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美点寻踪[精选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美点寻踪[精选五篇]
第一篇:《散步》美点寻踪
《散步》美点寻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抒情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又像一首感人肺腑的歌。

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仿佛沐浴在美的雨露里,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画面美。

散步在初春南方的田野,视野明朗而开阔,只见“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远处还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画面美丽极了,简简单单几句话,就为我们描摹出一幅色彩明丽、境界开阔的早春图,给人清新明媚之感。

亲情美。

文章写到母亲就像小时候的“我”一样听话,儿子也习惯听从“我”的话,表现了母子亲情,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父子亲情,儿子懂事。

尤其是写到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外面”这个限制性词语用得好,那么,“在家里”可能就是“我总是听她的”,既表现出妻子的贤惠,又写出了夫妻情深。

人情美。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两人的对话饱含着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的情感,营造了家庭融洽、祥和的气氛。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正是这种真切的关心才让母亲愿意出来走走。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儿子真诚的关心,母亲绝对的信任,反映出美好的家庭伦理道德。

在散步过程中,遇到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时,为了让母亲开心,“我”不惜委屈儿子,坚持走平顺的大路。

然而母亲理解儿子,心疼孙儿,知道孙儿喜爱路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改变主意走崎岖
而有意思的小路。

一家人相互体贴、谦让的和谐情景如在眼前。

人性美。

文章的主旨是反映中年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使命感,主人公上有年老多病的母亲,下有需要抚养的儿子。

作为中年人,这种使命感的明晰化,是在夫妻两人分别背母亲和儿子时意识到并体现出来的。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人类的繁衍靠的是家族的延续,而家族的传承又靠的是家庭的顶梁柱,这承上启下的使命自然就落到了中年人的身上,这就是中年人的全部世界――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在这里更可以看到人性的伟大和美丽。

一家人普普通通的散步,这其中蕴含着的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写得多么感人至深,又是一幅多么和谐动人的美丽画面啊。

(作者单位:南漳县安集中学)
第二篇:西湖寻踪
西湖寻踪
花大卫
杭州离沪近在咫尺,去过几次,但一别也有3-4年了。

上周,终于借婧的好友老严来沪的光,于是又约上文学论坛的琴子老师,说了一年的杭州之行才得以成行。

圣塘闸
从莲花宾馆出门,沿体育场路东行,至环城西路南折,几分钟后,便信步来到了西湖边,此处乃圣塘闸,该闸是沟通杭州城区内河的主要通道。

湖边有亭,亭前即是一面石壁,上书《钱塘湖石记》,洋洋千言古文,正准备细看,但因与友人同行,还有诸多景点要看,也只能走马观花了。

但也觉得此文作者应该是历史名人,赶紧先看一眼落款:“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哦,果不其然,原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为任时所作,以前游湖,可没见此壁。

依琴子的游行经验,看到一些景点的文字记载,如无时间细品,回来后,再在网上搜索。

有网络这个百科全书在,有啥怕错过?于是,
我也照此法,游杭结束后,为写此文,又作了一番网络神游。

呵呵,确实受益匪浅。

以下有些典故虽然有儿时的记忆,但也因时隔久远而记忆不清,也用网络搜索的办法,使之内容丰满起来。

白居易在《钱塘湖石记》中阐述了西湖的水利民生,其文云:“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茭菱与稻粱之利孰多?断可知矣。

”。

文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急民所急,爱民勤政之情溢于言表,断桥“前面是不是断桥啊?”一旁的婧在问。

我放眼看去,一座细长的的石拱桥优雅地从岸边缓缓伸向水面,微微隆起柔美的肩膀,又以流线型的曲线,缓缓向前滑落,似隐非隐地延伸隐入湖面。

断桥,想起你,就会想起那家喻户晓的白娘子的传说,断桥就像是西湖的胜景的引桥,把人们由尘世引入人间的仙境。

断桥以“断桥残雪”闻名于世,可我虽多次来杭,却无缘得见。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每当上海下起大雪,我就会想,不知杭州的西湖断桥残雪是何等景象。

但江南大雪本来就少,赶上大雪,也不一定机缘去杭州踏雪观景。

只能遥想了。

也许是白娘子的故事过于凄美,也许是西湖的美名总捎带着历代的芳魂幽怨的传奇,连美景也以“断”和“残”来形容了。

儿时,以为断桥的名称可能是和白蛇传有关,想象传说中有白娘子或小青为了阻止许仙追来,挥剑斩断石桥的情景。

以为断桥真的是断的。

但似乎传说中并无此情节,断桥也并未断,看来是我臆想了。

但断桥的名字的由来,一直感到迷惑。

有人曾说,是因为雪后初晴,断桥朝阳的一半先行融化,而另一半仍银装素裹,远远望去如断了一般。

我未亲见,总难以领会。

于是,又查到这样一则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段姓夫妇在西湖木桥边捕鱼卖酒为生,因盛情款待一白衣老者,老人以酒药相赠,从此夫妇俩的酒远近闻名,还盖起了酒楼。

三年后,老者又至,夫妇欲以
银两相谢,老人笑答谢绝:“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随后欲跨桥而去,但木桥因年久而断裂,老人却在湖上如履平地,踏水飘然远去。

夫妇知遇仙人,于是,花银两造了座石拱桥。

相亲们为纪念夫妇功德,叫此桥做段家桥。

因“段”“断”同音,日久成了断桥了。

由于台风,游人不是很多,天也是阴天,没有有了烈日酷暑,西湖如同在画中一般的清新,断桥的两边,水波潋滟,远处山色空蒙,如同水洗一般,走在轻盈的断桥上,仿佛自己也成了画中的一景。

断桥一侧有半湖田田的莲叶,虽说过了盛开的季节,但仍是绿得醉人。

其间,也三三两两地点缀着几只不愿过早弃这美景而去的粉艳的荷花。

天空开始下起蒙蒙细雨,当年,也是雨天,许仙就是在这里偶遇白娘子的吧?昔日的总总美丽传说,已湮没在西湖的千年的历史尘埃中,而我们也沉醉在断桥边秀丽的湖光山色中了。



孤山,山如其名,其山虽靠近岸边,但仍四面环水,如一老牛脊背,露出湖面。

记得初次来孤山还是10多岁时,那时,总喜欢爬山,但身处上海,无山可爬,所以,到了有山有水的杭州,除了西湖柔美的湖上景致,环绕西湖的北高峰、凤凰山、栖霞岭、葛岭、宝石山……无一不想登而观之。

杭州的山多不高,但如要翻越一座山,也要花些脚力,花上些时间的。

但孤山不同。

孤山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湖中的一孤岛,一小小山丘,其海拔只有38米,为西湖群山最低,也是湖中唯一的天然岛屿。

从地质学上讲,孤山是由火山喷出的流纹岩组成的,整个岛其实是与陆地相连的,因此,说“孤山不孤”。

但我不太喜欢这样死板的科普解释,觉得“孤山不孤”,是因其与湖岸也就一西泠桥相隔,离岸不过几步之遥,使人感觉孤山只是湖岸的延伸。

每次路过孤山,总觉得来孤山的游人不怎么多,山上树木苍郁,给人凄清孤寂之感。

至今还记得儿时来孤山,撒腿山前山后四处野跑,
却发现只是一无景致可看的一个小山头,于是失望地站在刻有“孤山”两个大字的山壁前,一副意犹未尽但又怅然若失的神情。

站在孤山的台阶前,山壁上是硕大的“孤山”两字,由于山体本来就矮小,这大字显得其山越发的“孤”了。

孤山之所以名“孤”,不仅因其状,也因其所隐之人。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这是北宋隐士林和靖(名逋,和靖是宋仁宗赐的谥号)的《长相思》,而脍炙人口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也是他所作。

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但我几乎可以确信,能写下这样动情诗句的诗人,心中也一定曾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恋。

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在孤山之上,埋葬的不仅有高风亮节的隐士,也有早慧命薄的才女。

此诗的作者是明朝晚期的才女冯小青,自小好读书,解音律,善奕棋。

误落武林富人,为其小妇。

大妇奇妒,凌逼万状。

将其赶至孤山栖身。

因身世凄苦,去世时,只有芳龄一十八岁。

而其才情,却流传至今: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在朝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小青身居西子湖畔,所住之地又是和靖先生的隐逸之处,佳人也一定曾感怀孤伶的身世,倾诉于与之神交的和靖先生吧?
孤山虽身在西湖,背靠俗世,但却在其中有着一份特别的清冷与孤寂。

雨后的孤山,苍凉阴郁,甚至我们几个在孤山上拍照的游人,也未敢在这孤山上多歇,匆匆拍完照,便下山了。

孤山其实也并非一直孤立于世,其“孤”也是皇帝的谦称。

南宋时,此山曾辟为御花园。

清康熙年间,也曾作为行宫。

曾听着楼外楼的歌舞,熏人的暖风迷醉游人,黯然处之。

也曾看着“十全老人”的
文治武功,漠然以对。

我突然对“孤山不孤”,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其不孤,更是由于在这里埋葬着众多孤傲的灵魂。

从林和靖、冯小青到秋瑾、苏曼殊,甚至包括山脚下的苏小小和武松。

他(她)们有着不同人生经历和感悟,但都有一个傲然于世的高贵的灵魂,最后,都有意无意的钟情于西湖的山水,选择了在孤山长眠。

孤山,承载着千年的兴衰,成了他们共同的墓碑。

千万年来,孤山如一老者,独居在西湖边,看着眼前的世事变迁,斗转星移,沉寂无语。

苏小小墓
在冯小青所居的孤山脚下,与白堤的相接的西泠桥畔,是另一有着与小青有着相似才情的风尘才女苏小小的墓。

苏小小所生时代,早冯小青千年,但其诗词和凄婉的爱情故事却是世代相传。

冯小青也曾祭酒苏小小墓前,感怀身世,斟酌感叹:西冷芳草绮粼粼,内信传来唤踏青。

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苏小小故事多见于历代诗词戏剧传说,但网上搜得的生卒年份确是十分明确:479年-502年,我不知道是如何考证的,据此推算,其香消之时,年方24岁,但也有说是19岁的。

确切的生卒年份,似乎要告诉后人,在世间,确曾有过这样一位女子,而众说纷纭的去世年龄,却让她象一个传说,仅仅活在后人的诗词歌赋中了。

她的早逝,也将她的美貌和才情,得以定格。

而凄美,也在悲剧的故事中升华,成了美的最高境界。

她的故事,虽不见史籍,但她的芳名,却如珍珠,成了美与爱的化身,散落在西子湖畔,被不断地传诵和演绎。

苏小小,一代南齐钱塘名伎,原本也是富户人家女儿,因父母早亡,与乳母在西子湖畔镜阁居住。

小小玲珑秀美,又擅赋诗词,气韵非常。

为生计,也为其情志,小小以诗邀客,做起了歌伎。

但只认才名,不认千金。

以其诗情,以歌声,为众多的文人雅士所倾倒。

不久,在西子湖畔,小小与名门公子阮郁一见倾心。

妾乘油壁车,朗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冷松柏下。

浪漫的爱情诗句,穿过千年的时空,传唱至今。

然而,好景不长,终因其妓女身份,因阮父干涉,阮郎一去不回,小小忧思成疾。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苏小小的盛名也许不会被千年的名家一再地传诵了。

上江观察使孟浪耳闻小小之名,使人请其来府,但小小很是不屑,后实在推却不过,只得前往。

期间,小小不畏孟浪官势,不卑不亢,柔中见刚地作诗吟道:
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
苏小小虽为风尘女子,却是侠肝柔肠,慷慨大义。

书生鲍仁赶考,受小小资助,使其金榜高中。

但待其以滑州刺史的身份再次造访时,小小已是香消玉殒。

于是,鲍仁抚棺大哭,为其立碑修墓。

后人又在其墓上盖起幕才亭。

亭上有楹联曰:
湖山此地曾埋玉,岁月其人可铸金。

据传,苏小小曾云:“交,乃浮云也,情,犹流水也,随有随无,忽生忽灭,有何不了?至于盖棺以后,物化形消,于丰俭何有?悉听人情可也。

但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小小山水之癖。


古时青楼,因文人骚客,达官雅士的眷顾和传诵,演绎着众多的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

那些女子,如污泥中的风荷,绰约艳丽,却风骨高尚,卓立于世。

苏小小其才情,其风骨,融入了西湖的美景之中,如一支奇葩,永远立在了西泠桥边。

使之后路过西子湖畔的名士趋之若鹜。

连白居易也忍不住去绿杨深处探寻小小的芳踪: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小小成了西湖的一个精灵,穿越千年的迷雾,翩翩舞动在历代文人的幽梦之中。

的确,苏小小的传奇故事并未因其生命的湮没而结束。

不知是苏小小的芳魂不愿隐没于这令人留恋的尘世,还是后人总想赋予这传奇的女子更多的传奇,以消未能与之品茗谈诗,邀舞游湖之憾?
时光飞转三百年之后的唐朝,诗鬼李贺纤瘦的身影,久久地在徘
徊在小小墓前,一首《苏小小墓>,唱活了已化为鬼魂的苏小小的幽怨与凄美,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至此,苏小小的世间形象,便多了些许幽幽鬼气。

流光又飞逝了两百年,苏小小又翩然走进了宋朝司马槱(字才仲)的梦中,入幌而歌。

司马槱以小小梦中所歌,写就《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花落花开,不管流。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司马槱后以苏东坡推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赐同进士出身。

累迁河中府司理参军,终知杭州,卒于任。


相传,其到任杭州后,前往拜祭小小墓前,又梦见与小小同寝。

自是幽昏(婚)三载,才仲亦卒于杭,葬小小墓侧。

其事荒诞不经,小小的命运生前无法自己掌控,“无物结同心”,死后却被人们牵强附会了一把。

也许是后人不忍小小孤魂游荡,最终以一个聊斋似的故事给了个“结同心”的结局。

黄泉之下,小小真的安心了么?那些文人名士,虽胜赞小小的美艳和才情,但有几人不是将她当“妓”来看待呢?正是她的“才空士类”,对爱情的坚贞,以及独傲于世的性格,让世人为之侧目,而这一切,与其“妓”的社会身份形成的反差,甚至她的早逝,都促使她成为了后世过客的“大众情人”。

苏小小对鲍仁的慷慨解囊的故事,让后世的怀才不遇的学子们唏嘘不已。

我敢说,千百年来,有多少曾经为功名科举,遭受仕途挫折的寒士,路过杭州,就有多少人前来凭吊过小小。

白居易、李贺写小小,也一定是为自己曾经的仕途坎坷没有知音而感叹吧?
清代的才子袁枚,出生于杭州艮山门内的大树巷(今建国北路和体育场路交叉口,树园与锦园一带)。

他年幼时,家道中落,也是屡试不第。

他戏刻一私印,用唐人韩翃“'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为文。

在给一尚书的诗册上用了此印。

尚书大加诃责。

袁枚正色言道:“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

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公也。


而今,历史的流光又已划过两百余年。

台风带来了满湖的风雨,历史的陈迹早已和传说一起消散在迷蒙的烟雨中了,我站在苏小小的幕才亭前,只见墓体硕大,呈半球型,通体亮洁如玉。

柔和的黄色的光从中散发出来。

苏小小墓不远处,是武松墓,有这样的义士做“护花使者”,小小应该心安了吧?
环顾四周,芳草如茵,松柏如盖,凉风习习吹拂,湖水轻轻荡漾……
西泠下,风吹雨……
第三篇:《雪地寻踪》读后感600字
《雪地寻踪》读后感600字
宋卓雅
《雪地寻踪》是俄罗斯著名作家维.比安基的著作。

他是以动物为主题,写下了感人的故事。

这本是中是以《我的狼狗,我的莱依》,《大山猫传奇》,《带脚环的大雁》三个为主要内容写的。

维.比安基是苏联大自然文学的奠基作家。

其作品之多、品位之高、流布空间之广、传播时间之长、文章内容之感人肺腑赢得读者众多。

在世界上可与比肩的也只有两位:加拿大的西顿与日本椋鸠十。

他用自己的文字写出了“以亲善的态度对待地球上同我们一起生活的一切生灵。


在这本书主要写的三个内容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我的狼狗,我的莱依》。

它讲的是一只狗狗,它叫莱依。

它长得差不多同与狼,长着一身黑色的毛。

一开始,它被一个猎人收养,猎人十分精心的照顾它。

被成功地训练成一只十分通人性的猎狗。

它跟着主人四处打猎,把猎物集中在一起……由于一次意外,主人离开了人世,当时正好是冬
天,主人的母亲没东西吃,它领着主人的母亲找到了放食物的地方,避免被饿死,它还代替主人的母亲照顾主人的孩子,还抓过小偷……之后来了不少人要高价购买莱依,都被主人的母亲拒绝了。

最后在主人的母亲的再次调教下,莱依改变了以前的暴躁性格,成为了主人母亲的真正助手和朋友,而不是牲畜。

我也喜欢《大山猫传奇》的故事。

它讲的是:一位守护林员杀死了一只大山猫,在一棵树底下发现了一个山猫窝。

其中有两只小山猫尤其不安静,结果被老护林员摔死了,剩下的一只却很乖巧,讨人喜爱,便被老护林员抱回了家,并取名为木尔索克。

后来小山猫长大了,渐渐地,和老护林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可是有一天,一位动物园主威胁老护林员将山猫卖给他……后来,山猫几经周折又逃回了老护林员身边,可是,老护林员已经去世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再危险的动物也有善良的一面。

人只要对动物友好,动物也会对人友好,善良的动物也会知恩图报。

第四篇:书野寻踪策划案
“书山·索骥”



主办单位:读者协会
策划部门:新媒体宣传部
一、活动背景
古言云“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有人统计,犹太人平均每年读书64本;美国人均21本;日本人均12本,然而中国呢?2010年4.25本,2017年4.66本。

古罗马的大名士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如同没有灵魂的肉体。

”不幸的是,这样的屋子却鳞次栉比于时下的神州大地上。

世界读书日已成为现代文明的形态之一,丰富多彩的读书月活动不仅能激发人们积极阅读,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为推进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特举办我校
“大学生读书月活动”。

二、活动目的为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让更多同学走进图书馆,走近读书,特举办“书山·索骥”为主题的第十二届读书月系列活动,借此调动全校同学参与读书月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及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我校图书馆。

三、活动主题
书山·索骥
四、参赛对象
全校学生
五、活动时间
2019年4月
六、活动地点
逸夫图书馆(博雅讲堂、人工湖等)
七、活动流程及规则
(一)活动制式说明
线上预选赛:
1.时间:4月27日
2.规则:
1)
关注“兰州城市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行答题
2)
在30分钟内完成答题,点击提交
3)
后台会根据成绩选出前80名选手参加后续比赛
第一场——勇士召集令·初赛(团体赛:预计80人)
1.时间:5月4日下午
2.规则:初赛以团体赛赛式进行,本场共4个关卡,参赛选手根据签到顺序,分16组依次轮流到达各个关卡进行比赛。

本场共晋级40人。

第二场——书野寻踪·复赛(个人赛:40人)
1.时间:5月5日下午
2.规则: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寻宝就是寻找智慧。

复赛以个人赛的形式进行比赛。

周六书库开放,从书库中确定120本书为寻找目标,参赛人员需要在工作人员陪同的情况下找到特定的书,经工作人员拍照确定后按照时间顺序确定名次。

本场共晋级20人。

第三场——探图索骥·决赛(团体赛:20人)
1.时间:5月11日
2.规则:决赛以4人一组的组队形式进行比赛,分组情况由签到顺序决定。

本轮以九宫格的形式进行,每组需要在每个游戏点进行游戏,最后根据累计总积分进行排名。

最终胜出三个组。

(二)活动准备
1、入班宣传
综合楼:学术交流部&新媒体宣传部
文科楼:外联部&办公室
理科楼:读者服务部
2、活动前期准备
海报设计、微信制作:新媒体宣传部
横幅及宣传页文字撰写:学术交流部
横幅及海报制作、粘贴:读者服务部
外谈赞助及场地沟通&机动组:外联部
文件印制&机动组:办公室
(三)活动流程
1、初赛关
(1)Tall
Tower
每组五人
合力完成规定时长:五分钟
预计总时长:20分钟
地点:图书馆打印店旁
时间:5月4日
一次设置四组,四组同时进行
准备材料:
纸牌(4副)
卷尺(3把)
游戏规则:
游戏开始后,工作人员给进行游戏的小组相同的游戏材料
每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五分钟)内用所给到的材料拼凑出能力范围内最高的塔
注意事项:
到达规定时间后,各组立刻停止拼凑,由工作人员进行高度测量游戏过程中若堆积的高塔散落,可重新开始堆塔
注意参赛选手不可以损坏纸牌
判定方式:
在时间截止后,工作人员进行精确测量
本场比赛为积分赛制,满分十分,按照搭建塔最高的高度进行换算(精确到一厘米),完全没有高度为0分,高度相同分数相同。

经费预算:23元
(2)袋鼠跳
每组五人
合力完成限制时间:5分钟
预计总时长:20分钟
地点:人工湖前
时间:5月4日
准备材料:
布袋(6个)
黄色胶带(2卷)
游戏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