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企业安全培训中 职工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电企业安全培训中职工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南阳电力技工学校)
供电企业安全培训,是各级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培训效果如何,从如下问题中就能得出答案:
最近的一次安全培训课中,首先设置如下问题请职工回答:六氟化硫气体广泛应用于高压断路器等电气设备中,目前有哪些标准、规范、规程与六氟化硫气体的特性有关系?很多人回答:“不清楚”。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
不少单位的安全培训,总是安排先听领导讲话,再听相关人员念教材,然后看录像,最后考试,结果是100%合格。
职工作为培训的主体,最想听什么内容?最关心什么问题?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任何解答,常常被忽略。
相关人员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讲解是否引人入胜,是否能联系工作实际,能否答疑解惑,常常被忽略。
有些单位在安全培训时,流于形式,年复一年学理论知识,局限于做读书游戏,好像只要将发的书本上东西学一学、考一考就达到了目的。
这使大多数接受培训的职工感到学用成了两张皮,收效不大。
如有的安全培训班,整天从理论概念到专业术语,从工作感受到纪律要求,职工越听越乏味,考试成绩虽然不错,但实际工作中或面对问题时,却一筹莫展,险象频出。
“安全第一”在很多方
面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绝不是个别现象。
2.目的性太强,重理轻技
部分职工参加安全培训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那个“证”。
一些单位的安全培训,也就只是完成上级或领导交办的一个任务。
似乎除此之外,别的什么都不重要。
如果一个人取得了“证”,却仍然没有安全意识,仍然缺乏安全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那么他在工作中也许是更加危险的人物了。
3.安全管理无创新重罚轻管
虽经多年的安全教育,但一线班组“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顽敌依然存在,安全管理无创新,部分单位受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安全管理难以实现全方位、全时空、全程序监管,安全管理的职能自然大打折扣。
那些一线班组的职工,作为安全生产事故的最大、最直接受害者,却又对安全生产的环境无权作出决断,一旦出了问题,只能被动接受处罚。
有的单位在生产与安全、进度与安全产生矛盾时,往往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或者减少影响进度的管理环节,对安全隐患总是抱有侥幸心理。
综合上述问题,如何让职工感受到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如何让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更有效?供电企业
安全培训中,下列问题职工必须认真思考:
4.为什么要进行安全培训?如何提高职工素质?
职工素质通常是指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安全培训是
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途径;职工素质的提高、实现安全生产是安全培训的目的。
主要包括安全意识培训、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培训、安全生产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职工素质,进行安全培训,首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安全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
从表面上看,经济效益与安全无关,而实质上,却是因为有了安全作保障,才能顺利达到实现生产的目的,并最终创造企业的效益。
任何一起事故,都可能造成人的伤害和物的破坏,不仅剥夺了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还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物质基础。
工作岗位的安全生产,是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切实抓好每个工作岗位的安全,才能确保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
因此,企业要实现安全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安全培训,使每一名职工都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安全工作规程,提高安全操作技能,降低每个岗位的事故发生率。
从这个意识上讲,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就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
5.怎么才能安全?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将用品、设备等生产工具,原材料等生产对象和厂房、场地等生产环境统称为物。
物的安全状态是与人的安全行为相对应的概念,是安全管理的物质基础,确实会减少事故。
把安全工程带来的物的安全状态,转化为企业的本质安全。
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机器、设备、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即使出现人为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安全状态。
广义的本质安全还包括人的安全行为,指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消除事故风险,和物的
安全状态一起构成“人-机”系统的安全,则需要靠科学管理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
6.安全管理,管理的位置占几分?
我们常说安全管理,但是整个社会注重的只是安全的工程性质,而非管理性质。
安全牵涉到的不仅是安全工程,还要考虑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质量管理、法律责任等。
目前,各企业都在关注安全,安全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第一位的大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是企业的第一部门;安全是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运营流程等一切经营管理行为的否决标准;所有事故都可以通过管理预防;事故预防可以产生效益,安全是最大的财富,人的伤害是最大的损失;管理人员对于事故预防有直接责任,所有员工必须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负责。
要让职工感受到,落实责任是一切管理的核心,安全要从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
7.企业安全,谁该负责?
按照新的安全观,政府、企业和职工是一个利害共同体,安全生产维系着三者的利害关系。
政府对大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的和谐发展负责;企业必须承担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工作环境、职工健康与安全、职工培训等提出了具体标准。
企业在现代意义上也是公民,要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绿色利润;员工要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负责,要及时报告及纠正不安全的状态及行为,不被伤害也不伤害他人。
三方各负其责,安全生产,才能做到“企业有钱可赚,工人有活可干,政府有税可收”,实现和谐社会的安全发展
目标。
8.企业安全,谁在负责?
国家、企业和岗位都有责任。
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责任上移的现象。
从社会层面上看,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崭新执政理念,国家出台年度《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和分解办法》。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表明了某些单位作为经营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的不到位。
从单位内部来看,多数单位勇于承担安全生产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在安全面前如履薄冰,甚至“下班听不得电话响,半夜害怕敲门声”。
其实最应该懂得珍惜生命的应该是职工自己,可是一些职工竟然认为安全责任有领导扛着,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安全责任,违章操作,违规作业,致使隐患不断,事故频发。
责任上移的原因,就是认识上的严重偏差。
无论什么职务什么工种,只要承担具体岗位的工作,就应该对安全负责。
企业里有“我”的岗位,所以,企业安全我负责!
8.企业安全,怎么负责?
安全管理责任缺位,是现阶段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让每个职工真正地负起责任?现代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将过去单纯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状态,化为走进职工心灵深处、调动全体职工勇于负责的愿望。
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手段对安全责任意识持续强化,解决的是人为因素,探讨负起安全责任的思想和
方法,使安全工作,事事有人负责,环环有人负责。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并不意味着,安全仅仅是领导的责任。
企业在它的内部需要找到责任的实际承担者,这才叫落实责任。
具体形式就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岗位分工上,企业和岗位职工分别承担法律责任,出了事故,企业管理者和岗位上的职工都脱不了干系。
发生事故意味着责任缺失,一定是某个岗位没有尽到责任。
9.你真把“安全”当“第一”了吗?
对于企业,“安全第一”是说的最多的高频词,报纸上、电视上、企业领导讲话中、单位工作总结里、公司大门门楣上、工作现场墙上……
对很多人而言,“安全第一”太熟悉了,但被问及是否真把“安全”当“第一”了?,还真有些不好回答,甚至可能不知道。
我们要明白“安全第一”的内涵,要明白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目标从理论上说永远是零,但不等于说,零事故就是安全生产。
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零事故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零风险才是我们的永远目标。
因为零事故仅仅是证明没发生事故,但并未证明消除了发生事故的“病灶”——风险。
有风险就有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10.小结
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的硬性指标。
要让员工明白:谁安全,谁生存;谁安全,谁发展;谁安全,
谁幸福!追求“不是我要你安全,而是你自己想安全”的效果;追求“解决好安全问题,企业必能增产增效”的效果。
安全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人为本,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是该项工作的重要核心,只有通过加强安全培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素质,才能保障安全生产,做到人人重视安全、人人懂得安全,安全管理人员能抓、会管,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企业职工的安全技能和素质,有效地减少作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企业安全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