
2012年修订10类132种职业病
2)职业病诊断机构与组织:需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单位承担。

3)职业病报告制度
a)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
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b)确诊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4)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成品、
副产品等。

5)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主要是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的形式存在,主
要有固态含粉尘毒物、液态毒物、气态或蒸汽态毒物、气溶胶态(雾、烟)毒物。

6)铅
a)理化性质:
蓝灰色重金属,比重11.3,熔点327.4 ℃ ,加热至400~500 ℃时,形成铅烟。

铅化合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其溶解度不同价态的铅化合物,其毒性亦不相同,一般Pb4+的毒性较Pb2+大。

铅的化合物易溶于弱酸,而人的呼吸道就是一个弱酸的环境
b)毒理:
吸收、转运与排泄;体内铅排出生物半减期大约为5-10年
对红细胞尤其是骨髓中的幼稚红细胞具有较强毒作用,点彩红细胞增加。

血Pb含量是表示Pb吸收最常用指标。

作为最近吸收的指标,不能反映体内铅的总负荷。

人体内的铅最终大部分沉积在骨骼内,是一种稳定状态。

先进入骨小梁部,然后逐渐分布于骨皮质。

铅在体内的代谢与钙相似,任何影响钙代谢的因素均可影响铅的代谢。

c)毒作用机制
干扰卟啉代谢,影响血红蛋白合成
抑制δ-氨基- γ-酮戊酸脱水酶(δ-ALAD)活性
血红素合成酶(HS)
抑制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δ-ALAS)活性
d)毒作用表现
神经系统:中毒性类神经症
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

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为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

内分泌干扰;生殖和发育毒性
e)诊断标准:《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
f)处理原则
铅吸收:可继续原工作,3-6月复查一次
轻、中度中毒:驱铅治疗后可恢复工作,一般不必调离原工作
重度中毒:必须调离铅作业,并给予治疗和休息
g)治疗方法
-EDTA)、二巯基丁二酸钠(Na-DMS)、驱铅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CaNa
2
二巯基丁二酸(DMSA)
对症治疗;一般治疗
h)预防
降低空气中铅的浓度,达到卫生标准是关键
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
职业禁忌症
7)汞
a)理化性质
银白色液态金属,常温下可蒸发。

容易沉积在空气的下方
汞蒸气可被不光滑的物质表面吸附,形成二次污染
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可溶于稀硝酸和类脂质
可与金银等金属生成汞合金——汞齐
b)毒理
金属汞主要以蒸汽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很难经消化道吸收,汞盐和有机汞易经消化道吸收,也可经皮肤吸收。

分布不均匀,肾脏含量最高、汞元素易透过血脑屏障及胎盘,进入脑组织的汞不易排出。

汞在人体内半减期约60天
c)毒作用表现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易兴奋症、震颤、口腔炎、少数有肾脏损害)
d)诊断原则:具体诊断标准参见《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GBZ 89—2007)。

8)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特点:突发性、群体性、隐匿性、快速性、高度致命性
9)氰化氢中毒的临床表现:分为4期前驱期、呼吸困难期、惊厥期、麻痹期。

10)有机溶剂:常用苯及其苯系物,二氯乙烷,正己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

11)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固体物质的破碎加工;粉末状物质包装、运输;可燃性
物质不完全性燃烧;金属蒸气冷凝;二次扬尘。

12)生产性粉尘可分为无机性粉尘(金属性粉尘、非金属的矿物粉尘、人工无机
粉尘)、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动物性粉尘、合成材料粉尘)、混合性粉尘。

2.名词解释
1)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是以职业人群和作业环境为研究对象,
以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执业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执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健康损伤或潜在健康的危险为任务,以保护和促进职业人群健康,提高职业生命质量为目的。

2)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
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3)职业病 (occupational diseases):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及其他职业活
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即与职业有关的疾病。

4)工作有关疾病 (work-related diseases):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一组与职
业有关的非特异性疾病,广义地说,职业病也属于工作有关疾病,但有所区别。

职业病是指某一特异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而工作有关疾病则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

5)毒物(toxicant):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
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6)中毒(poisoning):机体受毒物作用后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7)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
空气中的毒物。

8)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
性毒物可引起的中毒。

9)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 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
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如急性苯中毒、氯气中毒。

10)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 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慢性铅、锰中毒。

11)亚急性中毒(subacute poisoning) 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接触毒
物浓度较高,工龄一般在3个月内发病者,称亚急性中毒。

如亚急性铅中毒。

12)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是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
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有害物质。

13)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es):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
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有害气体的总称。

14)窒息性气体中毒(asphyxiating gases poisoning):是指由于吸入窒息性气
体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引起的一系列中毒表现。

15)氰化氢中毒:HCN进入机体后,氰离子(CN-)直接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使
其失去传递电子能力,结果导致细胞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16)农药(pesticides):农业生产中用于消灭、控制有害动植物(害虫、病菌、
鼠类、杂草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各种药物,并包括提高农药药效的辅助剂、增效剂等。

17)尘肺病(pneumoconosis):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
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8)矽肺(silicosis):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
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9)矽尘作业:接触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作业。

20)石棉肺(asbestosis):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石棉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
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特点是全肺弥漫性纤维化型的典型代表,不出现或极少出现结节性损害。

21)棉尘病(byssinosis):是长期接触棉、麻等植物性粉尘引起的、具有特征
性的胸部紧束感和/或胸闷、气短等症状,并有急性通气功能下降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长期反复发作可致慢性肺通气功能损害。

22)高温作业(work in hot environment):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
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23)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人体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
荷产生的适应反应。

24)中暑(heat stroke):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
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众数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25)声音(sound):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
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
26)噪声(noise):凡是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的或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

具有
声音的一切特性,声音的一种。

与之相对应的是乐声。

27)振动(vibration):是指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
位置(或中心位置)作往复运动或旋转运动。

28)运动病 (motion sickness):作业人员在振动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
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反复过度刺激前庭器所致。

29)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是指长期人事手传振动作用
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其典型的表现为振动性白指。

30)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 VWF):局部振动引起的手
指间歇性发白或发绀,也称职业性雷诺现象。

31)电离辐射 (ionizing radiation):凡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32)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
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放射病。

33)外照射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多次全身照射,吸收剂量达到l Gy 以上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多见于事故性照射和核爆炸。

34)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sub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

35)外照射慢性放射病(chronic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是指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当量剂量限值0.05Sv的外照射,而发生的全身性疾病,累计剂量到达1.5Sv以上时,出现造血功能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症状。

36)内照射放射病(internal radiation sickness):是指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
体内,作为放射源对机体照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内照射放射病比较少见,临床工作中见到的多为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即指体内放射性核素累积超过其自然存量。

3.简答题
1)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有如下类别
a)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a.1)化学性因素:生产性粉尘和生产性毒物
a.2)物理性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a.3)生物性因素:细菌、病毒、真菌、动植物
b)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b.1)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b.2)精神性职业紧张
b.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b.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b.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c)生产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c.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
c.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c.3)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2)职业病的特点
a)病因明确,发病可预防
b)病因和疾病有明确剂量-反应关系
c)发病常有群发性
d)早期诊断预后好,不少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e)重在预防,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3)工作有关疾病 (work-related diseases)与职业病相比,具有三个特点
a)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因素;
b)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
c)通过控制和改善劳动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4)职业病诊断机构与组织
a)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1)执业许可证
a.2)有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a.3)有相适应的仪器、设备
a.4)有健全的职业病诊断管理制度
b)在诊断上实行以当地为主和以职业病防治机构或职业病诊断组集体诊断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