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 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 的。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
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 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 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晋书·卫瓘传》
《宋书》记录了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的这种最初目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 世族高卑”。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
平,负艺第于榜末。
——《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
存在门第取士的情况,进士科基本都被高门大族所垄断。(考试机制不完善)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20年魏王曹丕推行) ⑴背景:豪强名士控制地方选人权,察举制弊端显露;战争频繁,士人流散, 察举制度失 去社会基础,事实上难以实行。 ⑵方式 ①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②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 状 ”。吏部根据资 品授官 。 ⑶作用: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选贤举能的积极作 用。 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 ②后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选人只看家世,激化了社会矛盾。
7、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 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 竞争原则。权贵对选举的操纵受到有效的制约。“取士不问世 家”,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8、元朝:科举制时断时续 ⑴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⑵1313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 出身比例不高。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输 送选官制度人 才地方制度
人才支撑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世袭垄断高官 (贵族政治) 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举荐制),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 官职(军功爵制) 。 (1)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私学兴盛,官学衰微, 士人阶层兴起;诸侯国君为争霸图强,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养士。 (2)标准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荐举制);军功爵制 。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左思【魏晋】《咏史》
6、隋唐:科举制创立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 ⑴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隋唐统一,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庶族地主势 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⑵创立发展:隋文帝时分科取士;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继承科举 制并将其完善,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考试主要内容。 (3)方式标准: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亲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 (4)考试合格后,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材料一: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 赏必行 、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客卿制
——刘向《说苑》
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军功爵制
——《史记·商君列传》
至南北朝……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
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
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
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4、两汉:察举制(汉武帝开始推行) ⑴背景:汉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鉴于秦亡之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⑵方式: ①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以儒取士。 ②分常科和特科:常科岁举(孝廉、茂才);特科不定时,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⑶作用: ①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 ②为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风气改善。 ③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官僚阶层掌控推荐权,易导致贪污腐败;被推荐之人多非有 用之才。
3、秦统一后: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军功爵、文法吏) (1)背景: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需要实现以维护皇权至上为中心的“定于一”。 (2)含义:“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 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即向官吏 学习律令而为官) (3)实质:摒弃其他思想学说而专任法家思想的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
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 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 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晋书·卫瓘传》
《宋书》记录了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的这种最初目的“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 世族高卑”。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
平,负艺第于榜末。
——《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
存在门第取士的情况,进士科基本都被高门大族所垄断。(考试机制不完善)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20年魏王曹丕推行) ⑴背景:豪强名士控制地方选人权,察举制弊端显露;战争频繁,士人流散, 察举制度失 去社会基础,事实上难以实行。 ⑵方式 ①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②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 状 ”。吏部根据资 品授官 。 ⑶作用: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选贤举能的积极作 用。 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 ②后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选人只看家世,激化了社会矛盾。
7、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 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 竞争原则。权贵对选举的操纵受到有效的制约。“取士不问世 家”,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8、元朝:科举制时断时续 ⑴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⑵1313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 出身比例不高。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输 送选官制度人 才地方制度
人才支撑
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贵族凭借宗法和血统世袭垄断高官 (贵族政治) 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举荐制),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 官职(军功爵制) 。 (1)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私学兴盛,官学衰微, 士人阶层兴起;诸侯国君为争霸图强,重视人才,礼贤下士,养士。 (2)标准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荐举制);军功爵制 。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左思【魏晋】《咏史》
6、隋唐:科举制创立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 ⑴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隋唐统一,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庶族地主势 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⑵创立发展:隋文帝时分科取士;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继承科举 制并将其完善,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考试主要内容。 (3)方式标准: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制举和常举 。制举是皇帝亲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 (4)考试合格后,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材料一: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 赏必行 、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客卿制
——刘向《说苑》
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军功爵制
——《史记·商君列传》
至南北朝……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
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
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
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 与社会 治理中 国古代 官员的 选拔与 管理课 件
4、两汉:察举制(汉武帝开始推行) ⑴背景:汉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鉴于秦亡之教训,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⑵方式: ①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以儒取士。 ②分常科和特科:常科岁举(孝廉、茂才);特科不定时,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⑶作用: ①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 ②为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风气改善。 ③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官僚阶层掌控推荐权,易导致贪污腐败;被推荐之人多非有 用之才。
3、秦统一后: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军功爵、文法吏) (1)背景: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需要实现以维护皇权至上为中心的“定于一”。 (2)含义:“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 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即向官吏 学习律令而为官) (3)实质:摒弃其他思想学说而专任法家思想的一种思想文化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