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宜春市高一语文上册
期末检测试题(附答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

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3分)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

学进士业。

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

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

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

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

从伐宋。

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太行贼陷潞州,杀其.守姚璠,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

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未几,民颇安辑。

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

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颜色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少顷,怒解。

因.召潞军曰:“吾始命戮汝,今汝使君活尔矣。

”皆感泣而.去。

朝廷闻而嘉之,拜左谏议大夫,知潞州事。

百姓为之.立祠。

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

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

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

”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

天德元年,以病致仕。

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皆感泣而.去②拔剑撞而.破之
B.①因.召潞军曰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C.①杀其.守姚璠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D.①百姓为之.立祠②及其所之.既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

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

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地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

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D.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

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译文: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故亦称楚狂接舆。

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有:“陆通,字接舆,楚人也。

好养性,躬耕以为食。

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8.找出尾联两处用典,并分析其什么作用?(5分)
9.诗的颈联是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试分析两句诗各自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3)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乙阅读题
请考生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

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

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

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

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

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

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他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

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

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

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

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

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

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

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

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

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

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

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

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

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法。

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

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

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

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

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

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

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

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

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

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

”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B.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C.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D.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
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E.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最终,她被迫辞去教职。

(2)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6分)
(3)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6分)
(4)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语言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当执法人员对假冒少数民族群众的小贩进行处罚时,该小贩故作听不懂。

执法人员拟对物品暂扣时,他又原形毕露,,强词夺理,企图不接受处罚。

②封建时代,统治阶层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对数字毫不敏感,只会靠治理国家。

③中共十八大在京召开,让记者们眼前一亮的是,此届党代表没有了以往的“沉默是金”,取而代之的是,直抒胸臆,畅所欲言。

A.侃侃而谈夸夸其谈振振有词
B.振振有词夸夸其谈侃侃而谈
C.振振有词侃侃而谈夸夸其谈
D.夸夸其谈侃侃而谈振振有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良好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B.电视剧《离婚律师》围绕着“相信爱情,经营婚姻”为主题,讲述了两个原本不再相信爱情的离婚律师最终走进婚姻殿堂的故事。

C.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使得我国的舞台技术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懂得舞台技术、精通演出项目管理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D.《变形金刚4》引爆了电影市场,成为第一部中国电影史上“首日票房超2亿”的电影。

这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电影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①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
②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③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④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⑤“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A.⑤②③①④ B.③⑤②①④ C.③②⑤①④ D.②⑤③④①
16.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三个结构相近的短语。

(5分)
某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的现象。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目前,很多拍电影的人崇尚“好莱坞”式判断标准,其实,建立对我国电影的创作和作品的判断标准,前提是必须建立对本土观众的自信、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对当下时代的自信,否则,①。

一旦跟着“好莱坞”跑,② ,这就好比让我们去跟意大利人比赛唱歌剧。

但反过来,③ ,在电影创作和市场上的较量就变成了人家来跟我们比赛唱京剧。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沿路总有那么一些风景在我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他们或是小草、高山、河流、村庄、街巷、城堡,或是阳光、雨露、狂风,或是一个亲朋好友、一个故事中的角色,或是一首诗、一本书、一张照片、一辆自行车、一种游戏、一个布娃娃、一部电影,甚至是一句话、一个眼神……这些美丽的风景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带来了惊讶、欣喜、悲伤、忧郁、信心、斗志……他们实在太精彩了,有时我们忍不住就想大声说出来。

请将“我与不得不说的故事”补充完整,作为作文标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D 2.C 3.B 4.A解析:抓住关键词“也”“盖”“故”等进行断句,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5.A(A表承接 B于是就|依靠 C代词,他们的|代词,自己D代词,他|动词,到,往)
6.D解析:招抚张觉是“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之后的事,而不是担任左谏议大夫时。

7.答案:(1)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唯独沈璋没有参与夺取;只是运载数千卷书回去。

(“平”解释为“攻下”,“赀货”解释为“钱财”,“惟”解释为“只”,大意2分) (2)沈璋到了那里,召回逃亡的人,赈济收养贫困饥饿的人,收葬野外横陈的死尸。

(“至”解释为“到”,“招复”解释为“召回”“逋逃”解释为“逃亡”。

每个采分点一分,大意2分)
8.以接舆指裴迪,以陶潜自比(1分),借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的形象,(1分)言简而意丰,形象而含蓄,(1分)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进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9.陶诗写出了朦胧的村庄和袅袅的轻烟,在这冲淡静谧之中,越发突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悠闲。

(2分)王诗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动态感。

(2分)“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1分)“墟里上孤烟”,“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1分)
10.(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1)CE 答C给3分,E给2分,A给1分。

(A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说法不恰当。

B项,“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错误,只能说杨荫愉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D项,“北洋教育部力保杨荫榆,”错误,文中说“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2)①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没有灵活的办学手法,独开招怨之门;②在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过程中,不赞同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在处理方法上,引警察入校,使对抗升级;③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让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

(3)①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②到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曲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③日军想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她不肯屈服,并与对方形或激烈对抗的局面,最终被日军杀害。

(4)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的确成就了杨荫榆。

青年时代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心灵的创伤,这让她的性格变得更加刚烈;担任大学校长期间,身逢乱世,劲敌太多,让她无所适从,并身败名裂,这些经历让他对教育事业更加执着;自费办学时,恰逢日军侵占苏州,她亲赴日军军营,慷慨陈词,解救一方百姓,最终被日军杀害,她的举动不逊色于任伺一名热血男儿,赢得了后人的尊重。

(联系实际略)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是杨荫榆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她不得不面对的。

如果不是乱世,杨荫榆可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然而她生不逢时,曾经身败名裂,处境狼狈。

杨荫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如果不是战争,她不会英年早逝,她在教育事业上会有更大的作为。

(联系实际略)
13.B(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时浮夸,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

含贬义。

侃侃而谈: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
容不迫的样子。

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或演讲。

含褒义。

)
14. A (B句式杂糅,“围绕着……主题”和“以……为主题”杂糅;C项,缺主语,句首“由于”让句子缺少主语,可去掉“使得”;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


15.B
16. ①课业负担过重②睡眠时间不足③体育锻炼不够(1点2分,2点3分,3点4分,结构相近1分)
表格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提供了四种情况,却只能填三个短语,解题时要注意抓住答案前的“普遍存在着”,排除并非普遍存在的“吃早餐情况”,就可得到正确答案。

17.①就很容易跟着好莱坞去拍坞式故事(就很容易拍成好莱坞式电影)(2分)
②就等于用人家标准来跟人家赛跑(比赛)(2分)
③只要我们建立了自信(2分)
(本语段讲了拍电影要有自信,不要模仿“好莱坞”。

第一处根据“否则”“跟着好莱坞跑”可以推知,此处应填反面论述,容易拍成好莱坞式;第二处下文可以推知“赛跑”,再结合前文可知此处用别人的标准来跟人家赛跑,即拿缺点比优点;第三处由上文“但反过来”可以推知此处是对上文的反说,故而此处应填“建立自信”)
18.本题需要先把标题补充完整,然后再开始写作。

材料中已经给了学生众多的启发点,所补充的内容可以是人,比如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自己有教育之恩的老师,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朋友等;也可以是物,这些事物可以是见证成长经历的事物,比如一首诗、一本书、一张照片、一辆自行车、一种游戏,一个布娃娃等等,这些都对自己的成长有莫大的关系。

在写作过程中,应该首先叙述清楚这个人或是事物和自己的关系,最后要写这个人或是物带给自己什么样的影响。

注意本题的体裁是写记叙文,记叙文应有一定的细节描写,这才是记叙文真正带给读者的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