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盐菌培养试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盐菌培养试验报告
发布时间:2023-07-21T07:18:13.149Z 来源:《科技潮》2023年14期作者:任永钢[导读] 云溪生化装置HO/O单元来水氯离子浓度高达18000mg/L,高盐冲击下,活性污泥生长受到抑制,甚至解体,且高盐度降低了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从而影响出水水质。
湖南石化水务部湖南省岳阳市 414003
摘要:本文为了探究耐盐菌对环氧污水的最大耐盐度,培养出在高盐度下对COD具有高去除率的活性污泥菌种,将其接种至云溪生化装置HO/O一段生物曝气单元,以应对上游高负荷、高盐度来水,使HO/O处理水质达标(出水COD低于50mg/L)。
关键词:耐盐菌;培养;试验
1试验背景
云溪生化装置HO/O单元来水氯离子浓度高达18000mg/L,高盐冲击下,活性污泥生长受到抑制,甚至解体,且高盐度降低了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性,从而影响出水水质。
2试验目的
探究耐盐菌对环氧污水的最大耐盐度,并培养出在高盐度下对COD具有高去除率的活性污泥菌种,以期将其接种至HO/O一段生物曝气单元,应对上游高负荷、高盐度来水,使HO/O处理水质达标(出水COD低于50mg/L)。
3试验设计
3.1技术路线
本试验共分为三个阶段。
当COD去除率达80%且出水COD降至100mg/L左右,进入下一阶段。
培养阶段:COD浓度约为600mg/L,氯离子浓度约为6000mg/L;稳定阶段:COD浓度600~800mg/L,氯离子浓度7000~9000mg/L;冲击阶段:COD浓度约为800mg/L,不断增加氯离子浓度进行多次冲击,COD去除率达80%进行下一次冲击,氯离子浓度梯度设置为9000~10000mg/L、12000mg/L和15000mg/L。
以不同比例的环氧原水和自来水配制试验装置进水,调节pH,补充碳源、N和P。
环氧原水COD约1000mg/L,氯离子浓度约18000mg/L。
3.2试验装置及参数:
4试验内容
4.1接种
将鹰山生化污泥及耐盐菌种加入好氧反应器内,流入高盐有机废水,控制进水浓度COD浓度在600mg/L左右,初始氯离子浓度为6000mg/L作用,闷曝8h后,开始进水,进水量2.6L/h。
2h后取沉淀池出水检测COD,并进行活性污泥镜检及沉降比试验。
若出水COD超过100mg/L,镜检及沉降比情况较差时,继续闷曝2h后进水。
4.2配水
控制环氧原水和自来水比例配置不同阶段进水COD和氯离子浓度(见3.1技术路线);pH=11.0;氨氮0.1~0.3mg/L;磷酸盐0.2mg/L。
4.3取样与巡检
每日配水后送检,参数不达标则重新配水;出水取样测COD、氯离子、pH、氨氮、磷酸盐;曝气池污泥测沉降比(SV30)和镜检(每周一、三、五测污泥浓度)。
每班(白班和晚班)测2次溶解氧,根据溶解氧调整曝气量。
按时巡检,若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和处理。
每班工作内容和数据结果进行记录。
5结果与分析
5.1各阶段COD去除效果
驯化全期,随进水COD和氯离子浓度提高,出水COD由200~300mg/L(培养阶段)逐渐稳定在100mg/L左右,COD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
培养阶段,进水COD浓度为600mg/L,氯离子浓度约为6000mg/L。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去除率由50.1%上升到83.6%~90.4%,同时出水COD降至79~95mg/L,达到阶段要求。
稳定阶段,随着进水COD浓度上升(600~800mg/L)以及氯离子浓度的提高(7000~9000mg/L),污泥活性受到抑制,去除率有所下降,但仍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最低降至72.2%。
随着活性污泥逐渐适应高负荷冲击,COD去除效果逐渐稳定,去除率为80.4%~86.5%,出水COD降至100mg/L左右。
冲击阶段,进水COD约800mg/L,氯离子浓度分阶段由9000~10000mg/L提高12000mg/L和15000mg/L。
经过稳定阶段,活性污泥对高盐度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进入冲击阶段后,初期COD去除率有所波动,逐渐稳定,均保持在80%以上,且出水COD浓度约为100mg/L。
活性污泥得到良好驯化。
5.2各阶段活性污泥浓度、沉降比与回流污泥浓度
随着不同阶段培养,活性污泥浓度由8.4~15.1g/L下降至5.5~8.7g/L,SV30由26%~43%下降至10%~18%,回流污泥浓度相应下降。
随着不同阶段氯离子浓度的提高,COD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
上述结果表明,尽管活性污泥浓度下降,但仍然有良好的COD去除效果,说明活性污泥得到良好驯化,耐盐菌逐渐成为活性污泥主体微生物。
5.3镜检
活性污泥培养期间,菌胶团紧密。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活性污泥原生动物种类愈加丰富。
培养阶段,主要原生动物种类为豆形虫;稳定阶段,原生动物种类包括豆形虫、裂口虫和钟虫,以豆形虫和裂口虫为主,并逐渐出现尾丝虫、肾形虫和楯纤虫;冲击阶段,初期(Cl-9000~10000mg/L)轮虫和线虫短暂出现,中期(Cl-12000mg/L)裂口虫、尾丝虫和肾形虫逐渐消失,后期(Cl-15000mg/L)楯纤虫逐渐成为主要原生动物。
稳定和冲击阶段,偶尔出现少量死泥。
豆形虫和裂口虫在活性污泥正常运行时出现。
钟虫在污泥培养成熟期后期出现,以小颗粒有机物为食,使出水更澄清。
尾丝虫在溶解氧低与高负荷的情况下出现。
肾形虫在高负荷条件下出现。
楯纤虫以细菌为食物,生态范围较广,但对化学物质极为敏感,可作为有毒物质判定的生物指标和水质处理良好的指示生物。
轮虫在系统正常运行时期、有机物含量较低、出水水质良好时才会出现,故轮虫的存在说明处理效果较好。
线虫可吞食细小的污泥絮体,其出现往往指示处理效果较好。
上述结果表明,培养阶段至稳定阶段,活性污泥运行情况逐渐稳定正常,活性污泥成熟,出水澄清,水质良好。
冲击阶段初期,污泥活性受到抑制,且COD负荷相对提高,出现了少量尾丝虫和肾形虫(对应该时期COD去除率波动),并在中期污泥适应高盐度、恢复活性后消失,后期楯纤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表明高盐条件不利于其他原生动物生存。
6结论
(1)通过培养、稳定和冲击三个阶段的驯化,成功培养出高盐度下对COD具有高去除效果的耐盐活性污泥,COD浓度800mg/L条件下,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最高耐盐度(Cl-)为15000mg/L。
(2)驯化所得活性污泥性状良好,污泥浓度为5.5~8.7g/L,沉降比(SV30)为10%~18%。
(3)经驯化,活性污泥运行正常,菌胶团紧密,培养期间出现丰富的原生动物种类,主要为豆形虫、裂口虫、钟虫和楯纤虫,均为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良好的指示性生物。
参考文献:
[1]孙晴,陈平,李再兴,陈晓飞,张婉玉,邢茜,祁浩杰.耐盐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性能分析[J].环境科技,2022,35(4):28-34.
[2]谭海霞,李丽艳,王连龙,彭红丽,杜迎辉,孙杉杉.耐盐溶磷菌YJC19的鉴定及不同培养条件对其溶磷效果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9):23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