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XX-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能较熟练地用天平和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重点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量筒、烧杯、自来水、盐水、铁块、烧杯、小石块、石蜡块、天平及砝码、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地质勘探、科学考察需要对各种矿石样品进行密度的测量,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也需要对产品、种子等进行密度的测量。
应该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密度的测量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量筒的使用
由公式ρ=V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即可算出物质的密度,可是如何测量物质的体积呢?由此引出量筒。
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与许多测量仪器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
度值。
观察桌面上的100L量筒的结构,回答下面问题:
量筒是以毫升单位标度的,1L=__1__c3。
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__100_L__,量筒的分度值是__1_L__。
使用量筒时应如何读数呢?
读数时,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若仰视,读数偏低,若俯视,读数偏高。
若液面为凸形,视线应与凸形液面的最高处相平,若液面为凹形,视线应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思考: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那么如何利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呢?
典例解读
【例1】如下图甲所示的量筒量程是0~L,分度值是L,为了测量一铁块的体积,小刚在量筒内注入一部分水后,又用细线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则铁块的体积是c3。
【解析】量筒的量程是最大测量值,分度值是一个小格所代表的体积。
在测体积读数时,如果液面是凹形的,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
水的体积是60L,水和铁块的总体积是70L,所以铁块的体积是10c3。
【答案】100 10 10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测量固体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说出测量步骤、进行测量;
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
测量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
②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1;
③用细线将石块系好,慢慢放入量筒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④小石块密度表达式:ρ=V=V2-V1。
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例如下表。
石块的质
量/g石块放入
前水的体
积V1/c3石块和水
的总体积
V2/c3石块的体
积V=/c3石块的
密度ρ/拓展: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方法一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压入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铁丝、石蜡。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③把石蜡放入量筒水里,用一根细铁丝把石蜡压入水中,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达到的刻度值V2,两次读数之差V =V2-V1;
④根据公式ρ=V,求出石蜡密度。
方法二
实验: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悬垂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石蜡。
步骤: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在细线上系上石蜡和金属块,先把金属块沉入水中测出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1;
③把上面石蜡也沉入水中,测出水、金属块、石蜡的总
体积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④根据公式ρ=V,求出石蜡密度。
.测量液体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说出测量步骤、进行测量;
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烧杯。
测量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1;
②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2;
④盐水密度表达式ρ=V=1-2V。
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如下表。
玻璃杯和
盐水的质
量1/g玻璃杯和
剩余盐水
的质量
/g量筒中盐
水质量
=/g量筒中盐
水的体积
V/c3盐水的
密度ρ/拓展: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提出了两套方案:
方案甲: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装入一些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方案乙: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盐水体积,再测出余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好?说明原因。
讨论分析: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实际上是把密度测量转化为质量和体积的测量,属于间接测量。
此实验最合理的实验步骤应该是保证能测出盐水的质量和体积,又使体积的测量尽可能准确。
方案甲中,在测烧杯中盐水的体积时,由于盐水粘附在烧杯上造成体积损耗,使测量不准确。
因此方案乙好。
因为方案甲在操作时,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体积时,烧杯中有少量盐水,会产生误差,方案乙则可以避免这种误差。
典例解读
【例2】为了测量一元硬币的密度,小刚用天平测量10枚硬币的质量,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10枚硬币放入量筒前后的液面情况。
由测量可得10枚硬币质量为g,10枚硬币的体积为L,所测硬币材料的密度为g/3。
【解析】由图甲可知,10枚硬币质量为50g+10g+4g =64g;由图乙可知,10枚硬币的体积为38L-30L=8L,硬币的密度为
ρ=V=64g8c3=8g/c3=8×103g/3
【答案】64 8 8×103
【例3】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步骤测量牛奶的密度:
调节天平横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调节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他按甲、乙、丙的顺序进行实验。
根据图中数据可知:杯中牛奶的质量为g;牛奶密度为g/3。
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你认为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这样调整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指针偏左,说明左侧质量大,因此,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读题图可知,图甲中空杯的质量为20g+10g=30g,图
乙中牛奶与杯的总质量为100g+50g+2.4g=152.4g,杯中牛奶的质量=152.4g-30g=122.4g。
牛奶的密度ρ=V=122.4g100c3=1.224g/c3=1.224×103g/3;
分析可知,由乙到丙的过程中,烧杯中会不可避免地残留一定量的牛奶,因此,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乙、丙、甲,这样调整的好处是可以减小牛奶由于附着在烧杯壁上而产生的误差。
【答案】右
2.4 1.224×103
乙、丙、甲可以减小牛奶由于附着在烧杯壁上而产生的误差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