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读书笔记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03-05 22:35:32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从《听,学生在说》,《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到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等,不知道从何时起,养成了每隔一段时间阅读一本有关教师教育的书籍。
最初只是想通过阅读这类书籍,来更好地指导工作。
后来发现,这些书籍除了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使我从日常工作琐碎中解放出来,变得心胸更开阔,步履更从容,心底更柔软,始终不忘初心。
这次寒假培训,教师发展中心给每位青年教师发了两本书。
我想发两本书的意义,可能不仅仅在于让我们品读学习这两本书,更像是在告诉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
其中一本书是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之前就听说过他的《不跪着教书》,当时就暗暗记下了吴非这个名字。
一拿到书,看到封面上作者的名字,就迫不及待的想去领略书本里的内容了。
因为兴趣使然,趁着培训的空隙,很快就把这本书阅读完了。
很是喜欢。
作者在讲述他自己的心声,也讲出了很多我有感而未形成系统文字的话。
阅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知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还有理念和精神。
我想知识容易遗忘,而理念和精神却会慢慢融入我的一言一行,长期指导我的工作。
提炼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八个字:读书、思考、交流、创造。
1|读书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起初我阅读书籍,纯粹是为了开阔视野,领略新的风景,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的。
记得那个时候接触了一些余秋雨,周国平,季羡林,毕淑敏的作品。
后来对于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困惑,就去看了一些心理学有关的书籍。
其中武志红的很多书都看过,也看过一些乐嘉的性格色彩学,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等有关书籍。
到了最近,发现我十分喜欢中国的汉字,诗词,古典名著,这段时间正痴迷于唐诗和红楼梦。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给自己建造一个小小的图书室的话,那每个人的图书室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个性等都是不一样的。
仔细翻看一个人的阅读史,也许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史,
一个人的心路历程。
回头看看那些伴随我成长的书籍,很多时候都不是刻意去选择某一本书,而是走到那个当下就自然产生了对特定书籍的需求,不去找来一看,总觉得无法释放心理的焦虑。
美丽的散文,有趣的小说,有韵味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可以让我暂时离开现实生活,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有时看着看着还会恍惚起来,难道真实的竟是书里的世界,而我却生活在虚空里。
在这里,时空都得到了很大的延展。
时间仿佛并不是单向前进,而是可以在古今未来任意穿越;而我仿佛不是仅仅存在于当下的一个小小空间,而是可以国内外甚至太空随意驰骋。
心理类的作品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常怀一颗悲悯之心对待自己,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科普类的作品让我获得更多的常识,常怀一颗谦卑之心,学海无涯,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世界的认识。
教育类的书籍可以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常怀一颗温软的心对待孩子们,教育具有科学性但也饱含有温度的人情。
从误打误撞开始,一步一步走着,一本书一本书看下来,从开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到现在打心底里单纯的喜欢阅读。
虽不能说阅读就像空气和水一样,离开它就无法维持生命,但书籍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像晨起夜眠一样再自然不过了。
2|思考交流
如果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那么最多沦为知识的容器而已,和鹦鹉学舌也基本没有多大不同了。
爸爸幽默风趣,对一个问题常常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虽学历不高,读书不十分多,但他的深刻与透彻并不比大学生逊色。
我想这些都是他在体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而结晶的吧。
寒假时,读了武志红《巨婴国》中的,一篇名为《用表面完整来逃避破碎心灵---逼婚的深层逻辑》的文章给爸爸听,爸爸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结婚了吗?一听到他这个问题,我瞬间就被触动了,我意识到爸爸绝对有一个新的逻辑,而我太喜欢听新奇的言论了。
虽只听了一篇文章,爸爸大致可以推测这本书有点消极,读多了并不会解决什么问题,不会使你生活得更快乐,反而会徒增许多烦恼。
作者就像画了一个圈,读者会不自觉得把自己和身边人硬生生的往这个圈子里套,会把社会的各个阴暗面吸引过来,似乎中国人大部分是黑色的。
和爸爸的交流,探讨,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想对于普通人,看了这种类型的书应该是会深受困扰的。
记得听一位朋友说过,他看《巨婴国》时感觉特别压抑,读了一点就没有办法继续往下看了。
如果只是简单的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没有跳出圈子进行独立的思考,很有可能被其所伤,我想这也可能是这本书出版没多久就成为禁书的原因吧。
当然这本书也是作者长时间观察思考的精华,对于内心比较强大且有着自主思考能力的读者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真正的内容的,也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看了一部电影,一本书或是见识到新鲜的人、事、物以后,总是渴望和同道中人交流一番。
有时可能会去搜索影评、书评等,有时可能找来好友一起畅谈一番。
在交流中我们总能有一些预料之外的收获,可能是道出了我们心中隐隐约约,一闪而过的一种感觉或想法,可能是引领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分析这部作品,可能恰好道出了我们自己心中的心声。
可见思考以后的交流也是一种十分畅快的学习方式。
3|创造
叶澜:“今天我们特别强调认清教师的工作性质: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他和他们的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
”
对于创造虽有一点想法,却不敢随便说,那就让我边走边慢慢探索吧。
4|灵句摘录
关于真、善、美:让儿童心里多装一些美好的东西,善良和友爱,诗和梦,这是“底子”。
未来或许有诸多不如意,但心里装满童年的梦,即使阴霾漫天,他心里总能有一片蓝天白云。
尽可能地让孩子们保持纯真地心,尽可能让他们做点梦,让他们对世界有幻想,让他们对人间不设防。
关于境界:我总觉得,所谓的“境界”,可能是“教”不出来的,因为那是个人的生命追求,教育者必然束手无策;更何况教育者自身也未必有那样的境界。
“安于现状”、“易于满足”,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其间自有乐趣,没有必要指责。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另一种姿态在活着,有人用生命去写诗,有人用热血浇灌理想;你也可以为吃馒头而活,但你不能践踏高尚和美丽。
我们谈的是教学工作,但体现的其实是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认识。
关于学习:最大的快乐,是和学生一同学习。
读书与生命相伴,学习是一生的事,不要操之过急。
学习在进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我是老师,但我和你们一样,一直在学习。
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
会合理安排时间,会思考,会在独处时寻找快乐,会在个人空间内培育趣味,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
关于兴趣爱好:兴趣的培养,需要有安宁的氛围。
学习需要一个情绪平稳的环境,认知与接受、思维发展、经验形成、能力培养,都需要“静”。
教育的特征是“慢”,人在发展中的过程不能被替代。
孩子有自己的爱好,不但生活充实,也有自信。
学生时代,就能自主安排个人时间,也就能在未来选择前路,寻找快乐和幸福。
关于阅读:教科书之外,有辽阔的天地,自由阅读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要让学生能自由阅读,要让他们能提出问题并探讨问题,否则,教育将是无用的。
把自己和书关起来。
在我看来,一个人成年后的精神追求,主要还在于个人的读书和修炼。
回顾个人阅读史,但凡最终形成有价值的阅读,多是在独处的状态下。
教师全部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产生的。
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显然不同一般,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
因为有阅读做向导,他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
关于课堂:课堂应当遵循简约的原则,简约并非简单,不是一个低要求,能做到很不容易。
把课堂当成简朴的家。
最好的课堂就是始终有生命和情感。
关于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反映在阅读上,也许只有个体生命体验才能产生阅读价值。
学生有了属于个人的思考,而不是等待灌注,“学”才开始。
真正能让学生铭记在心的,是他个人的学习体验。
一名学生,当他发现“想”的乐趣时,当他开始有理性批判与怀疑精神时,他会有充实的内心,会有对探索的热爱,这样他才能始终充满活力,他才会真正认识到世界的美妙。
附赠材料:五步写好读书笔记读后感
第一步:对原文进行简概
读后感、观后感,就是指读了一本书
个故事、一则报道,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一个节目后的感想。
“读”和“观”是“感”的基础,所以,首先就要对“读”“观”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明白你的“感
由何而来。
然后再就其中你最关注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二步:对内容的概括要有详略
写读后感,“读”是基础,因此,在写作中首先要概括一下你所读的内容,为下一步写“感”做好准备。
要注意的是,对内容的概括不能随意,而是要做到有详有略。
通常情况下,所读内容中可能有几处都能引起你的感想,但一定要选择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作为概括重点。
这样的话,就会跟下文中写感想巧妙地衔接在一起,使整篇读后感显得流畅。
第三步
很多同学在写读后感时,要么是无话可说,要么是想说的太多,又找不到“有感而发”的“感点”。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在写读后感时要紧扣个原则,就是认真阅读原作,在读的基础上寻找和自己思
想产生共鸣之处继而有感而发,做到不牵强附会,不生拉硬套,不说空话套话。
总之,要“感于情”方能“动于情”,只有在原作中找到能感动自己的“感点”,才能有话可写。
第四步:要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
篇读后感中,“感”很关键。
通常情况下,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或是部好电影,其中的“感点”较多,要选择其中让你感受最深、感想最多的点去描述,而不是泛泛而谈,没有重点,结果让整篇读后感看上去内容平淡,感想很少
第五步要结合现突谈出自己的感想
一篇好的读后感,最终的落脚点是结合现实谈出自己的感想。
这里的现实”,既可以是个人的实际情况和他人的现实情况,也可以是社会现实或是经验教训之类。
总之,将所读内容与自己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流露出真实的心声,让文章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为什么要写读/观/听后感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丰富阅读体验
读后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
书读得越深越透,感悟就越丰富。
这就像盖楼房一样,一定要先把地基打好。
正如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子自知。
”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要反复读,每读一遍,你可能都会有新的收获。
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学会揣摩作品的表达
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学会质疑文中的观点。
只有感受丰富了,写读后感才能水到渠成
D使学生更好地练笔,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写读后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由于做笔记是手脑并用,把读、想、写结合在一起,通过写札记、写得、写读后感到写论文,把读书的收获和心得体会结合起来。
持之以恒地记这类笔
记,自然会提高写作能力D帮助学生有效积累素材
读后感是资料的仓库。
读书积累多了,写成读后感,再经过分门别类的整理组成系统,使用时一查就可以找到,十分方便,避免了在书架上“大海捞针”,既省时又省力。
历史学家吴晗一生中积累了上万张卡片,他在做报告、写文章时,都可以很快找到所需的资料。
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积累资料是科学研究的第步。
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写下自己对它的感悟,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写读后感由简单的抄录到复杂的思考,就会产生各种疑问,同时又不断地解决这些疑问,于是就会有心得、体会,有评价,这样就产生了思考,摄取书中的某些内容,有时会引出一些新问题。
再就是写了读后感以后,再读书,当遇到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看法,把它们进行比较、对照,有时也会产生新的思考,引出新的回题。
这新的思考、新的问题,一是能对问题的看法深入一步,二是可能有新发现
这样就为研究新课题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