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阳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期中考
文科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是( )
A. 21三体综合征
B. 多指
C. 红绿色盲
D. 苯丙酮尿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也可由隐性基因控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

详解: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所致,A 项符合题意;多指是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病,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故B、C、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类型和不同类型的常见的遗传病,解题关键是根据教材中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分析题干选项。

2.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表明,人体的23对染色体约含有3万~3.5万多个基因,这一事实说明()
A. 基因是DNA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B. 基因是染色体的片段
C. 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D. 基因只存在于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可知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3.某三倍体生物的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12条,下图表示正常体细胞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三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A中有3个染色体组,B中有4个染色体组,CD细胞为染色体变异细胞,不属于正常体细胞。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组,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4. 利用单倍体育种的突出特点是
A. 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B. 可获得无籽果实
C. 突变率大大提高
D. 能迅速获得纯系,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培育新品种的方式,能够缩短育种年限,快速获得纯系。

考点:考查单倍体育种的优点。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和优点。

5. 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液遗传病,婚检筛查治病基因携带者和产前基因诊断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其原因是
A. 可降低患儿的出生率
B. 改变致病基因的进化方向
C. 降低正常基因的突变率
D. 显著降低致病基因携带者的频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筛查治病基因携带者和产前基因诊断都是为了降低患儿的出生率,故A正确。

不能改变基因的方向,故B错误。

也不能降低正常基因的突变率,故C错误。

降低了患儿的出生率会减低致病基因携带者的频率,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6.优生,就是让每个家庭生育健康的孩子。

优生最常见的手段包括( )
A. 近亲结婚,喜上加喜
B.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C. 少生和早生,注意营养
D. 遗传咨询和晚婚晚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优生是利用遗传学原理,来保证子代有正常生存能力的科学。

常见手段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和产前诊断等。

优生的目的是避免出生不良的后代,防止患病,淘汰劣生减少不利的遗传因素,增加有利的遗传因素来提高人口素质。

详解:近亲带有相同隐性遗传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较大,近亲结婚所生的孩子患有遗传病的可能性较大,不利于优生,A不符合;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是常见的优生手段,B符合;优生提倡适龄生育,早生、晚婚、晚育不是优生的手段,故C、D不符合;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优生的常见手段,解题关键是理解优生的概念,联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措施,分析优生的手段。

7.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遗传性贫血症,属隐性遗传。

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血红蛋白分子结构改变的一种分子病。

详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遗传物质DNA中一个CTT变成CAT,即其中一个碱基T变成A,以致产生病变,致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实例,要求考生识记教材中的典型实例,分清各种变异的类型。

8.下图中,一定是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决定遗传病的系谱图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一个遗传系谱图排除了Y染色体上遗传的可能性之后,首先根据“有中生无为显性”、“无中生有为隐性”来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然后再确定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详解:A.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分析该病为隐性遗传,由于女儿有病而父亲正常,分析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符合;
B.女儿患病,父亲患病而母亲、儿子正常,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显性遗传或伴X隐性遗传,B不符合;
C.父亲、女儿表现正常,而母亲、儿子患病,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隐性遗传或伴X显性遗传,C不符合;
D.A.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分析该病为隐性遗传,由于患者为儿子,故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D不符合;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系谱图的分析,解题关键是根据遗传病的发病特点,先粗略判断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再根据亲代和子代的表现型推测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

在隐性遗传系谱图中:从系谱图中找是否有“母病子不病,女病父不病”的情况,如果有,则该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无,则两种可能性都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隐性遗传。

9.农业技术员培育无子西瓜时,需要经过人工诱导二倍体幼苗形成四倍体的步骤,该步骤所采用的诱导措施是
A. 紫外线照射
B. X射线照射
C. 秋水仙素处理
D. 亚硝酸盐处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人工诱导二倍体幼苗形成四倍体,采用秋水仙素处理处理萌发的种子、幼苗,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而加倍;选C。

考点:多倍体育种的方法。

点评:试题相对简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10. 实施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 )
A. 定向提取生物体的DNA分子
B. 定向地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
C. 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改造
D.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DNA重组技术,即利用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基因,经过体外切割后与适当的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到受体细胞或受体生物构建转基因生物,该种生物就可以按人类事先设计好的蓝图表现出另外一种生物的某种性状.因此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考点:此题考查了人类实施基因工程的目的.
11.基因工程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①使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③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④提取目的基因
A. ③②④①
B. ②④①③
C. ④①②③
D. 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
(1)目的基因的获取,即④提取目的基因;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即①使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即②;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即③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是否符合特定性状要求.
故选:C.
12.在诱导产生多倍体的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A. 促进染色体的复制
B.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C. 抑制细胞壁的形成
D. 使染色体配对紊乱
【答案】B
【解析】
分析: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秋水仙素只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不能诱导染色体多次复制,但能诱导基因发生突变,A错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胞壁的形成,C错误;秋水仙素不能使染色体配对紊乱,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 长颈鹿具有很长的颈可以啃食高处的树叶,该特性的形成是()
A. 长期啃食高处树叶的结果
B. 环境变化的结果
C. 定向变异的结果
D. 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长颈鹿的祖先,脖子都还不是很长的时候,那时候因为变异的不定向性,有的个体脖子长些,有的短些。

这个时候,如果遇上饥荒干旱的年代,食物和水不足的,那么树的树叶也不会很多,那么低矮处的树叶很快就被吃光了,这个时候只有脖子较长的才能吃到较高处的树叶,得以生存下来,而脖子短的被饿死了。

因此在自然的条件下,具有长脖子形状的长颈鹿才能适应环境而活来下。

不具备的被淘汰。

形成了自然选择。

这个,就是物竞天择,适着生存的由来。

14.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

这些无公害蔬菜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

假如在蔬菜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 杀虫剂诱发害虫抗药性产生
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 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 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进化的基础,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害虫抗药性变异在杀虫剂使用前已经产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适应环境、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生存并繁殖后代。

详解:杀虫剂使用前害虫中已经产生抗药性的变异,不是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A错误;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用某种杀虫剂后,适应环境、具有抗药性变异的害虫生存并繁殖后代,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B正确;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不是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了选择,C项错误;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不一定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错误的是
A. 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 S纯合子的存活率高于s纯合子
C. 对当地环境而言,S基因的产生属于有利突变
D. 80世代后产生了一个新物种
【解析】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随着世代增加,S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在72代以后逐渐达到1。

2.现代进化论认为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种群中等位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

详解:根据图示S基因将达到1,所以其等位基因s=0,即在自然选择中s基因会被逐渐淘汰,A正确;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所以S的频率逐渐增大,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由于S基因频率最终等于1,说明对当地环境而言,S基因的产生属于有利突变,C正确;该种群基因库中S频率的变化表示生物在进化,但不表示将产生新物种,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的形成等现代生物进化论内容,解题关键是阅读题干和题图,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析题图,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各选项问题。

16. 果蝇的体色灰色(G)对黑色(g)显性,在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GG的个体占60%,Gg 的个体占30%,gg的个体占10%,则g的基因频率是
A. 10%
B. 25%
C. 60%
D. 75%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g的基因频率是:(10×2+30)/200=25%,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7.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原因
B. 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 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
【答案】D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
18.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液
D. 淋巴液
【答案】B
分析: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

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

详解:A、细胞外液只占人体体液的1/3,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A错误;
B、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B正确;
C、血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C错误;
D、淋巴液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解题关键是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和含量,识记内环境组成成分,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9.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入渗出,由组织液渗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中去,所以C选项正确。

20.如图所示为血糖调节模型,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
B. 激素乙的分泌细胞是胰岛B细胞
C. 激素甲的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
D. 激素乙是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激素甲是降血糖,应为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C项错误;激素乙是升血糖,应为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B、D项错误;糖尿病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激素甲为胰岛素,因此缺乏激素甲可能患糖尿病,A正确;
答案选A。

21.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 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 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 pH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答案】D
【解析】
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A正确;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B正确;血液中的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C正确;pH的相对平衡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直接调节的,同时也需要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22.足球比赛时,球员踢球瞬间,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
B.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C. 电信号→化学信号
D. 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C
【解析】
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兴奋传到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的受体细胞,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突触小体的膜属于突触前膜,因此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故选C。

23.在四大家鱼的育苗过程中,为了促进亲鱼的卵子和精子成熟,应给雌、雄亲鱼注射的药物是
A. 胰岛素
B. 促性腺激素
C. 抗利尿激素
D. 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卵子和精子属于生殖细胞,分别由鱼的卵巢和精巢产生,因此促进亲鱼的卵子和精子成熟的激素应是促性腺激素。

详解:胰岛素是降血糖的唯一激素,不能促进生殖细胞的成熟,A不符合;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性细胞的形成, B符合;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
重吸收,与繁殖活动无关,C不符合;生长素是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体生长,不能促进鱼生殖细胞的成熟,D不符合;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激素的作用,解题关键是识记各种常用激素的作用,并能应用于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

24.促胰液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部位分别是( )
A. 小肠黏膜和垂体
B. 胰腺和垂体
C. 小肠黏膜和下丘脑
D. 胰腺和甲状腺
【答案】A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详解: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胰腺中的外分泌部可产生胰液(含消化酶),内分泌部可产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垂体可产生促激素;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故促胰液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部位分别是小肠黏膜和垂体。

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内容,解题关键是识记各种激素相应的产生部位,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5.某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处理其伤处,使他暂时感觉不到疼痛,以便能继续比赛。

该药物作用的结构是( )
A. 神经中枢
B. 感受器
C. 突触
D. 效应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题中有"使他暂时感觉不到疼痛"说明该药物作用在神经中枢之前。

详解: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而外用药物作用于皮肤,A错误;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和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则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使人体神经中枢对某处的疼痛刺激无反应,该药物最可能抑制该处感受器的作用,B正确;如果作用于突触,神经冲动的传入和
传出都会被抑制,运动员将不能参加比赛,C错误;外用麻醉药处理效应器,则肌肉无法完成反射活动,不能继续比赛,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 某人因其大脑皮层某一区域受到损伤而不能说话,该区域是()
A. W区
B. S区
C. V区
D. H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大脑皮层W区受损,不能写字,A错误;S区受损不能说话,B正确;V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C错误;H区受损不能听懂话,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7.动物和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 非条件反射
B. 条件反射
C. 反射
D. 本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叫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类型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叫本能,是人人都具有的。

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项正确;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属于反射的两种类型,不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A、B项错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叫本能,不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基本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8.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①呆小症②糖尿病③侏儒症④白化病⑤镰刀型贫血症⑥夜盲症
A. ①③④
B. ③⑤⑥
C. ①②③
D. ①③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必须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解:①呆小症是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①正确;
②胰岛素的作用是能促进人体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分泌过少会得糖尿病,过多会得低血糖,②正确;
③生长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③正确;
④白化病属于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④错误;
⑤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属于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⑤错误;
⑥夜盲症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⑥错误;
故选:C.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9. 摘除了垂体的小白鼠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现象,原因是()
A. 食物中缺乏碘
B. 甲状腺体增大
C. 缺少促甲状腺激素
D. 缺少生长激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发育及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给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会使机体缺少促甲状腺激素,进而甲状腺发育减缓及分泌甲状腺激素逐渐减少,使甲状腺功能衰退.
故选:C.
30.下列有关动物和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呆小症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B. 切除动物垂体,血液中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减少
C. 糖尿病患者需要口服胰岛素
D.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是拮抗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的作用;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的作用;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详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对于幼年人会得呆小症,A错误;切除动物的垂体后,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会减少,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失去胰岛素的功能,C错误;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均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两者间有协同关系,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及其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
3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有些遗传病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测出来,而有些则不能。

下面几种疾病能用显微镜检测出来的是( )
A. 21三体综合征
B. 白化病
C. 苯丙酮尿症
D. 红绿色盲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

详解: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A正确;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B错误;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C错误;红绿色盲是单基因遗传病,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32.变异是生命物质的基本特征之一,细菌可产生的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变异
D. 环境条件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可发生在原核、真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