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剂量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饮片剂量刍议
摘要] 目的探讨医院医师中药处方常用剂量与经方、《药典》的差异。

方法随
机抽查我院2014年的100张中药处方,与《伤寒论》经方用量、以及2010版
《中国药典》中药饮片用量规定进行对比。

结果经方和我院处方的中药剂量远远
超过了2010版《中国药典》对饮片剂量的使用规定。

结论《药典》2010版对部
分中药饮片剂量规定太小,不利于中医疗效的发挥,临床医师存在风险。

[关键词] 药典;饮片;剂量;风险
中药饮片是中医方剂组成部分,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不同的
剂量组成,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临床上,我们经
常会看到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名家在组方用药时,往往突破规则和界限,剂
量很大,超过了药典的规定数倍甚至几十倍,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更多
的中医师,则墨守陈规,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是疗效寥寥,把极
富特色的中医变成了慢郎中。

而药剂师在调配时,以《处方管理办法》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在医师处方超过《药典》剂量时,都会打回让医师签
字后才能调配,无形之中也制造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

对于中医药的传承,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剂量理论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药物剂量是取得相应疗效的关键,并且合适的剂
量也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1]。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是一种常见现象[2]。

对于
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其中很多经典方剂,在今天看来,无疑也是超剂量
用药。

据考证,张仲景方剂药物计量使用的是东汉国家的度量衡标准,其重量单位“两”的量值合今约13.8g[3];而《伤寒论》药物计量考1两约合今称15.625g(简
为15.6g)[4];郝万山先生也赞同15.625g的观点,约等于15g;丘光明《中国历
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 g(一两合15 .5 g),新莽时期每斤238 g(一两为
14 .875 g),东汉每斤合220 g(一两为13 .75 g);不管是13.8还是15.6(约数)平
均14g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

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
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乾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乾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
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
之剂量为:附子5~10克,乾姜6~9克,炙甘草6。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於
顷刻,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衰退,十有八九要失败。

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
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钵真传。

下面是《伤寒论》一些经方的常用量
1、桂枝汤
一次服用量为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2、麻黄汤
一次服用量为麻黄15g桂枝10g杏仁9g甘草5g
3、小青龙汤细辛的一次用量为15g
4、栀子厚朴汤厚朴一次服用量为20g
5、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的一次性用量为40g、15g、15g.
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蜀漆一次服用量为15g......。

而《中国药典》2010版对上面所列的药物,按其凡例二十七对饮片的用法与
用量规定,药典用量系指成人一日常用剂量。

一般我们的中医处方一剂药最少的
是一天吃完每日三次,个别的一天半吃完,剂量大,味数多的吃二天的也有。

以一天一剂为例,则《药典》2010版的下列药物最大一次剂量如下:
桂枝3.3g白芍5g生姜3.3g麻黄3.3g 杏仁3.3g甘草3.3g细辛1g厚朴3.3g柴胡3.3g黄芩3.3g人参3g蜀漆1.6g
从随机抽查的100张处方中与上面药物相同药物最大一次剂量分别是:
桂枝5g 白芍10g 生姜4g 麻黄4g 杏仁6g 甘草5g 细辛2g 厚朴8g 柴胡10g
黄芩8g 人参10g 蜀漆未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方和现实中用药,都比药典的规定要大,除了甘草
的比例变化较小外,其他的都在3倍以上,细辛高达15倍。

想仲景当年所治疾
病发病之急、传变之快、险证丛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
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其用如此重剂截断扭转,出奇制胜便不难理解。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的在人们印象中,中医药疗效慢,重调理,看急病、重
症要靠西医。

然而山西灵石县李可老中医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中医药在治疗急
危重症、疑难杂症方面有独特疗效。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说,要不是亲眼
所见,真不相信传统中医有如此神效。

据媒体报道,李老给人治病,喜欢用“霹雳手段”,将药量加到常规的几倍,
却取得了奇效。

是药三分毒,李可为何敢大剂量用?这也是偶然的误服事件给他
的启发。

一个西医放弃治疗的心衰濒死患者,家人为她准备后事时不甘心,想找
中医试试。

李可给她开了3剂药,告诉家人服用三天。

不料家人一时疏忽把3剂
药一次性煎服了,3小时后老人居然活过来,还能坐起来。

这件事对李可震动极大。

他意识到,《伤寒论》中的药方救心衰不显效可能是剂量太小。

李可认为,
患者全身衰竭、生死存亡之际,不以雷霆万钧之力破阴回阳,不足以挽垂绝之生命。

所以在以后的治病过程中,他有意识针对病情加大药量,果然取得了奇效。

现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
强对李可曾做过高度评价,认为他在中医救治重症方面探出了一条新路。

其学术
经验在张存悌[5]及孙其新[6]等系列李可学术思想汇总中已有详述。

去年夏天,笔者内弟患口腔溃疡,疼痛难忍,请一中医诊治,辩证为胃火壅盛,予以玉女煎清热滋阴,方中用石膏30克(先煎)、熟地黄15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牛膝9克、竹茹15克,二剂水煎服。

初服一剂,症状未解。


其舌红苔黄而燥,舌尖见一米粒大溃疡点,自诉疼痛难忍,口渴唇干,小便黄赤。

此为胃火炽盛灼伤阴液,石膏用量过轻,有杯水车薪之感,遂试着加大石膏剂量,嘱其将原方石膏量增加到90克,遵照原方用法,以观其效,不料竞一剂而愈。

此案只变一味石膏之剂量,竟效如桴鼓,方悟量变效变,叹中医辩证论治之奥妙
神奇也!
然观近代中药剂量,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
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也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方剂能否
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

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殊不知剂量过轻,不堪大任,难以起效,不但阉割了中医学奇特的疗效,而
且丢掉了中医急救阵地。

结论:《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在加强药品质量的
监督管理、保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维护人民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临床用药的依据。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最后环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的用药特点,在方剂的选用时,决定要对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以更适
合于该患者的个体治疗方案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中,对病人服用后没
有效果同一处方,经验丰富的医师有时只增加其中一味药的剂量,却收到了意想
不到的效果。

很多中药,遵循《药典》剂量,在临床中根本没有效果。

《药典》
作为法典,不但是生产使用药品的依据,同时在发生医疗纠纷时,也是作为评判
合理使用药品的依据。

医师根据《药典》剂量,平稳用药,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要想追求效果,必将突破剂量的限制。

但是,按照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
条例》,一旦发生纠纷,医师将承担举证责任,即使与剂量无关,要推翻《药典》的规定和拿出对医师有利的证据,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说,回归经典之本,提高中医疗效,不仅只是每个热爱中医之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主管部门、权威
机构、药典编篡委员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杨琳。

经方常用50味药在《外台秘要》中的用药规律研究,北京中医药
大学博士论文,2012,5,1
[2] 程先宽,韩振蕴,范吉,等。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历史及现状,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2):69-71
[3] 傅延龄,宋佳,张林。

经方本原剂量研究的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4);231-233
[4] 仝小林,穆兰澄,姬航宇等。

《伤寒论》药物剂量,中医杂志,2009,50(4):368-372
[5] 张存悌。

李可学术思想探讨,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57-58
[6]孙其新。

中医之秘在于量,中医药通报,2008,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