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两首《插秧歌》在内容上的异同。
(1)相同点:都写到了劳动时的繁忙景象。 (2)不同点:①刘诗侧重写拔秧,并描写了当时自然环境,以及 农人起早劳动的艰辛。 ②杨诗侧重写插秧,描绘的是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忙碌的情形。
学习任务二:欣赏劳动的场景
●活动4: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为什么“不答”?请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①农人挂念的是“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 雏鸭”。秧苗刚插下去还不牢固,而且这块田的 秧还没有插完,此时要看管好饲养的鹅和雏鸭, 提防它们来捣乱。 ②最后农人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传神地反 映了农事的劳身与劳心。
序井然。
D 2.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 突出插秧繁忙、紧张。
B. “抛”“接”“拔”“插”真切地展现了插秧时的分工明确,井 然有序,点明题目。
C. “笠是兜鍪蓑是甲”句比喻新颖,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灵动 的气势,耐人回味。
学习任务三:鉴赏写作的方法
●活动1:徐中玉教授在《唐宋诗》一书中说,读此诗“只觉一股活泼泼
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请简要分析本诗“活泼泼的
生活气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活泼的现实生活。作者把农家插秧的情景从丰富 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而来,写得逼真而又自然。 ②活泼的语言风格。通篇都是生活用语,口语色彩 强烈,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③生动形象的描述。如“雨从头上湿到胛”“低头 折腰只不答”,人物形象如在目前。
插秧歌
杨万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表现出的劳 动之美。 2.分析诗歌所描写的劳动场景,欣赏诗歌中的 生活情趣。
情境
淳熙六年(1179年)春,52岁的杨万里 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浙江衢州,适 值农田大忙季节,他目睹一户农家插秧的情景, 作了一首《插秧歌》。
学习任务一:领略劳动的过程
学习任务三:鉴赏写作的方法
活动2:杨万里创作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
“诚斋体”。请结合诗歌后四句赏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① 尾联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 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
② 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 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两首诗都展现了劳动场景,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赏析其不同之处。
《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①美景使其轻松:环境优 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 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表现在:①全诗紧扣一个“忙”字 着力描绘、尽情表现。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 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②三四句是环境刻画,通过对雨具和劳动者淋 雨情形的描写,反映插秧的紧张和艰苦;③五至八句是对农家夫妇对话时的情态描写, 进一步表现插秧的紧张、农事的繁杂,农家的勤劳和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拓展2: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节选) 刘学簧 农夫楫楫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 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 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描绘了一家四 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 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 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 而井然有序。诗作表现出 农家生活的辛苦和农事的 繁忙。
学习任务二:欣赏劳动的场景
活动1:有人说:诚斋写诗则如摄影之快镜,很注意场景的再现。 再读诗歌,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个劳动场景?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③这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写得新、 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语言浅近明白、清新 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风格。
学习任务三:鉴赏写作的方法
活动3:《插秧歌》极其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请和同桌一起讨论:作 者是怎样做到。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 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 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 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通过“抛”“接”“拔”“插”等动词,勾勒 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
A. 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暗示插秧简直就是紧张 的战斗。
B. 诗中“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许久水米未沾,说明农事繁忙到 极点。
C. 第六句“低头折腰”表明农夫虽已累得直不起腰,但依然不肯吃饭
休息。
“低头折腰”是只顾干活的意思
D. 全家四人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他们紧张忙碌而秩
总结
2.归纳《插秧歌》描写的劳动场景、表达的情感以及运用 的表现手法。
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插秧歌
白描 比喻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一家人齐心协 力,紧张忙碌 的插秧图景。
字里行间洋 溢着吃苦耐 劳、勤奋乐 观的精神, 流露出诗人 对劳动和劳 动者的赞美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是( )
场景1:分工插秧——团结一致 场景2:雨中劳作——争分夺秒 场景3:拒绝休息——抢抓农时 场景4: 叮嘱家人——保护成果
学习任务二:欣赏劳动的场景
活动2: 有人说,《插秧歌》的首联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 场景。请进行阐释。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在这插秧时节,一家人无论 男女老幼,一齐来到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 儿插秧。 ②“抛”“接”“拔”“插”,人人各司其职,不敢稍有懈怠。这头两 句诗,运用“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通过不同人的不同 动作描写,活现出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 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 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富于生活情趣。
活动1:请大家自读诗歌2遍,读准字音,划出节奏。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móu
笠是兜鍪/蓑是甲,
jiǎ
雨从头上/湿到胛。
zhāo
shà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zā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c雏hú鸭。
学习任务一:领略劳动的过程
活动2: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诗人写了哪些内容?
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1)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2)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3)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 (4)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
检测:作者——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 字 廷秀 ,号 诚斋 。吉州吉水(今 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 南宋 (朝
代)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 称为“ 中兴四大诗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
“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 诚斋先生 ”。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
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 诚斋体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
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 有《诚斋集》等。
D. 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
轻松之感跃然纸上。
语言并不典雅新奇,而是通俗浅白, 反映的也是农事的艰辛。
拓展1: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学习任务二:欣赏劳动的场景
活动3: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 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①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 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 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 ③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总结
1.本诗是一首描写劳动的诗歌,表现了作者的劳动观。请简要说明。
①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插秧歌》中描写农夫 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 秧苗,表现了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共同劳动。 ②家庭成员共同创造幸福,真正做到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诗中描写丈夫劳作、妻子帮忙,并送饭丈夫吃,想让丈夫 休息片刻,夫妻同甘共苦。 ③农人不畏艰辛,拥有坚强生活勇气。诗中描写农人冒雨 插秧、农活繁重、无暇吃饭,却仍然辛勤劳作,表现农人 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