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第二课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可悲的世态。
小说前三自然段介绍了鲁镇酒店的格局和酒店的环境,这是孔乙己生活时代的社会缩影。
然后,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几个生活片断的描写,在环境与人物的对比、人物与人物的对比、孔乙己自身的前后对比中,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的可悲。
作品形象丰富、忧愤深广,迭起的哄笑声,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凉。
本课为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的分析,在问题的探究和语言的品读中,深入感受孔乙己悲惨的人生和封建末世世态的可悲,认识社会深层的罪恶。
教学目标:
1、孔乙己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社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
3、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及其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
1、孔乙己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社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并在对比中感悟作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听录音,回味小说结尾
听并跟读最后两段(小说结局)朗诵录音。
——然后出示句子“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提问:“大约”是什么意思?“的确”又是什么意思?这两个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判断呢?
(二)、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本堂课,让我们一起,从研究人物的悲剧人生入手,研究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感受人物遭遇,从现象看结局;
2、探究遭遇原因,从本质看结局。
二、新授(探究、讨论)
(一)、感受人物遭遇,从现象看结局。
1、自主学习(2分钟)
读课文,研究孔乙己的前后变化,寻找一个角度,从对比中分析孔乙己的结局。
例:从动作描写角度
“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的拮据、虚荣和穷酸气。
)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一个“摸”字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表明了他极度悲惨的境地。
)
——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被打折腿的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极点,已经连让他虚荣一下的资本都没有了,他已经没有了活路。
2、交流讨论(读到了什么,读出了什么?)
要求:从某个角度,找出重要语句,比一比、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从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中感受人物遭遇。
例: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穿一件破夹袄”
问题:矛盾在哪里?站着喝酒的人穿什么衣服?穿长衫的人怎么喝酒?(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
最后连“穿长衫”的最后一点虚荣都没有了。
(2)、从肖像描写角度
第4段写的“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说明他应该有谋生的身体条件,但生活却穷困潦倒,但至少还能过日子。
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
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
第11段的“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受到惨重摧残,丧失生活能力,
前后对比令人同情。
)
(3)、从语言神态描写角度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死要面子,但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以读书人自居,以识字为傲)
“很颓唐的仰面答道”“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再也没有争辩的能力,精神彻底崩溃。
)
3、进行小结
(1)听录音(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形),跟读,深化对人物悲剧人生的感受。
(2)判断结局:
从这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形看,(齐读)——“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3)提出新的问题:
出场时的孔乙己还能站着喝酒,还能排出九文大钱,试想一下,当初刚刚拿起书本开始晨读的小小孔乙己,该是怎样一个天真有向往的孩子啊!可
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出令人深思的悲剧。
悲剧的特点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
有
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
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我们先不去研究这种说法的对错,就今天
我们研究的孔乙己来说,他的悲剧究竟属于哪一种呢?也就是说,是谁毁灭
了孔乙己的人生呢?
(二)、探究遭遇原因,从本质看结局。
1、分组讨论
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有几方面原因?
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读一读、议一议,结合文本,每人都要说说自己的看法。
(2分钟)
2、集中讨论
(1)关于环境(环境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
设问:设想孔乙己在弥留之际,回想起周围的一切,最能对他造成心灵冲击的是什么?
讨论后小结:
①
(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欺贫畏富,人们的态度意味着孔乙己没法生存,精神、肉体的摧残逼得孔乙己不能活。
)
②
鲁镇的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关系?这样的社会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充满对立的社会,意味着孔乙己不属于任何阶层,他是可笑的、多余的,环境没有给他留下生存的意义。
)
(2)、关于个人(思想个性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
难道孔乙己的悲剧全部是直接源自社会的取笑和毒打吗?我们一起看看,孔乙己有多少无法解决的个人矛盾,他的思想个性意味着什么??
自由读读描写孔乙己的相关内容,完成填空(课件演示):
孔乙己是个集许多矛盾于一身的人,他在经济上贫困潦倒,但在行为上却
好喝懒做;他本性善良,但却免不了做些偷窃的坏事情;他自命清高、死要面
子,但却常常自欺欺人、迂腐不堪。
提问:孔乙己为什么会养成好喝懒做的坏脾气?他为什么会思想麻木、行动迂腐、自欺欺人、可笑可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世风,看不起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等级观念,热衷封建科举和陈旧知识的可笑。
)
(3)根本原因
何以造成麻木、冷酷的社会?何以造成潦倒可笑的孔乙己?
——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与文化
(找找体现社会根源的相关语句)
三、小结
看来,孔乙己的悲剧归根到底是社会的悲剧。
所以,作者写道——
回顾、朗读最后二段(跟着录音),然后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一个孔乙己悲惨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其实,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有着无数的孔乙己,他们一旦走进知识陈旧、毫无用处、让人半懂不懂的书堆里,一旦
走进等级森严的封建秩序里,就只能成为一个可笑无用的废物。
即使如丁举人一样
科举成功了,那也只是充当了残害人的工具,同样是无用的东西。
尽管这样,还是
有许许多多的读书人走着那条没有好结果但他们却依然梦寐求、令他们如痴如醉的
道路,甘愿一辈子没有生气地活在那个“长衫的世界”里而至死不悟。
社会的悲哀
除了如此,还能怎样?建议同学们课后去研讨《范进中举》,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
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状态的教学这一基本观点。
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师生所得所悟的解读与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经典语言的输入、作品情感的浸润,也产生了一些“高峰对话”。
如,学生从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已经丧失了穿长衫的能力,他连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维持个人尊严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
一个精神已死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
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
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
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
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
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
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
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
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
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
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
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
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
主要问题有两个:(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
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的记忆会是什么。
这一设计使学生进入了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较好地触摸到了社会本质,学生们在有所知的基础上有所思,在有所感的基础上有所悟,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