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第一轮专题综合测评试题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卷单元综合测评
[第三单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②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禁烟在当时损害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故①④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答案: A
2.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
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领事裁判权的理解能力。
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往驻外领事等对处于中国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
题干中的现象正是由于领事裁判权造成的。
答案: C
3.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
的狂潮。
答案: C
4.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①甲午海战②《马关条约》的签订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④百日维新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注意抓住诗中的“海东”、“舰沉”、“议和”、“台人”等关键信息。
答案: A
5.《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中国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始终仍占优势地位,因此A项错误;帝国主义是通过其殖民统治工具清王朝实现对中国的控制,并非直接控制,因此B项叙述错误;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鸦片战争之后,因此D项叙述错误。
《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答案: C
6.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翻译官密迪乐曾对太平军的一支队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支队伍……在它离开南京大江(扬子江)北岸的那一天起,除那些伪装的信使所能维持的来往以外,所有同南京友军的交通都是被截断了的。
”他指的是太平天国的() A.东征军B.西征军
C.北伐军D.远征军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信息,“它离开南京大江北岸”“所有同南京友军的交通都是被截断了的”等;联系教材中对于北伐、西征、东征的讲解,不难判断应为北伐军,因为北伐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最终失败。
答案: C
7.中国首次出现的近代化方案中就主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一、兴跛盲聋哑院。
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
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
二、兴鳏寡孤独院。
准仁人济施,生则教以诗书各法,死则怜而葬之。
……”这一方案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社会保障制度属于资本主义的范畴之一,近代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最早的文献是《资政新篇》。
答案: B
8.“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文中的“革命”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D.十月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
注意题中的时间限制是1853年。
马克思正确地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长期发展的结果。
答案: A
9.1911年4月21日,中国海军巡洋舰“海圻”号出航,它出使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国王的加冕庆典,并出访美国、古巴。
13个月后它回到上海应升起的国旗是()
A.大清王朝的龙旗B.中华民国的五色旗
C.中华帝国的青天白日旗D.新中国的五星红旗
解析:13个月后应是1912年5月,上海属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区,故应升中华民国五色旗。
答案: B
10.(2018·洛阳检测)梁启超称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民族意识增强。
“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 A
11.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时,列宁曾热情地称赞“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
这里,列宁称赞的是()
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B.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C.五四运动启导了人民的觉悟
D.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时”可判断其时间为一战爆发之前。
B 是1917年,C为1919年,D为1924年,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均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答案: A
12.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以如何
理解五四精神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调研结果
如右图所示。
你认为在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上40.2%的
受访者最可能选择的是()
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科学精神
D.创新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精神内涵的准确理解。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得以觉醒。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
材料二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
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四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的事例。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6分)
(4)材料四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性质,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来分析。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6分)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4分)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爆发提供阶级基础。
(6分)
(4)不矛盾。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政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6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张太雷《张太雷文集》材料二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
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
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四”运动研究综述》材料三(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有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材料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
(1)据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哪一方面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哪种思想直接影响的结果?(5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4)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概括出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第(2)问分析材料得出其社会风俗的变化,进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回答;第(3)问根据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过程分析出其爱国情感;第(4)问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进行概括。
答案:(1)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3分)
(2)社会风俗的变化。
反封建、反传统、反旧道德等。
(5分)
(3)爱国主义情感。
(3分)
(4)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7分)
B卷模块滚动测评
[第一至第三单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度D.王位世袭制
解析:注意题干中“供奉和祭祀祖先”信息。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确立起来的逐步形成对祖宗的顶礼膜拜。
答案: B
2.“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段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皇帝制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材料中“新皇帝”涉及皇帝制度。
“废除封建国家和王国”指废分封制。
“划分若干行政区……中央官员”指郡县制,三省六部制未涉及。
答案: C
3.(2018·北京西城区二模)“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
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
”这段材料反映出“新皇帝”涉及皇帝制度。
雅典社会的情况是()
①工商业比较发达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A.③④B.②④
C.①②D.①④
解析:从材料中的“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可得出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这一结论;从材料中的“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以及“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可以判断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出来,③不符合史实,故选B。
答案: B
4.房龙在《美国史纲》中说:“它是一份论述政府规则的理论文件。
它在过去140年中经历巨大变化。
即使是到了1927年,它仍然还像(当初)那样充满着活力。
”这一文件是()
A.《权利法案》B.《邦联条例》
C.《1787年宪法》D.《1875年宪法》
解析:从时间计算过去了140年到了1927年,这份论述政府规则的理论文件是1787年宪法。
答案: C
5.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
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
”上述材料()
A.丑化了清朝军队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
C.反证英军纪律严明D.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
解析: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虽不一定客观全面,但作为第一手历史资料,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夷兵抢夺十三洋行,正是反映了英军的掠夺本性,材料对清军军纪败坏的反映应该是真实的,因此谈不上丑化了清朝军队,却恰恰反映了清军战败的原因。
答案: D
6.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
以下各项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解析:A、B均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近代经济制度;C反映了太平天国等级森严,与题意不符,可排除;D说的是保险制度,属于近代经济制度的范畴。
答案: D
7.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的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
B.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
C.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解析:反侵略反封建是太平天国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点,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世界历史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资政新篇》中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主张是太平天国与以往农民运动最主要的不同。
答案: D
8.有学者发现了19世纪末期的一个揭帖:“弟
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
愚蒙之体仙人艺,
定灭洋人一扫平。
”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洋务运动的历史起因
B.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
C.义和团运动的反侵略斗争
D.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
解析:时间是19世纪末期,斗争目标是“定灭洋人”,活动形式具有迷信色彩,这与义和团相符合。
答案: C
9.(2018·苏州模拟)19世纪的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
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这里台湾成“异域”是指()
A.鸦片战争中英国占领台湾
B.甲午战争中日本占领台湾
C.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
D.《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割占台湾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时间“19世纪”,二要注意“台湾成异域”。
答案: D
10.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B.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解析:从“20世纪的大幕拉开”“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可以看出,这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其最严重的后果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 C
11.下图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共同任务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B.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阶级的阶级属性
C.民主革命胜利后,不同的领导阶级决定中国不同的发展方向D.判断革命的性质应依据领导阶级的阶级属性
解析:由图示可知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A说法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B说法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提是社会主义,C说法正确。
答案: D
12.(2018·天津模拟)“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这句话表明()
A.五四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辨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应抓住“科学理性”“自由”等关键信息,它表明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A、B、D三项结论虽然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
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
材料四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
……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
……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
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分)
(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断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分)
解析:本题围绕我国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1)问和第(2)问考查秦汉、唐朝和宋朝政治制度的变动。
第(3)问实际上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问应结合材料四辛亥革命前后,我国政体的变化。
第(5)问应注意归纳概括我国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发展趋势。
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6分)
(2)原因: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4分)
(3)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分)
(4)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现象:军阀割据。
(6分)
(5)趋势: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2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3分)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2)材料二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4分)
材料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4分)
材料四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3分)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主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选取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综合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及历史意义,解答时一定要紧扣材料,依据设问,条理作答。
答案:(1)主权在民。
(3分)
(2)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4分)
(3)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
(4分)
(4)实行责任内阁制。
(3分)
(5)以法律的形式否定封建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