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此句为用典,来自于诗经。班这一字可谓精妙,要准确理解班马的意思,就必须要了解它的炼字之美。古代的王指的是玉,而中间的,像刀,将玉一分为二,于是班便有了分离的意思。作为本诗的尾联都没有直接表现出李白忧伤的心情,而是借两匹不愿离开同伴的马,萧萧长鸣,进而表达李白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又如自己漂泊半生,无有归依;日薄西山,霞光满天,夕阳是如此多情的留恋着这个世界,多么像诗人与友人此时的恋恋不舍之情。
《送友人》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年段
七年级A段
姓名
单位
课题
送友人
册数
教学目标
1、吟诵《送友人》,品味唐诗的韵律之美。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我们从这些意象出发,分析古诗的手法,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么关于这首诗的理解,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么?
学生:老师,在我印象中,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多是豪迈,洒脱的,为什么这首诗用的意向都,都有忧愁的感觉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赏析一首诗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赏析诗歌的意象,手法还要借助背景知人论世。那么据考证,本诗写作时,李白和他的朋友正值青年,好学,求进步,准备再次入京,想考取功名,他们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渴望,豪情万丈。
2、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动静结合)
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如何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二、熟读绘意,初品诗情
1、个别学生吟诵范读(平长仄短)
2、引导学生尝试吟诵,体会诗歌的格律美和意境美。
3.学生自主展示为诗歌配上的插画,加上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诗中送别的场景。
三、各抒己见,品读鉴赏
首联:青山横北郭么表达作用?
青山、白水,北郭、东城,色彩明丽,对仗工整,起笔写出了风景如画的送别环境。
四、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李白自己曾有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意思是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表示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反对装饰雕琢。所以好的诗歌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它能表达最真挚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以“别”直入,奠定感情
大家来一起齐读一遍今天的课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透过这个标题,大家认为关键字是什么?对,离别。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亲友分手,相会无期。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首送别诗。结合预习和学过的内容,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理由。(学生发言)前两首诗我们以前品味过,今天就以送友人为切入,一起走进送别诗的鉴赏比较!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再次赏析诗中意象,你还能够读出哪些情感?
虽然孤蓬和万里衬托出远行之人的渺小,但是万里一词气象宏大,未尝不是
暂时的离别固然有些不舍,但是他们对前程的自信使离别变得洒脱、豁达。那通过今天所学到的诗歌鉴赏方法(找意象-析手法-悟诗情),我们再次赏析一下另外两首送别诗。你是否还坚持最初的选择?谈谈理由
五、布置作业
背会并吟诵《送友人》
学习吟诵李白另一首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