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沁园春·长沙(70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写作背景
1、1925年从上海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 但被军阀所阻。
2、准备到广州去进行革命活动,经过长 沙时,独自去了橘子洲,回想起在长沙的 生活,面对眼前壮丽的秋景,想到了中国 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心潮澎湃、激情勃发, 写下了这首词,显示出作者舍我其谁的霸 气。
五、齐读本词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立志是成才的动力
1、伟大领袖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 2、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人,生于1893年, 逝于1976年,享年83岁。
1976年,新中国最“黑暗”一年。1月8 日,周总理逝世。7月6日,朱总司令逝世。 9月9日,毛主席逝世。
3、重要事迹 ①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②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③指挥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④文章:《毛泽东选集》之《论持久战》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诗歌宏阔意境。
2、抓关键词,体会意象,理解本词寓情 于景,情中显志的特点。
3、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二、词的常识
1、时间:产生于唐末五代,全盛于宋 2、名称:诗余、长短句—《稼轩长短句》 3、词牌:规定词的字数、句数、押韵、 平仄等,如《蝶恋花》《水调歌头》
2.“看万山红遍,层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赏 析
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
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①“看”字领起哪几句?
明确: 从“万山红遍”到“竞自 由”都是“看”的内容。总共7句。
②这几句写景有什么特点?是 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视
远景 近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动景 静景
总结:由远及近,从上到下,动静结合
③体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等词语的表现力。
明确: 万:写出“山之多” 遍:写出“红之光” 层:写出“林之密” 尽:写出“染之透”
翔:写出“鱼游得轻快”。本来是用来写 鸟类的盘旋神态,现在用来写鱼,表现出 鱼的欢快、自由自在。
竞:有力地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④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 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或画面。(大胆发 言,不拘一格)
示例: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 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 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 矫健,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 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好一幅生机盎然 的秋景图。
2.上阙写作顺序:由物及人,由大自然 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 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上阙写眼前之景。描绘了生机勃勃的 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 谁来主宰的问题。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
嵘岁月稠。”
①体会“忆”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百 舸 争 流
鹰 击 长 空
鱼鹰百 翔击舸 浅长争 底空流
万 类 霜 天 竞 自 由
问 苍 茫 大 地 谁 主 沉 浮
恰 同 学 少 年
风 华 正 茂
七、诗歌内容解析
赏 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头。”
①这一句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 寒秋------时间、季节 橘子洲头--地点 湘江北去--环境
总结:作者遣词造句, 用字精准,给我们描绘 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 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赏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析
①品读这三句,思考作者为什么“怅”?
明确:
②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③这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上阙小结:
1.上阙词眼: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 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在深秋的时节,年轻的革命家毛泽东独 立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 去,心头涌上无限遐想
②可否把“独立”改为“站立”或 “直立”?
明确: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 且让我们想象到作者面对湘江滚滚北去 时表现出来的气势和气概。
总结: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独自 一人来橘子洲头游览,看着滚 滚北去的湘江之水,心头澎湃, 思绪万千。一个“独 ”字,给 我们展现了一代伟人的气势和 气概,营造了一幅“独立寒秋 图”。
明确:
②如何理解“峥嵘岁月”和“稠”? 明确:
赏 析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 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①“同学少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②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
赏 析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题目:词的写作内容。如《沁园春·长 沙》,“长沙”就是题目。《沁园春·雪》, “雪”就是题目。有些词只有词牌没有题 目,一般用词的第一句做题目,如《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
5、词一般分为两段,分别叫做“上阙 (片)”“下阙(片)”。
6、宋词的流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三、作者简介
1、沁园春( qìn ) 2、百舸争游( gě ) :船只 3、峥嵘岁月( zhēn gróng ):不平凡、不寻常 4、挥斥方遒( qiú) :强劲有力 5、浪遏飞舟( è ):阻止
六、根据诗意配图
独 立 寒 秋 湘 江 北 去
橘 子 洲 头
看 万 山 红 遍
层 林 尽 染
漫 江 碧 透
染: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好像是谁亲自染 上颜色一样,使层林秋黄,多彩绚丽。
碧云天,黄叶地,秋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漫:写出“水之盛”
透:写出“水之清”
争:写出“船只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写出“鹰的矫健”,含有“对准目标, 一击必中”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