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为张明山点赞老天津的犄角旮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为张明山点赞 · 老天津的犄角旮
旯
天津泥人张始于道光年间,徐悲鸿为张明山点赞写《过津购泥人记》
何玉新天津往事
1931年春天,徐悲鸿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回国后,便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邀请来南开讲学。
他在讲座中盛赞中国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让张伯苓颇有共鸣。
当日午后,张伯苓与徐悲鸿聊起天津的杨柳青年画、风筝魏、砖刻刘等民间艺术,更着重提到泥人张“艺事精绝”,并说自己少年时还曾与张明山老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可惜如今张老先生早已去世。
一席话勾起了徐悲鸿的好奇心:“早听说张先生袖中捏塑人像,惟妙惟肖,但至今无缘一见,不知张校长能否帮我找到张先生的作品?”张伯苓哈哈一笑,说:“这好办。
南开校董严范孙先生的父亲和伯父都曾请张老先生塑过
像,塑像一直珍存在范孙先生家中,我现在就带您去看。
”
办事雷厉风行的张伯苓立即叫车,带徐悲鸿来到老城厢西北角的严宅。
在严家,严范孙请出自己父亲和伯父的泥塑,这两座塑像均出自张明山之手,高约一尺八寸,庄重沉稳,神色怡然,塑像旁配以袖珍红木桌椅,极为精致。
徐悲鸿俯身细赏良久,起身对张严二人叹道:“这两件泥塑,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传神之精妙,是我在北方见到的美术品中最好的,历代帝王画像中也只有宋太宗、宋太祖的画像可以拟之,在雕塑中,完全可以与杨惠之媲美,甚至高于杨惠之!”
杨惠之是唐朝开元盛世与吴道子齐名的艺术家,所谓“道子画,惠之塑”,徐悲鸿的这一评介,自然可以说是作为艺术家对张明山泥塑艺术的肯定。
严范孙给徐悲鸿讲了一个小典故。
张明山出名后,李鸿章差
人把他叫来给自己塑像。
张明山到了总督衙门,但发现李鸿章态度傲慢,颇为无礼。
张本来就是桀骜之人,凭手艺吃饭,吃软不吃硬,也不多言,答应李大人三十天后交活儿,转身走了。
一个月后,张明山抱着一尊一尺多高的泥塑又进了总督衙门。
李大人打开布包,但见这尊泥塑面带愠色、神态夸张,但确实与自己生气时的表情一模一样,心中虽不喜欢,却也无可奈何,又不能把自己的塑像摔碎,只能收下,还得摆放好。
李大人自然也非屑小之辈,自此算是服了张明山的手艺。
听了这个故事,徐悲鸿不由心生敬意——张明山不但技法出众,更有大艺术家的胆识与傲骨。
意犹未尽的徐悲鸿,又在张伯苓、严范孙的陪同下去了估衣街上专卖泥人张的同陞号,把店里陈列的泥塑看了个遍,又精心选购了一个卖糖者、两个卖糕者、一个占卜者和两个胖和尚的泥人。
回南京后,他写下一篇文章——《过津购泥人记》(后改题《对泥人感言》),特别强调泥人张绘塑的写实技巧与面向现实生活的艺术方向,认为泥人张的泥塑“信乎写实主义之杰作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做法之敏妙,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俄国脱鲁悖斯可埃亲王”,如果能扩大其泥塑体积,以铜铸之,甚至可与比利时雕塑家麦尼埃一争长短。
徐悲鸿的赞叹并非虚妄。
泥人张在天津捏泥人行业里,由古至今首屈一指,在整个手艺人里面,也排第一。
而且,作为开创者的张明山,不仅是手艺人,更是艺术家。
清道光六年(1826年),张明山生于浙江绍兴。
他的父亲张万全是绍兴师爷,随官吏至直隶省深县上任,官吏任职期满后,张万全独自辗转来到天津,在老城厢外西北角定居,开了一家私塾谋生。
附近窑工聚居,因为收不上什么学生,懂些书画的他索性也随着窑工捏点儿泥猴、泥马出售,贴补家用。
· 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二千三百零六)" title="徐悲鸿为张明山点赞· 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二千三百零六)">张明山幼年帮父亲捏泥玩具,基本功打得扎扎实实。
他喜欢去两个地方,一是老城厢东北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在那儿仔细观察来来往往各类人物的举止动作、音容笑貌、衣着服饰乃至内在气质,看见特征明显的人,回家就捏成泥人。
十八岁时,张明山少年成名。
那年,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梨园三鼎甲”的京剧名角余三胜在天津演《黄鹤楼》。
张明山看戏时揣着一块泥巴,台上唱戏,他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嘛样,他捏的嘛样。
泥人捏成,回家风干烧制,敷粉涂色,衬以衣冠,最终完成的这尊余三胜泥塑,真如本人在戏台上一般无二。
他把这泥像拿给余三胜看,余老板欣喜若狂,连声称赞,“泥人张”这个绰号叫响天津。
后来还有一次,天津名丑刘赶三登台,在帷幕后突然发现张明山坐在台下,慌忙退了回来,站在台口的人问他出了什么事,他一脸苦笑:“我怕那泥人张一五一十捏出我在台上的丑态啊!”
张明山捏泥人要用“熟泥”。
选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掺入棉花或毛头纸,用木棰捶捣,拌匀后贮存于缸内搁置,少则三四个月,多则两三年之后,让泥“熟透”,方可用来塑像。
造型完成后,塑像要在阴凉处置放半个月,待其自然风干,稍微打磨,入窑烘烧,出窑后再次打磨、修复裂纹,然后开始彩绘。
绘色时运用绘画技巧,勾描、渲染、烘托,呈
现人物苍劲、秀丽、典雅、艳美等不同特质,最终的成品雅而不俗、素而不旧。
中国传统泥塑,一般都是庄严静穆的佛像,或者大头小身的喜庆娃娃,而张明山则采用写实手法,取材于市井街边,按比例还原人物百姓人物,归根结底一句话——接地气,那些塑像排在一起,活脱脱一幅清代泥塑版《清明上河图》。
因为泥人大受欢迎,张明山在老城厢韦陀庙东街买下一座小院,前店后坊,开了泥塑作坊“塑古斋”。
小院是个两进的院落,天津的文人雅士常来这儿观赏泥塑,谈画论艺。
· 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二千三百零六)" title="徐悲鸿为张明山点赞· 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二千三百零六)">
张明山一生创作了上万件泥塑。
光绪年间,天津学者张焘在《津门杂记》中记载:“城西张姓名长林,字明山,以捏塑世其家。
所捏塑戏出人物、各班角色,形象逼真,早已远近驰名。
西洋人曾以重值购之,置诸博物院中,供人玩赏。
而为
人作小照,尤其长技也,只须与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
面孔径寸,不仅形神逼肖,且栩栩如生,须眉欲动,观者莫不叹绝。
”
张明山的彩塑受到宫廷赏识,在五十多岁时被召进北京,专为宫廷、王府制作泥人。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那样的年纪正是作品臻入化境的阶段,张明山深感作为宫廷匠人极受约束,无法自由创作,便找借口离开北京。
但他也不敢回天津,最后逃至上海,在海派名画家任伯年家隐居起来。
任伯年生于萧山农村,比张明山年轻十几岁,两人算是忘年交。
任伯年精于肖像,画作神形兼备,往往寥寥数笔,人物神态便跃然纸上,这一点与张明山的泥塑异曲同工。
两人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创作都发源于民间,重视继承传统,吸收西画技法,所以自然志趣相投。
张明山在上海一住数年,最后骑着毛驴从上海返回天津。
· 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二千三百零六)" title="徐悲鸿为张明山点赞· 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二千三百零六)">
六十岁以后,张明山不再捏泥人,专心绘画,他的五子张玉
亭承袭了泥人张的衣钵。
张明山的作品风格比较内敛,线条有实有虚、有收有放;而张玉亭的创作手法则是线条粗犷,少加修饰,塑像上手纹等制作痕迹也都随机保留,观念更接近现代。
他在经营上也更进一步,与好友赵月廷在估衣街开设“同陞号”,专营泥人张泥塑。
鼎盛时期,大一些的泥人卖两块银元,每天能卖出去十几个,家里装了电灯、电话,甚至买了汽车。
1915年,张明山去世九年后,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开幕,泥人张泥塑作品代表中国民间精品参展。
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也获得了荣誉奖。
泥人张代代相传。
1950年,87岁的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第三代传人张景祜调到北京,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
张景祜创作了《火烧望海楼》《欢迎太平军》等作品,也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创作了《选花布》《藏族妇女》《彝族妇女》等彩塑,这些创作,恰好也呼应了当时中国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
·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二千三百零六)" title="徐悲鸿为张明山点赞· 老天津的犄角旮旯(二千三百零六)">1959年,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联合招生泥塑班,这个泥塑班就是今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雏形。
60年代,泥塑班的作品两次进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主要作品有表现工业生产的《大庆人》《新轮下水》《革新实验》《取经》《盐工》《炉前》;表现新农村建设的《当代愚公》《半耕半读》;抗日战争题材的《抗联女战士》《红孩子》;历史题材的《蔡文姬》《杜甫》《黄道婆》等,仍都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力作。
如今天津,可以找到多处与泥人张有关的地标,最重要的两处,一是位于马场道干部俱乐部附近的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二是坐落在古文化街通庆里四号院的泥人张美术馆。
这家美术馆是一幢素雅古朴的中式二层小楼,漫步其中,那些韵味悠长的经典泥塑,又让人们仿若穿越到另一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