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症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 以中老年人为多。
中风与口僻鉴别
中风与口僻鉴别
A:中风:口舌歪斜(中枢性面瘫)
B:口僻: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
中风(中经络)与口僻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与痫病鉴别 都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 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 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 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 《素问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 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素问 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 粱之疾也”
• 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认为“内虚 邪中”。 • 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并分为 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宜疏风散邪, 扶助正气。《千金方》小续命汤和《素问 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秦九汤为代表方。 • 唐宋 以后,尤其是金元时期,以“内风” 立论。刘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认为 “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朱丹溪认为“湿痰生热。”
结合辨病,掌握预后。脑出血急性期 -中脏腑;脑梗、脑血管痉
左侧侧脑室内见大片状高密度影充填,少许进入右侧侧脑室
【治疗】
一、辨证要点
意识是否清楚?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脏腑辨之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
右侧小脑半球见短T1短T2信号,DWI呈低信号,内见小片状高信号。有占位效应,周围可 见水肿。
六、脑室出血: 占脑出血的3%~5%。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室出血。原发性是指脉 络丛血管出血或室管膜下l_5cm内出血破入脑室,继发性是指脑实 质出血破入脑室者。原发性脑室出血出血量较少时,体现为突然头 痛、呕吐、颈强直,出血量大时,很快进入昏迷状况或昏迷逐步加 深,双侧瞳孔减小呈针尖样,病理反射阳性.前期呈现去皮质强直 发作,常呈现丘脑下部受损的体现及体征,如上消化道出血、中枢 性高热、大汗、血糖增高、尿崩症,预后差。
中 风
xx市中医院康复科
xxx
半 身 不 遂
口角歪斜
定 义 病因病机
主 要 内 容
诊断要点
鉴别要点
辨证要点 预防调护 小结、习题
【概述】
定义:
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 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别名:“偏枯”、“仆击”、 “大厥”、“薄厥”、“偏风”、“身偏不用”、“风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三、相关检查 现代检查: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l等检 查,有助于诊断。
一、壳核-内囊出血: 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侧“三偏”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内囊出血范围较大, 神经损害症状较重。但若出血偏于内囊外侧,主要损 害外囊部位,则临床症状多较轻些,多无意识障碍, 偏瘫也轻,预后较好。
( 二 ) 劳欲过度 病 机 饮食不节
内伤积损 肝肾阴虚 损伤肾阴 脾失健运 肝阳偏亢 水不制火 热极生风 阳亢风动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聚湿生痰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痰湿生热
肝气不舒
阴精暗耗
气郁化火
肝肾阴虚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气 血 上 逆 、 上 蒙 清 窍
风邪痹阻经络
气虚邪中
脉络空虚
痰浊闭阻经络
病因病机
西医学的出血性(15%)或缺血性(85%)脑血管病均可
参考本病辨证论治,心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 死亡(第一位)率高的特点。

中风病古代列为四大难证(风痨臌膈)之首,当 今世界医学也将其列为三大死亡率(心血管、脑 血管、肿瘤)及复发率致残率最高疾病之一;是 最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也是人类致死 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病的防治研究,国 家列为专题放到重要位置,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物力,从中医、西医及其他有关方面进行了深入 系统的研究,从而在发病因素、病理机制、先兆 证治、急诊抢救、康复措施及后遗症研究等方面 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本病诊断虽较易, 但防治手段进展却较缓慢。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 在受调查的57个国家中,急性脑血管病列为前三 位的有40个,在美国发病率占2.6%,65岁以上 占21%o;在日本40岁以上的患者占7.9%
左侧丘脑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周围可见水肿,有占位效应,隔期复查,血肿吸收,呈 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
三、脑叶出血:
也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可发生于任何脑叶。除表现头痛、呕吐外,不 同脑叶的出血,临床表现亦有不同。 如:额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疑虑,对侧偏瘫、运动性 失语等;顶叶出血则出现对侧感觉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感觉性失语、 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则以偏盲最为常见。
左侧基底节区较大范围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左侧侧脑脑室消失闭 塞,中线结构右移。
二、丘脑出血: 如属一侧丘脑出血,且出血量较少时,表现对侧轻瘫,对侧 偏身感觉障碍,特别是本体感觉障碍明显。如果出血量大, 受损部位波及对侧丘脑及丘脑下部,则出现呕吐咖啡样物, 呕吐频繁呈喷射状,且有多尿、尿糖、四肢瘫痪、双眼向鼻 尖注视等症。病情往往危重,预后不好。
桥脑可见短T1混杂t2信号,边界清晰,有轻度占位效应。
五、小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最多见的为小脑上动脉的分支,病变多累及小 脑齿状核。发病突然,晕厥和共济失调显着著,可伴有反复呕吐及 枕部头疼等。出血量不大时主要体征为小脑体征,如病变侧共济失 调、眼球震颤、构音阻止和吟诗样言语,无偏瘫。出血量增加时, 还可体现有脑桥受压体征,如外展神经麻木、侧视麻木、周围性面 瘫、吞咽困难及肢体瘫痪和(或)锥体束征等。许多小脑出血尤其是 蚓部出血时,病人很快进入昏迷状况,双侧瞳孔减小呈针尖样、呼 吸节律不规则,有去皮质强直发作,最终致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 明代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 伤积损”观念。 •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分为闭、脱二证。 • 清王清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虚血瘀”, 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 近代张伯龙、张山雷认为中风的发生是由 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瘀于脑所致。
【概述】
3.疾病范围:
中风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与西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
恢复期: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 :半年以上
【治疗】
二、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治疗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腹泻热;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者,醒神开窍扶正固本并用
恢复期、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 肝熄风、化痰祛瘀、滋养肝肾,益气养血等法同用。
风、火
痰、瘀
中风
脑脉痹阻或
血溢于脑脉
直冲犯脑 损伤脑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度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张、 素体养盛 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侵,痰湿 素盛
【病因病机】
• 卫生部公布2006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
• 城市: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 吸系统疾病,损失及中毒。
• 农村: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 病,心脏病,损失及中毒。
• 2008年北京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 脑卒中发生率以每年8.7%的速度在增长。 • 在中国,每15秒就有一例卒中新发病例, 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 • 卫生部统计数字,目前我国每年用于治疗 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120多亿元,再加上各 种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总支出超过200亿 元。
(2)与厥病鉴别 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般移 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 利等症。
(3)与痉病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 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可伴神昏,但多出现在 抽搐以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
(4)与痿病鉴别 痿病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 但多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神昏,以双下肢瘫或 四肢瘫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 惕肉瞬。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于 后遗症期由废用所致。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 鉴别诊断
1.梅尼埃综合症:发病年龄轻,表现为发作性恶心、呕
吐,症状持续多超过24H
2.颅内占位性病变:慢性病程,进行性加重,
3.颅内炎症:常先有发热,脑脊液检查提示炎症改变
4.颅脑外伤:多由外伤史
5.全身疾病引起的昏迷:酒精、药物、一氧化碳中毒、
糖尿病、低血糖、肝性脑病、尿毒症等
左侧颞叶高密度影,呈短T1长T2信号,周围可见长T1长T2水肿信号。
四、桥脑出血: 原发性脑干出血占脑出血的10%。在脑干出血中,绝大大都为脑桥 出血,少有些为中脑出血,而延髓出血极为稀有。脑桥出血量大于 5ml者,通常病人很快进入昏倒,双侧针尖样瞳孔、四肢瘫,可伴 有胃出血、高热、呼吸困难、去大脑强直等,多在发病24~48小时 内逝世。小量脑桥出血可无神志障碍,体现为突然头痛、呕吐、复 视、眼震、注视麻木、交叉性感觉障碍、交叉性瘫痪、偏瘫等,其 预后相对较好,有的遗留传轻偏瘫或共济失调。
• 世界卒中日: • 6月24日 • 中国卒中教育日: • 11月20日(2007) • 2009年6月21日,一项“卒中筛查及防控工 程”在北京正式启动。目的是降低我国脑 中风的发病率与病死率。
【病因病机】
总的病理机制:
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 饮食不节 情志所伤 气虚邪中
阴阳失调 气血失和
诱因 气血逆乱 产生
病势:
根 据 有 无 神 昏
轻、浅——中经络 重、深——中脏腑 中脏 中腑 闭证
阳闭 阴闭 根据有 无热象
脱证
痰浊瘀阻 后遗症 气虚血瘀
演变:由闭转脱
中经络 中脏腑 恢复期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典型的临床表现:
具有神志障碍(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 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 症。轻者可无神志症状。
痱”等。
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
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表现。
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发病突然又称 之为“卒中”。
历史沿革
• • • • • 《内经》: 仆击、大厥、薄 厥:卒中昏迷期; 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半身不遂; 对病因的认识: 《灵枢 刺节针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 独留,发为偏枯。” •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 大厥, • 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理因素:风

在心脑,与 肝肾密切相 关
火 痰 气 虚 瘀
阴 虚 血 虚 血 瘀
肝 肝 风 气 风 火 痰 逆 外 心 湿 气 风 火 痰 滞 病机关键: 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性及转归: 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
衰 少;标实为风、火、痰、气、瘀
【病因病机】
痰火瘀热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治疗】
一、辨证要点 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痰火瘀热,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 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倦
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痰浊瘀阻,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 舌苔白腻、脉沉滑。 4.辨病期:分三期 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
起病形式:多急性起病,骤然而至,病情复杂。 诱发因素:五志过极、烦劳过度、跌仆努伤
发病年龄:40岁以上多见。
先兆症: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鉴别诊断 (1)与口僻鉴别 : 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脉络, 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
流行病学
• • • • • • • 患病率高 719/10万,中老年人最主要和常见疾 病原因之一 发病率高 219/10万(年新发120-150万) 死亡率高 116/10万(年死亡80-100万),与心 血管病、恶性肿瘤成为三大主要死因 致残率高 近7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 瘫、失语和痴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