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与能力较强。
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用心学习;少数学生不能认真对待学习,把学习当作负担,兴趣不浓,学习惰性大。
六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已有了初步了解,阅读理解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有利于进一步分析人物性格,理清三个历史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言行特点,弄清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的原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弄清将相之间从不和到和的原因。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媒体:课本、黑板、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揭题,质疑。
1.这是一个相传了2000多年的动人故事,是我国历史上一段精彩不灭的佳话,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有七个比较强的国家:秦、韩、赵、魏、楚、燕、齐,被称为“战国七雄”(出示七国草图)。
秦国是当时最强的一个国家,经常找茬想占其它国家的便宜。
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题目叫《将相和》,板题,读题。
2.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大胆地提问,学会思考,也就是学会学习。
)
二、梳理问题,提出读文要求,读文解疑。
1.课题中“将”是什么意思?指谁?“相”是什么意思?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将相之间为什么不和?后来为什么又和好了?
3.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课文。
4.交流解疑:解答第1问,“将”是指带兵打仗的将军廉颇,“相”是指辅佐赵王的国相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填空解答第2问,因为蔺相如( )立了功,做了( );在( )又立了功,做了( ),廉颇( ),所以将相不和。
后来,廉颇听蔺相如说之所以避着自己,为的是( ),廉颇很受感动,就( ),两人又和好了。
(设计意图:本文的题眼在“和”字上,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
为了做到长文短讲,抓住一个线索“不和——和”组织教学。
教学时,用逆推式方法提问:为什么不和?揭示矛盾,直奔中心。
)
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
1.这一部分用一个成语做小标题是:完璧归赵。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谁?(蔺相如)
2.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勇敢机智)
3.有人推荐蔺相如,说他勇敢机智,果真如此吗?从这一部分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可以体现出他的勇敢机智。
重点指导朗读、理解第八自然段。
4.解词:璧、瞪、绝口不提、斋戒。
四、小结。
因为蔺相如勇敢机智,得以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趣。
请同学们回忆所学的“完璧归赵”的故事,简单说说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
现在人们用“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比喻物归原主。
在这个成语故事里还衍生了另外一个成语“价值连城”,一块璧可以换十五座城,比喻东西昂贵。
二、学习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
1.完璧归赵后,蔺相如从一介草民上升为上大夫,不足以让廉颇嫉妒,这职位比廉颇低。
下面的故事——“渑池会”,让廉颇非常不满,导致将相不和。
2.指导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思考:蔺相如有什么品质?(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家利益着想;机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忠君爱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到句子读一读。
(设计意图:读议时只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品质的句子,其它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体现了教方法、留余地的精神。
)
3.解词:瑟、缶、同归于尽、上卿。
4.小结。
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大功,赵王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会怎么做呢?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18—21自然段)。
1.廉颇因为蔺相如官升得太快,心里不舒服,说了些难听的话,做了些不该做的事,而蔺相如又该怎么办呢?分角色读第18、19自然段,体会两人的性格特点。
2.多读蔺相如的话,体会他处处谦让的行为,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
3.蔺相如的言行打动了廉颇,于是他负荆请罪,你觉得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呢?(开始是居功自傲,后来知错就改,为国家利益着想。
)
4.小结。
现在,“负荆请罪”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有人还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一副对子:“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将相为什么和好了呢?学生讨论:(因为他们想着国家,要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整个故事的结果,也是重点部分,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
突出重点,体现有扶有放的原则,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
)
四、总结。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
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相和”的千古佳话,又成为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坐标。
同学们,请铭记:“和为贵,谐为美。
”
五、布置作业
1.会讲述《将相和》的故事。
2.读历史故事,学习古人的高尚品格。
六、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蔺相如
百战百胜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居功自傲渑池会不畏强暴
勇于改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
以国家利益为重(和)
教学反思:
1.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来感悟的学习方法。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
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
教学时,要体现“大纲”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
”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2.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
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整——分——合”课堂教学结构上,做了一些尝试。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呢?很明显,课题《将相和》将引起读者如下思考:将相有过什么矛盾,为什么要讲和,为什么又能言和?可见讲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理解,搞清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搞清三个故事与整篇《将相和》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认识。
《完璧归赵》,是写蔺相如的,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特点。
它与其它故事的联系,与整篇文章《将相和》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它发生在下一个故事《渑池之会》之前,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立功而被封为上大夫,这正是下次被封为上卿的基础,而做上卿又导致将相不和,是失和的间接原因;其次,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挺身而出不畏强暴与秦王据理力争,说明了蔺相如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为后面的对廉颇的忍辱退让打下了基础,使他对外寸步不让、针锋相对,与对内步步退让、忍辱回避,完好地统一在一个思想基础之上,这正是所以能言归与好的思想基础。
《渑池之会》仍然主要写蔺相如,但也很明显地点明了廉颇的作用。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又一次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与忠贞爱国,并被提升为上卿。
由于职位高过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服气,所以《渑池之会》继《完璧归赵》之后,写出了将相不和的直接原因。
《负荆请罪》是紧扣课文题目的,直接讲了将相失和到言和,突出地说明将与相固然重要,但比他们个人更重要的是他俩之间的团结,这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必然结果。
蔺相如的话使廉颇的翻然悔悟,由于有前两个故事就很有基础,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而忠贞爱国的共同思想是他们解决矛盾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因而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分析人物,分段讲读,都不能离开这一核心。
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就是这样,紧紧围绕讲和的意义,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联系成整篇《将相和》的。
这样教学,学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化,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番思维,对课文内容由感性的浮浅的认识上升到比较本质的、深刻的认识。
所以,“整—分—合”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认识规律及学习语文的规律。
这篇课文教学的最终意图还在于根据文章特点,训练学生思维。
学习一种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务求理解、融会贯通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