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整体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整体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9231(2008)08-0401-02
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对成分输血的认同,血小板的临床需求量不断增长[1],机采血小板以其纯度高、疗效好、输血不良反应少取代了手工采血小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采集机采血小板与采集全血不同,机采时间长,并且需要对捐献者输入抗凝剂,献血过程中容易发生献血反应,所以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能否成功采集以及采集成品的质量。

我们对献血者进行了有计划、适时全程的整体护理,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2006年血小板捐献者7 657人次,其中男3 612人次,女4 045人次,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0±5.7)岁。

2 护理
2 .1 采集前护理
2.1.1 对捐献者进行筛选要求采血前血小板≥150×109/L,红细胞压积在0.36~0.50之间,体重男≥50kg,女≥45kg,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献全血后满6个月,2次血小板采集间隔时间>4周。

2.1.2 献血常识和生理知识的普及预约献血员时告知献血前1周不得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保太松、布洛芬、维生素E、潘生丁、氨茶碱、青霉素及抗过敏类药物[2];采集前1天中、晚餐应禁食高脂肪食品,当日献血前不得吃油腻食物等,不能饮酒,避免疲劳和空腹。

2.1.3 与捐献者进行沟通针对献血者对捐献血小板相关知识缺乏这一特点,我们制定了以下措施:①介绍捐献血小板的目的、相关的生理知识,讲解采集经过,使他们充分了解采集过程及采集意义,为其捐献血小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②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及献血知识和态度,因人而异进行有效地沟通,讲解仪器的性能和采血用品的安全性为使其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配合血小板采集。

2.1.4 采血环境人性化为最大程度减少献血员的不适感,要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保持机采室安静、宽敞、整洁,温度适宜。

机采室内根据季节的不同和献血员的需求调节室温,保持室温20~30℃,可调节采血床符合人体生理基本需求保证献血员在献血时躺卧舒适,并配备DVD等音像系统及可供献血员随意挑选的杂志等。

2.1.5 优化献血流程,减少等候时间血站将所有的工作流程安排在同一楼层,同时增加机采机器,使献血员的等候时间缩短,并实行全年365天工作制,以方便在节假日前来的献血人员。

2.2 采集时的护理
2.2 .1 娴熟的穿刺技术护理人员娴熟、利落的静脉穿刺技术是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的重要环节。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做到一针见血。

穿刺成功后,放去开始部分10~15 mL全血至采样袋,避免皮肤带菌引起污染。

用消毒棉球覆盖于针眼处,用胶带固定好针柄及管道固定在手臂上,以防管道移动改变针头位置或针头滑落到血管外。

及时正确处理机器报警,消除献血员的紧张情绪。

2.2.2 消除恐惧心理在采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主动和献血员交谈,使用礼貌、安慰、保护性语言,保证献血员的良好情绪,使他们有信心、有安全感,同时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恐惧,焦虑情绪。

2.2.3 保持舒适的体位献血员舒适体位应保持于献血过程的始终。

尽量使心脏与采血手臂保持同一水平,有利于防止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于血液外流。

2 2.4 献血反应的处理采集过程中,密切观察捐献者反应,随时了解不适,消除紧张不安情绪,保证采集的顺利进行。

若出现献血反应,沉着冷静,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如捐献者头晕、面色苍白、恶心,应减慢采血速度,待缓解后继续采集。

如发生手足口唇发麻等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可给予口服葡萄酸钙20~30mL。

2.3 采集后的护理
2.3.1 正确压迫穿刺处采集完成后,指导捐献者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平压穿刺处不少于10 min,如果静脉穿刺孔部位有渗血或出血等异常现象,则应抬高手臂高于心脏部位,并用手指继续压迫渗血或出血部位,并更换被血沾污的棉花球。

2.3.2 采集后指导嘱咐捐血员献血后1~2 h穿刺的手臂不要做剧烈活动,4 h后才可以取掉穿刺孔上的敷贴,并保持穿刺部位清洁。

血小板采集完后,献血员须休息片刻再缓慢起床。

2.3.3 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告诉献血员献血后可能会疲劳,这属于正常生理反应,注意休息,24 h内不要剧烈运动,并注意局部卫生。

3 讨论
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护理人员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深厚的专
业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外,还应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分析捐献者心理变化的特点,并具备敏捷的反应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注重以献血员的实际需求为首要考虑和采集各阶段的工作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始终以捐献者为中心,做好全程护理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血小板采集。

4 参考文献
[1]陈会友,陈群芳.献血者血液因素对机采血小板采量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4):217.
[2]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