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人音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缤纷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题:《雷鸣电闪波尔卡》
一、教材分析
《雷鸣电闪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一首波尔卡舞曲,表现了在一个兴高采烈的日子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载歌载舞,而外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

这是一首速度很快的二拍子舞曲,创作于1868年春天,是约翰·施特劳斯受到了金星艺术家协会委托,为当年的维也纳狂欢节创作而成。

乐曲采用了定音鼓“滚奏”的手法模仿暴雨来临前的雷声滚滚,利用鼓和镲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电闪的声音。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授课对象为田家炳中学七(10)班学生。

通过前七年对音乐的学习,学生可以自行体验和感受音乐的强弱关系、快慢对比以及音乐情绪的基本判断,对节奏节拍也有了初步认识,但对于复三部曲式结构的音乐,学生了解并不多。

三、教学目标
(一)学习并了解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基本情况和代表作品。

(二)学习并掌握《雷鸣电闪波尔卡》的创作背景及演奏形式。

(三)能够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的基础上,感受、体验、了解波尔卡舞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及节拍节奏。

(四)学习《雷鸣电闪波尔卡》的主要段落划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并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特点以及典型节奏型。

难点:学习并初步掌握《雷鸣电闪波尔卡》的主要段落划分。

五、教学内容
(一)听辨导入
播放《蓝色多瑙河》,提问学生是否听过这首乐曲以及乐曲名称是什么,感受乐曲的节奏节拍并讲解圆舞曲,以此引入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及音乐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

(二)分段欣赏
:聆听A段(a+b)
(舞会盛况、暴风雨即将来临)
(1)师:节奏、速度上与圆舞曲有什么不同?
(2)师:乐曲情绪是什么样的?发挥大家的想象力来告诉老师描绘了一幅么样的景象?
大家觉得它会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去演奏?
(3)师:乐曲的演奏方式是什么?有哪些乐器?
(4)乐曲分别由哪两种乐器扮演了雷鸣和电闪?(跟这个音乐一起律动,用拍手和拍桌子的方式随音乐模仿雷鸣和电闪的声音)
:聆听B段(c+d+c)
(风雨交加、雷鸣电闪)
聆听并发挥想象,哪一段像是在唱歌?哪一段更像是在跳舞?哪里还穿插着雷鸣电闪的声音?
(1)聆听c段,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情绪(旋律舒展),并发挥想象力画出来。

(2)聆听d段,引导学生注意音乐的节奏(旋律轻巧活泼),学习波尔卡典型节奏。

(3)学习波尔卡,波尔卡是一种19世纪产生于波西米亚的速度较快的二拍子舞曲。


解波西米亚历史及人文地理环境并展示图片来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波尔卡。

总结:二拍子、快速、轻快活泼。

(5)回到c段。

:聆听再现段A’(a+b’)
(1)师:这一段音乐在哪里听到过?(再现了A段)
(2)师:结尾处的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
总结:音乐情绪更加轻快,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三)总结
完整聆听乐曲,听辨每一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顺序、师生共同合作,完整表演乐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