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申论食品安全监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监管
在新华网“2012两会调查”的22个选项中,“食品安全监管”始终名列前茅。
网民热议的话题主要聚焦于“地沟油流向餐桌”“蔬菜水果农药超标”“病死肉、注水肉售卖”“奶源不安全”等几大类。
很多网民接连发问:“药你命”“黑心肠”“以假乱真”这些无良词汇为何总和食品连在一起?问题食品缘何屡禁不绝?监管部门能否杜绝“软监管”“马后炮”?食品行业能否重建诚信体系?无良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何时出局?
全国政协委员严琦直言不讳地指出,监管不力、惩罚不够、法规不健全等是我国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跨越基层监管薄弱、质量失信惩戒、以罚代管、‘九龙治水’这‘四重门’,才能看到希望”。
“地沟油”事件:
2011年9月,公安部指挥浙江、山东、河南公安机关破获一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一个打着高新技术幌子的公司——山东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格林),已将上万吨地沟油简单处理后卖向粮油市场。
林东说,“地沟油重新包装成品牌油后出售,无论是色泽还是味道,消费者无法辨别。
”这是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售食用油的重大案件。
由此,“地沟油”流向餐桌的传闻得到证实。
此案涉及浙江、山东、河南等多省份。
这起案件也暴露了我国在地沟油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农药超标”事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水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有些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量超标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农民缺乏应有的科学使用农药知识、滥用农药。
为了争取水果、蔬菜早上市,采用早熟技术。
使用化学制剂、激素类物质,促使果蔬超越其生长阶段的环节催熟。
有的果蔬农民违反施用农药后安全期的规定,急于上市出售,导致了果蔬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出国家标准,不仅使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因误食有残留农药果蔬中
毒案屡屡发生,日益递增,而广东省为全国之首。
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统计,仅果蔬残留农药食物中毒一项,每年超过1000起。
研究表明,果蔬中残留农药在人体内长期蓄积滞留会引发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更为可怕,其主要是通过生物浓缩,果蔬残留两个方面的途径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以致诱发许多慢性疾病。
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
更让人难以始料和防范的是:农药在人体内的蓄积,还会通过怀孕和哺乳传给下一代,殃及子孙后代的健康。
“注水肉”事件:
2011年5月间,在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马夫君等开办的养猪场内,饲养的生猪日夜嘶叫,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正常休息,老百姓的意见极大,不堪其扰之下,只能报警求助。
派出所的民警出警后,当场查获马夫君等五人正在给生猪注水,“注水肉”的黑幕也由此揭开。
据调查,马夫君等五人通过自制工具钩住生猪的鼻孔使猪嘴大张,然后用水泵、橡皮管等将掺有红糖、食盐、明矾、玉米淀粉、酱油及水的混合液强行注入生猪腹内。
在被注入过混合液后,养猪场的生猪因为胃肠严重弛张,造成失去收缩能力,因此整日哀号不已。
马夫君等人交代,在开办养猪场之初,他们并不掌握调制混合液及注入生猪的技术。
因为听同行谈起注入混合液能提高猪肉卖相并增加出肉率,遂从南通聘请了一名技术人员老范专门在养猪场从事注水工作,后老范离开,马夫君等人开始自己摸索注水技术,熟练之后,便开始大量制造问题猪肉。
从2009年初至2011年5月19日的两年多时间内,马夫君等五人在徐州市铜山区一处养猪场内,生产、销售注入混合液的生猪12800头,按每头生猪200多斤算,检方的起诉书中认定嫌犯生产销售的“注水肉”达三百万斤,销售金额1500余万元。
经检验,“注水肉”中挥发性盐基氮和水分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并检测出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铝成分。
猪胃肠注入大量水分后,会失去收缩能力,肠道蠕动缓慢。
胃肠道内的食物会腐败,然后分解产生氨、胺、甲酚、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这些有毒物质通过重复吸收后,遍布猪的全身肌肉,最后被人吃进肚子里。
大量灌水,猪呼吸困难,肌体处于半窒息和自身中毒状态,胃肠道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肌肉,食用后对人体不利。
“注水肉”事件不仅暴露了一些商贩的利欲熏心,
问题猪肉如何能通过层层环节进入菜场上到餐桌,同样也指向了一系列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
“问题奶"事件:
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近期对液体乳产品抽查的结果。
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
25日,蒙牛发布声明致歉。
另一款福建产的长富纯牛奶也被检出黄曲霉毒素超标。
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强致癌性。
据悉,国家质检总局是在今年10月对涉及21个省市128家企业生产的200种液体乳产品展开的抽查,涉及蛋白质、酸度、铅、无机砷、总汞、铬、黄曲霉毒素M1、金黄色葡萄球菌、三聚氰胺等18个项目。
虽然目前蒙牛声称问题出自饲料,但对于一家自称以“质量控制”为重要信条、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的企业,为什么问题牛奶在出厂前才被发现?问题牛奶到底有没有流入市场?这些现在都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像蒙牛这样国内乳制品著名品牌却一而三,再而三的都如此质量问题,这让我们发问,我们还应该相信谁?
其实蒙牛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并非第一次。
2008年,蒙牛、伊利等企业的三聚氰胺风波,2009年2月,蒙牛被曝“特仑苏OMP致癌”事件;不久以后,蒙牛、伊利、光明等品牌液态奶又被检出三聚氰胺;2010年4月,陕西周至县18名学生喝蒙牛牛奶后中毒;2011年4月,陕西榆林市251名小学生疑饮用蒙牛牛奶后中毒;同年10月,蒙牛在这一个月内先后被曝3起牛奶问题;同年11月,蒙牛“随便榛子巧克力雪糕”被广东工商查出微生物含量超标,可致食物中毒。
发生了这么多事件后,你会明显体会到监管者的宽容与企业违法成本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