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写作:粮食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佳作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粮食导写(附:写作指导及佳作点评)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
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
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写作指导】
先辈们为什么敬粮食若神明?因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
粮食不仅维系着人的生命,而且维系着国之根基、命脉。
何谓“社稷”?“社”即“土神”,“稷”即“谷神”。
庄子的《齐物论》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
它是造化之功,更是人之赋予。
你敬畏它,它便赐福与你;你亵渎它,它便让你遭受“天谴”。
为此,人在吃饭的时候,应将它视为与自身平等的生命,去敬重它,爱惜它,“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人与粮食同行,有温暖。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人对粮食应有感恩之心。
“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和”左边是“禾(粮食)”,右边是“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谐”左边是“言(说话)”,右边是“皆(都)”,就是人人都可以说话。
人对粮食应有敬畏之心。
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人是吃着一日三餐来清点岁月的,人对粮食的态度也反映出其对生活的态度,所以说“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
当然,对粮食还可以作更深层次的思辨和开掘,诸如“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巴金《灯》),“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
从写作内容来说,可以将粮食放在物质层面来写,也可以升华至思想、精神、情怀层面来写。
从写作手法来说,可以据实写实,也可以采用由实及虚、融虚入实等多种手法。
范文佳作1
一碗炒饭品人生
盐城某考生
一碗炒饭,不同的人能从中品出不同的人生况味。
一个人在家做饭,不会做一桌子菜,金黄的蛋皮淋着少许鲜红的番茄汁,如斗牛士的披风般盖在白釉青瓷碗里的炒饭上。
你不禁诧异:每一颗饭粒中竟充盈着生命的清香。
一株稻穗从抽芽、打苞、分蘖再到结籽,它不曾有过抱怨,也不曾有过对生命日晒雨淋、清苦度日的叫苦连天。
风来了,沉重的稻穗频频低头,那是因为它早已参透了生命的本质。
如此,坐在炒饭前的奋斗者们,怎能不细细咀嚼那带着生命最朴素体验的饭粒呢?
炒饭的米虽已被炒至焦糖色,但我仍不由忆起古人那株土锅中翻炒的金黄稻穗。
古代庄稼人在稻子刚打苞时会摘下少许稻穗放入锅中翻炒,若是稻壳上渗溢出的白絮越多,则预示着今年水稻的收成越好。
这种人对粮食的期许和信赖叫作“占稻色”。
粮食的伟大就在于,它只取决于人们自食其力的勇气和韧性。
占得好,自然欢喜,但占得不好,人也不会因此荒了一年的田。
该做的还是会做,对种稻者来说,“尽人事,听天命”便是对粮食的敬重。
柴米油盐,安稳度日,即使是上苍也要匍匐在我的锄头下。
对啖米者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也应该像农人那样去自力更生。
奔波在外,回家面对一碗沁着暖香的炒饭,更像是一句自己说给自己的劝诫:要克己,要退一步,要止于至善,要反躬自省……
为何?
种稻者在插秧之时,为了不让双脚踩踏插下去的秧苗,总会边插秧边低着头退着走。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种稻之时的“退步原来是向前”,释解着我们的年轻气盛、血气方刚。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自食其力的孤独者拒绝名声繁杂。
一碗炒饭,若是加了过多的猪油或肉臊,便会腻人。
一掬稻米,几许茄汁,几片蛋皮,不多不少,借着深夜那橘色灯光下一缕来自炒饭的香韵,净化着你一天的浮躁和功利。
咬在齿间的饭粒,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食其力的孤独者:奋斗吧!默默地奋斗啊!那些稂莠,一碰到真正的稻菽便会羞愧难当啊!
这或许,才是应从炒饭中品出的人生况味。
简评
这篇作文的亮色是缘事生理。
作者从插秧中生发出了“退步原來是向前”之理,从“占稻色”中生发出了“天命难违,人事可为”之理,从炒饭中生发出了“简约生活可以平定浮躁”之理。
作者有着丰厚的生活积淀,故而能“缘事”;又有着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故而能“生理”。
全文可谓虚实相生,自然洒脱。
范文佳作2
米味儿悠长须慢品
盐城某考生
我常常感动于这样一幅图景:田埂上,外婆俯身于一大片绿色的麦苗前,双目微垂,神情似陶醉,也似敬畏……
外婆只读过一年书,却牢记一句古语:“民以食为天。
”她没有读过专业农书,却对稻麦的生长期了如指掌:间苗、拔节、抽穗、扬花……
老人对粮食的敬畏珍惜是刻在骨子里的。
外婆煮粥,除了腊八粥,其余一律是白粥。
土灶瓦锅,井水新米,新炭松枝,真正的农家风味。
她看不上那些菜粥、肉粥。
“放那些东西,糟践了米味儿!”外婆如是说道。
且看外婆煮粥:新米淘净,放入瓦锅,和以井水,捡回的松枝是最好的柴火。
噼啪声中,松脂的清香裹挟着一丝淡淡的米香在屋里氤氲开来,愈来愈浓,令人陶醉。
时辰一到,外婆揭盖,一股热气扑面,香味陡然散开,只剩米粥的清香了。
外婆喝粥,也有她的一套法子。
先用小勺舀出最上面的一层米汤——外婆管它叫“米油”,是粮食的精华。
我咽下米油,只觉满口清香,黏而不腻。
外婆告诉我,这种口感,说明这粥煮得恰到好处。
年幼的我若是此刻抬头,定会看到外婆脸上满足自得的微笑。
除了煮粥喝粥,凡是和米有关的吃食,外婆都讲究她的准则:“东西不要放得杂,要有米味儿!”
米味儿,就是粮食的本味儿,是一粒种子从发芽那一刻开始,就吸收的天地精华与灵气。
外婆所想的,恐怕还不止于此。
一粒粮食的产出,不仅是其本身生命的一次升华,也是对辛勤耕耘的农人们的一次告慰。
外婆这一辈子,都生活在土地上,都生活在粮食的陪伴中。
我们年轻一辈吃的仅仅是米,最最普通的粮食,而老一辈品咂的,则是经年累月与粮食相伴的生活况味。
记得作家林清玄曾感慨于幼年时外婆对他们的一句斥责:“你们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吗?”是啊,米味须慢品,在一次次慢火熬煮与细细咀嚼中,窥见一粒米的一生,感悟时光的流逝,体会祖辈们充满心酸又饱含温暖感动的一生时光……
米味悠长须慢品,岁月如歌且静听。
简评
这篇作文生活气息浓郁,镜头感强。
外婆煮粥,操劳的是生活;喝粥,品味的是生活。
一句“东西不要放得杂,要有米味儿”言浅而旨远,粮食本味才是生活的真味,米味本色才是生活的底色。
虽然年龄悬殊,但作者能听懂话中之话,实为难得。
范文佳作3
面包与水仙花
盐城某考生
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批判物欲折断人类的理想之翼,亦有人以“面包与水仙花”之类的比喻来告诫人类应追逐心中的圣地。
窃以为,若无面包,又怎能上九天揽月,追寻那一片璀璨的星光?面包所代表的绝不仅是人类肤浅的口腹之欲。
悠悠进化之路,人类携着粮食一同摆脱那心智未开的蒙昧时代,向更高的光明处前行。
诚如古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所言,人类祖先敬畏粮食、奉粮食若神明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人早已明晓那颗颗饱满洁白的米粒中蕴含的精神和灵气,懂得那一片金黄的麦地所象征的情感,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先辈们早已了悟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满足人基本的生理需求,更是人对自身生命乃至万物生命的尊重。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个生命如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追逐远方的那束水仙花呢?唯有紧握手中的面包,以粮食为绳,与岁月拔河,才可寻觅更高处的梦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在杂交水稻面世几十年后接受记者的采访,回忆起当年的饥寒岁月,他热泪盈眶地慨叹说:“那时候每家都几近断炊,连乞丐上门讨饭,主人家也拿不出一点吃食。
”而当记者问他是否担心再次出现这般情形时,他坚定地回答道:“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
“不可能了”,这四个字似有千钧力。
是的,中国人民饱受缺粮之痛,历经风雨,终于获得了粮食温暖的拥抱。
而今,人们在咀嚼粮食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细细体味心中的那份自足、充实和温暖呢?
由是观之,一个国家乃至民族,首先必须满足所谓的“口腹之欲”,然后才可期待更远处的桃花流水、万种风情。
何出此言?因为口腹之欲的满足,不仅仅能使物质上的需要得到满足,更是一个民族自豪
感、认同感形成的基础。
试问哪一个百姓饥肠辘辘的国家,能使国人生发出由衷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呢?
令人感到快慰的是,当《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搬上荧屏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粮食带给人类的精神釉彩,给予人类的那份追逐高雅和梦想的坚实力量。
海子有言:“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被这句诗猝然击中,面包与水仙花从不冲突,品尝手中面包的美妙,去踏上采摘水仙花的征途。
简评
这篇作文的功力在于,能由物質而思及精神,并阐明了“物质可以支撑、推进精神,精神可以升华、引领物质”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既能从小处落笔,讲清说透生活常理;又能从大处着眼,关注思虑国计民生。
文章既有深邃的思辨,亦有情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