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高适)理解性默写答案2022.02.07
1.《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描绘了一幅大军出征图。

2.《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绘了一幅战败被围图。

3.《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描绘了一幅被围思亲图。

4.《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描绘了一幅效命死节图。

5.《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写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而将帅却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6.《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7.《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后妇。

8.《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妇后夫。

9.《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

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

10.《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

11.《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一句写唐军恃勇轻敌。

12.《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一句写唐军战士骄气。

13.《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表明将帅一贯如此,轻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毫不顾惜士卒生命。

14.《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

15.《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写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16.《燕歌行》中,诗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7.《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

18.《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19.《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20.《燕歌行》中,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1.《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展现了敌我双方紧张备战和部署军事行动时的情景。

22.《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深刻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

23.《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的悲凉气氛。

24.《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
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

25.《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四句,每两句对仗,表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相会无期的痛苦心情。

26.《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是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27.《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蕴含了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28.《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写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

29.《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写出了军情的危急、战火蔓延。

30.《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一句,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31.《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两句写出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官兵处境的险恶。

32.《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

33.《燕歌行》中,“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两句写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导致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

34.《燕歌行》中,“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两句写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

35.《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两句从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36.《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37.《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38.《燕歌行》运用对比手法把矛头直指汉将的诗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9.《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40.《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的诗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1.《燕歌行》中,以汉代唐来夸耀军队威风同时又能委婉讽刺皇帝的两句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42.“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句子表现了樊哙的恃勇轻敌,《燕歌行》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是: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43.《燕歌行》中,用古代军队常见的意象“锣”“鼓”“旗”来描写威武壮观的行军场面诗句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44.《燕歌行》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诗句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45.《燕歌行》中,用四个地点的连缀,由远及近地概括了出征历程的诗句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46.《燕歌行》中,描写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极其不利的两个因素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47.《燕歌行》本是乐府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本诗中直接写思妇想念征人的两句是“玉箸应啼别离后”和“少妇城南欲断肠”。

48.《燕歌行》中,诗人以对照的手法直接写征人思乡、离妇怀人的四句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49.《燕歌行》中,诗人极力渲染边地环境恶劣、空旷凄迷战士无法度日的诗句是: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50.《燕歌行》中,以白天夜晚的场景来写军队时刻处在戒备中的诗句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51.《燕歌行》中,诗人感慨国需良将、兵要体恤的诗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52.《燕歌行》中,诗人饱含热情地赞美战士们为国流血牺牲从不顾惜自己的名利的诗句是: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53.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诗句类似,都抓住边塞特有的意象来烘托塞外荒凉萧条的诗句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54.高适的《燕歌行》揭示全诗题旨的诗句是: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55.《燕歌行》中,诗人在讴歌士兵们勇敢、质朴的同时,也暗讽哪些冒进贪功的将领的句子是: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56.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

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天子非常赐颜色”,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57.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58.《燕歌行》中,描写军队出师时戍边破敌、豪气冲天的气势,用以烘托气氛的八句是: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59.《燕歌行》中,描写军队战败情景,战斗艰苦,无法解围,兵将遭遇差距大,从而揭示战败的真正原因的八句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60.在高适的《燕歌行》中,“㧿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6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尤歌舞”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战败埋下了伏笔。

62.有战争就会有离别,甚至是生死离别。

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63.在高适的《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64.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立业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

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天子非常赐颜色”,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65.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66.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与悲壮。

67.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高了李广,这两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出塞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68.高适《燕歌行》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69.《燕歌行》中描绘唐军出征景象的句子的“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70.《燕歌行》中写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的句子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71.《燕歌行》中,以汉代唐夸耀军队威风的同时又能委婉讽刺皇帝的两句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72.《燕歌行》中写天子特赐光彩,将军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的一句是“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73.《燕歌行》中诗人以对照手法直接写征人思乡,思妇怀人的诗句是“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74.《燕歌行》中表现士兵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并非为了个人取得功勋的句子: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75.《燕歌行》中以古代的名将来隐比现实中的将军的对比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76.《燕歌行》中揭露了军中官兵的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的句子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77.《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的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的句子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李凭箜篌引》(李贺)理解性默写答案
1.《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吴丝蜀桐张高秋”。

2.《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句,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

3.《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句,诗人从乐师李凭演奏时所用的乐器落笔,写那件箜篌是用吴地的丝弦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强化了乐器本身的精致,也是为了突出表现音乐的高雅。

4.《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写物写人,想象空旷山野上的浮云凝神驻足、忘记流动,仿佛在俯首谛听来衬托箜篌演奏的美妙乐音。

5.《李凭箜篌引》“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写流云为之凝神,从侧面总写箜篌音乐之美。

6.“空山凝云颓不流”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啼竹素女愁”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7.《李凭箜篌引》一诗中,优美悦耳的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这两句是: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8.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

9.“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10.侧面写乐声的诗句是:“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这里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1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2.《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昆山山崩地裂和凤凰孤独哀鸣来“以声类声”描摹乐音清脆激越空灵哀婉,并用露滴残荷的凄凉和兰花盛放如笑靥的欢愉来“以形类声”描摹乐音悲戚转为欢快的一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3.《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

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15.“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

“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16.《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7.《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华丽悦耳、悲抑或欢快的乐声的句子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8.《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19.《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而《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着墨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为侧面烘托手法。

20.《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21.《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乐声,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如带露的芙蓉,似盛开的兰花,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真是构思
奇特,形神兼备。

22.《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描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3.《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诗句是“芙蓉泣露香兰笑”。

24.“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中,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

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25.《李凭箜篌引》中“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26.《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

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27.《李凭箜篌引》中,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28.“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29.《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写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不仅如此,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

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30.《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1.《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使箜篌的美妙之效继续在天界展开: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

32.《诚斋诗话》:诗有惊人句。

杜甫《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李贺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把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34.成语“石破天惊”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5.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6.《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37.《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

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38.《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写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39.《李凭箜篌引》中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的诗句是: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40.《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诗人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写出好似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41.“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写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42.《李凭箜篌引》中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梦入神山教神妪”;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43.《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两句,借用神仙幻境,月宫中的吴刚忘记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

想像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44.《李凭箜篌引》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两句,写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45.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