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更新改造背景的保护规划技术创新推荐——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莲塘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有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更新改造背景的保护规划技术创新推荐
——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莲塘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三旧”改造多采取市场运作,财政支持的策略,市场所追求的高开发强度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要求往往出现分歧。
本文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莲塘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深入研究了“三旧”改造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本质矛盾与解决方法。
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控制地带分级控制,一方面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另一方面解决了开发强度低的问题,为历史文化名村未来的发展找到突破口。
关键词:“三旧”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1、“三旧”改造概述
“三旧”改造是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开展部省合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的重要措施。
2008年1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合作协议》在广州签订。
面对当前土地资源稀缺、现有用地粗放的现实问题,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和产业转移的需求,广东省从集约节约土地的角度,提出“三旧”改造政策,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进行改造。
“三旧”改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同时政府也给出多条绿色通道。
其中一类就是“三旧”改造中旧村庄、旧城镇往往是历史文化名村、镇,本文将以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莲塘村为例来研究“三旧”改造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
2、保护规划的改造背景
莲塘村位于萝岗区九龙镇西部,是具有700年历史的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广州市首批美丽乡村试点。
2013年,萝岗区政府印发《莲塘村美丽乡村建设整体实施工作方案》,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统筹名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编制村庄规划。
2013年9月,莲塘村经济联合社委托广州盟润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广州市
萝岗区九龙镇莲塘村改造方案》(以下简称“改造方案”)。
“改造方案”拟采取全面改造模式。
整体拆除重建,局部保留。
具体改造思路中通过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用地置换等手段进行土地整合,提升区域土地价值。
保留村内祠堂等优秀传统文化建筑,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土地利用优化,依托文物保护建筑创造出具有岭南传统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
“改造方案”仅提出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为提升土地价值对土地利用的优化一方面破坏了名村保护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使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呈现出割裂式的保护结果。
“三旧”改造为莲塘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资金机遇。
现阶段“三旧”改造中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多采取政府引导,开发商为主的开发保护模式,因此“保护规划”需在历史文化遗产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能够保障开发商的开发建设量与投资利益。
3、莲塘村现状特色
3.1、自然环境良好
村内山体众多,古村落周边的圆帽山、王当岭、牛转岭、太白头、葫芦嘴等山体错落有致,构成莲塘村整体格局的基本框架。
山体植被覆盖率高,种类多,有白兰森林公园及成片的古荔枝林;村内水体水质良好,有景观优美的新陂水库、山间谷地鱼塘及刘家庄河;村内分布大面积风光优美的基本农田,是莲塘村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
3.2、古村落格局特色突出
莲塘古村落背山面水,水前有良田,“山——村——水——田”的岭南传统村落格局特色突出。
构成古村落基本骨架的街巷肌理完整,“梳式”格局清晰完整,“冷巷纵联”的组合关系鲜明。
3.3、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古村落内有4处萝岗区文物保护单位,2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36处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同时保存有古树、古井、戏台、社稷神坛等历史环境要素。
图1 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
4、保护规划的主要构思
规划秉承发展旅游、名村保护、旧村改造三位一体的协调型规划思路。
4.1遵循完整性与原真性的基本原则
原真性旨在通过遗产的材料、使用功能等方面的状况,评估遗产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
完整性在于评估文化遗产的完好性和连续性,旨在要求文化遗产以安全、完好的状态体现其所具有的价值。
原真性侧重遗产价值在“深度”上的要求,而完整性则侧重于在“广度”上的要求。
“改造方案”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遵循了原真性原则,与“保护规划”达成一致,但未提出有关完整性的保护要求。
“保护规划”对村域的自然风貌和村落的整体山水(风水)格局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风水格局中重要要素的具体位置和相互关系,确定山水要素的保护措施。
4.2、统筹发展旅游,增加村民收入
区域层面,依托玉兰大道及规划15m村道(北向往蟹庄村)将莲塘村融入大帽峰山——知识城旅游体系。
村域层面,挖掘白兰森林公园、古荔枝林、新陂水库等自然资源及古村落、
传统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规划1条旅游环线,配套3处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旅游业,增加
村民收入。
4.3、整体保护古村,延续历史文化
保护古村落周边的5座自然山体及环村莲塘等自然山水环境,从整体上保护古村落格局;将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文化资源集中成片的莲塘古村落划为核心保护范围,在核心保护范围之外包括5座山体及环村莲塘,基本涵盖古村落以外的全部现状建成区的区域划为建设控制地带。
分类保护并合理利用时四陈公祠等保护建筑,植入文化活动、陈列展示、商业等功能,提供居住与旅游配套服务。
图2 保护范围区划图
4.4、协调旧村改造,塑造岭南风貌
按照对核心保护范围内风貌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建设控制地带划分为三级建筑高度控制
区,分11m、33m、75m三个梯度控制建筑高度,保护古村与周边山体之间的视线通廊,满足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要求。
结合村民意愿和中新知识城的发展需求,将核心保护范围之外的旧村改造。
新建建筑在高度、体量、色彩、材料等方面与古村落风貌相协调,从而塑造特色鲜明的传统岭南风貌名村。
4.5、开展农业规划,高效利用农林资源
利用古村以北的优质耕地打造集奇蔬异果展示、产品加工、参与式作坊、优稀水果种植园、市民农园于一体的生态农副产品耕作、采摘、制作体验区;利用九太公路两侧的基本农田,种植水稻、白兰花、龙眼、黄皮等生态作物,高效利用农林资源打造以生态农田景观为主要特色的农业观光区。
5、技术特点与创新推荐
1、策略创新——利用旧村改造促进包容多元价值取向的名村保护
规划与已批复的旧村改造方案衔接,通过旧村改造完善古村落的配套设施,或利用保留建筑增加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保护资金来源;同时,利用古村落提升改造项目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高住区品质。
在坚持保护底线的基础上,考虑村民发展需要、旧村改造投资方经济效益需求、社会公众利益需求等多元价值导向,使规划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实现双赢。
具有更新改造背景的保护规划,推荐利用更新改造的经济效益提供保护规划的资金来源,同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多元价值效益。
2、技术特点——分梯度保护与控制
按照对核心保护范围内风貌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建设控制地带划分为三级建筑高度控制区,分梯度控制建筑高度,从而间接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古村与周边山体之间的视线通廊。
具有更新改造背景的保护规划,推荐利用分梯度保护与控制的方法将建设控制地带划分为多级开发强度控制区,从而控制更新改造的开发强度。
6、结语
“三旧”改造是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的改造与更新,部分臆断理解为拆除重建,集约土地。
改造从来不是单纯的空间构筑,其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才是空间构筑所需要置身其中并深刻探讨的。
因此,当需改造的旧城镇旧村庄为历史文化名镇、村时,首先需要做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有机遇同时也必然承受各种风险。
“三旧”改造为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带来资金、宣传等难得的机遇,但主体开发商在部分只专注开发量与投资利益的目标导向下,会对历史文化遗产带来遭受不可恢复性的破坏风险。
如果“保护”可以抓住“改造”的机遇,“改造”能承接“保护”的空间构想,便能为历史文化名村未来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张松编.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4]章建刚.文化遗产的真确性价值与遗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见: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