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语文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浪潮激荡,中国科技准备得怎么样?,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嫦娥四号、北斗三号、载人航天等重大创新成果举世瞩目;高铁网络、移动支付、数字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既向科技创新提出了的巨大需求,也为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庞大市场。
成绩令人欣喜,但现实让人警醒:我们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
一个互联网企业不管规模多大,核心元器件如果严重依赖外国,就可能不堪一击,甚至经不起风雨。
被人“卡脖子”,是挑战,也是机遇。
它倒逼我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创新从来都不是,需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出台允许试错的措施,让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轻装上阵。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一定能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毋庸置疑闻所未闻邯郸学步一帆风顺
B . 毋庸讳言前所未有邯郸学步一蹴而就
C . 毋庸置疑前所未有亦步亦趋一帆风顺
D . 毋庸讳言闻所未闻亦步亦趋一蹴而就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很容易
B . 正在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容易被人“卡脖子”
C .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容易“卡脖子”
D . 正在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别人容易卡我们的脖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个互联网企业不管规模多大,核心元器件如果严重依赖外国,就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不堪一击。
B . 一个互联网企业不管规模多大,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就可能不堪一击,甚至经不起风雨。
C . 不管一个互联网企业规模多大,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就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不堪一击。
D . 一个互联网企业不管规模多大,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就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不堪一击。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2. (6分) (2017高三上·鞍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构思到成文的距离
构思从何而来刘勰认为在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主要运用想象,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可以形成具有“珠玉之声”“风云之色”的具体艺术形象,这正是现代文艺理论中形象思维概念的特点。
刘勰所说的“神思”,也就是我们现在创作中讲的灵感,主要从哪里而来呢?当然就是想象。
然而想象并非凌空产生的,刘勰在论想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还提出了“神与物游”的构思理论。
他认为在构思中想象不能凭空产生,也不是离开客观事物的主观空想,作家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一种互相渗透,物我交融。
“神与物游”抓住了构思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精神始终与外物一起活动。
构思中的“神思”活动和作家情感的波澜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是当作家在“神思方运”之时,就会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
不过,在有了构思之后,作家在进行的创作的时候,却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使得表达不能“言尽其意”甚至很多时候都是“词不达意”。
刘勰也意识到了仅仅只有想象,亦即“神思”,在文学创作中是远远不够的,“意空翻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无论思绪在脑海中怎样翻飞,波涛汹涌,但是要付诸笔端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万途竞萌”之时,却“难归于一”,或者“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使心折”的现象。
下笔之前踌躇满志,作品出来之后觉得和心中所思的大打折扣。
更有甚者,还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思如泉涌,下笔却无神的境况。
刘勰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意”是处在观念里的形态,是虚的,所以容易出奇出新;但是语言表现而是将虚的东西变成实的,所以有相当大的难度。
这是构思和传达之间的矛盾。
这其中,意是由思产生的,言是由意产生的,但是他们之间是很有独立性的,这里的重点在于意和言之间的关系。
疏密之间,大相径庭。
密就是语言表现的自如贴切;疏则是言和意之间差之千里。
刘勰强调了创作中语言表现功力的修养,而不在于临机的冥思苦想。
范文澜先
生注释《文心雕龙》时,说道“‘或理在方寸’,以下指‘疏则千里’而言,夫关键将塞,神有遁心,虽穷搜力索何益。
若能秉心养术,含章司契,则机枢常通,万途竞萌,正将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又安见其不加经营运用之功耶。
”就正是说的这种状况。
从构思到创作成文,作家们要经历不仅仅是一个思维层面的活动过程,还需要进行语言方面的历练。
任何思维活动都要借助媒介来将自己表达出来,艺术构思完成后,作者要寻找合适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独特的艺术意象传达出来,没有不依赖与语言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的思想活动。
作为艺术思维的想象活动本就是一种极复杂的心理现象,刘勰在列举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创作实例时指出:“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认为作家行文构思,或快或慢,一方面是基于个人才能禀赋和构思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取决与作品的大小规模和体裁特点,对于这些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不管作家的写作会出现怎样的分歧,上面描述的“词不达意”等状况却仍然是存在的。
而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有赖于作家平时的磨练和积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点悟;名师点悟,不如阅人无数”。
最后还是要落脚到作家个人自身的积累上来。
作家个人的阅历再经过艺术的加工,合理运用想象,才能在创作的时候游刃有余。
刘勰也提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这四句,就是申明了这一要旨。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刘勰所说的“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并不是要人无所用心,轻易落笔,把写作当成一种游戏。
相反,作家只有积年累月的辛勤努力,才能在写作的时候从容不迫,直抒胸臆。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文学创作中,构思全部从想象中来,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形成具有“珠玉之声”“风云之色”的具体艺术形象。
B . 想象并非凌空产生的,刘勰提出的“神与物游”的构思理论即可印证这一点。
他认为作家主观精神世界和客观的物质世界需要互相渗透,无我交融。
C . 在创作时,作家甚至很多时候会遇到“词不达意”的困难,刘勰也意识到了仅有“神思”是不够的,容易出现想象奇特表达难巧的困难。
D . 刘勰强调了创作中语言表现功力的修养,范文澜先生很赞成这一点,认为如果能够驾驭好自己的心灵,锻炼好写作方法,就能够“机枢常通”。
(2)
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构思中“神思”活动和作家情感的波澜起伏紧密联系在一起,“神思方运”之时,作家想到登山,山色蕴含了他的情感,想到观海,海景洋溢着他的情感。
B . 作家们构思创作成文要经历的不仅仅是一个思维层面的活动过程,还需要进行语言方面的历练,空有想象是不够的。
C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家平时的磨练和积累是解决写作时“词不达意”等状况的关键。
D . 作家不能把写作当成一种游戏,需要用心,只要积年累月的辛勤努力,就能在写作的时候从容不迫,直抒胸臆。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写作时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思如泉涌,下笔却无神的境况,所以将虚的东西变成实的有相当大的难度。
B . 任何思维活动都要借助媒介来将自己表达出来,没有不依赖于语言而独立存在的所谓的思想活动。
C . 最佳想要在创作的时候游刃有余,需要个人的阅历再经过艺术加工,合理运用想象。
D . 创作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作家行文构思的速度,收到个人才能禀赋和构思的方式,及作品的大小规模和体裁特点的影响。
3. (2分) (2018高三上·鹤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①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的“新课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②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③然而,自2004年以来,有4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2551亿元)。
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摘编自北极星环保网)
材料二:
④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如果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
现今的中国,城市内涝日趋严重。
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
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充分(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另外,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越来越大的挑战。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如何解?》)
材料三:
⑤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
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
⑥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⑦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
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四:
⑧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
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
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⑨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十多年来我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的严重的情况,说明人们必须正视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
B . 材料四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政策制定者能及时采纳,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可指日可待。
C .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D . 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认为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虽有其合理性,但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
(3)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4. (12分) (2017高二上·益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巡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
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
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
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
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
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
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
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
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
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
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
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
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
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
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
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
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
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
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
狼和狐狸他也常见。
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
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
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
化有些迟疑。
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
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
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天天。
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
岩羊依然没动。
他的心有点缩紧一一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
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凤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
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
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
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
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
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
那岩羊还是没动。
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
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
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
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
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
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
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
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
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
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
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
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
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
生命总该有个尽头。
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
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
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
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
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
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
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圆石不是岩羊的歇脚处,天性机敏的岩羊在人靠近时却纹丝不动,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设置了悬念。
B . 小说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好奇一疑惑一心疼一沉重”连成一条完整的线,带领读者感受一个艰难生命的终结,并启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C . 小说第⑨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很精彩,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秋天天山深处特有的风景图,也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D . 小说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结尾,戛然而止,这种留白的手法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有言止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2)小说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试分析第④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小说第23自然段“他”割下老岩羊的首级并肢解老岩羊的情节是否合乎情理?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
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夫是之谓人祆。
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
祆是生于乱。
三者错,无安国。
其说甚尔,其灾甚惨。
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选自《荀子·天论》)
(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并:一同、一起。
B . 田稼恶,籴贵民饥:野草,莠草。
C . 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文:修饰、文饰。
D .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赫:光明、显耀。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荀子朴素唯物观的一组是()
①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②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③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④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⑤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⑥
C . ①③④
D . 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
B . 荀子认为自然界只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和变化,它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
自然界的各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
C . 文末荀子指出国君应该重礼尊贤,这样才可以做天下之王。
在政治上,荀子主张礼治和法治并用。
D . 上文语言富于文采和气势,字句工整相对。
从整体上看,运用了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②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首联,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君”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诗人又故地重游与“君”共话别情。
B . 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
C . 颔联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秋风回来了,一年不见,秋风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
此联正面点题。
D . 颈联描画出“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正所谓“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
E . 尾联直抒胸臆,“扶病上高台”而“四望”,与老杜的“百年多病独登台”所抒之情不谋而合。
(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分析其作用。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9高三下·金华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 _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__,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2)白露横江,________。
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3)故九万里,________,而后乃今培风;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
青泥何盘盘,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鹿门月照开烟树,________。
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 (5分) (2019高二上·通榆月考) 下面是一则关于“名著推介”的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