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的发展与社区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区的发展与社区规划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社区的解体,基于社区理念的社区规划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社区规划研究着重检讨了原有居住区规划对人文互动考虑的不足,应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建立社区中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关注产权性质,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探讨怎样使入住居民与新建社区间的磨合过程相对缩短。

人们逐步认识到建立在社区不发展甚至衰落基础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不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也不符合社会持久和健康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社区规划;物质空间结构;社区要素;规划结构性调整
1社区概念的理论分析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及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的地理结构层面主要担负社区物质基础的功能,侧重于空间的有形的因素;社区的心理层面主要担负维系社区居民的功能,侧重于心理的无形的因素;社区的行动层面主要担负社区的对内服务和对外联系功能,侧重于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的因素。

这3个层面彼此交织叠加,使得社区能够协调、稳定的存在于一个更高级别、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系之中。

在以促进良好社区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如果能以社区的地理层面为基础(同时也是重要手段),以社区的心理层面为目的,而以社区的行动层面为另一手段,或许可以为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2社区规划与住区规划的联系及区别
住宅区规划是我国翻译CommunityPlanning的一种中文表达方式,简称住区规划,而其标准的中文翻译应为“社区规划”,前者常被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引用,而后者常被社会学界引用。

对两者的概念范畴、视角、内涵、结果、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使两者的差异突显,让人们面对专业用语的不规范和繁复多变的城市房地产广告用语,可以有一个清醒的判断。

其实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联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

3关于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
与社区和社区规划密切相关的是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源于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目的是为了培养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

社区发展活动的倡导和深入展开则主要在二战后。

综合来看,社区发展体系主要涉及:①社区的主体——社区成员的发展;②社区共同意识的培养——有关社区互动的社区道德规范及控制的力量;③社区管理机构的完善——维系社区内各类组织与成员关系的权利结构和管理机制;④物质环境与设施的改善——社区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住宅建设等硬件环境。

其特点是与社区发展体系相对应的,具有主体性、目标性、动态性和建设性。

为推动社区发展的进行,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将社区发展引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上。

同时城市规划学科自身也在检讨基于建筑师理念发展起来的学科缺憾,希望从城市问题的本质出发去理解城市空间布局,社区规划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规划从产生初始就带有多学科的属性。

4当前我国社区规划对策的探讨
当前对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最首要的是: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从物质功能主导转向对人居环境的全面关注”、“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规划方法转变。

4.1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我国目前城市规划领域的社区规划内容和方式多以住区规划的形式进行,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在满足基本物质要求的同时,转向满足人们的环保意识、休闲意识的要求,但仍显不足。

因为这些设计集中在对微观的形态布局上和环境设计上,对包括社会内涵、经济内涵等在内的社区人居环境的全面研究仍是考虑较少。

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是紧密联系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是住区规划的依据和归宿。

通过丰富住区规划,纳入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涵,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社会调查、系统分析等方式,建立科学的社区规划方法,完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体系。

4.2社会空间的重构—异质与混合
当前我国社区结构与城市大规模发展和城市改造紧密相关,城市居民打破原有的单位为主体的社区居住形式,原居民、购买商品房的新住户、以及租房的外来人口等,构成了社区人口的多元化。

但是由于住房分配制度的打破,房地产开发成为城市住区建设的主体,老城区位于城市中心,密度大、开发成本昂贵,开发商极少问津;对于租房的外来人口,多选择城市边缘或城市中心的旧城区和城中村;城市中较高收入者无论原住地是何处,通过房地产开发建设机制的调配下集中起来,这样不同居民依据在住房市场中所处的位置重新聚集分化,构成我国城市新的城市社会空间,这种贫富分化、社区空间同质化的结果,将造成社会对立等矛盾。

4.3社区规划应积极推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社区规划是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其本质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策、规范的制定和决策过程。

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他们的广泛参与是社区规划的生命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目前的社区规划中,存在着单位参与以及自上而下的规划手段等问题,使居民的参与机会严重不足,社区居民的参与力量也极为薄弱,不仅在参与渠道上缺乏合理的机制,在法律和制度上也缺乏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 肖敦余,等.社区规划与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