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思想体系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孔子思想体系来源-大学语文论文
试论孔子思想体系来源
韩阿荣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而要更全面地研究孔子思想就需要追本溯源地分析孔子的思想体系形成所受到的影响,从根源来了解和分析一个更加真实的孔子,如此方才能真实确切的学习孔子学说。
[关键词]孔子;《论语》;思想体系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56-02
[作者简介]韩阿荣,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其生年在《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与《史记》中都有提及,后世也为此打了无数官司。
一说是鲁襄公二十一年,一说襄公二十二年,其实大不必为一年之差多费笔墨,起码其终年可知为公元前479年,应享寿七十二岁。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动荡与变革并存的时代,而这种动荡与变革可以说是奴隶社会在崩溃与苟延残喘中向封建社会演进的必然结果。
孔子所处的鲁国也在历经多年的权贵竞争后,相继废除或半废除了奴隶制度。
这些国家大变革皆为孔子亲身所见所闻,此时已有很多不同的思想主张提出,虽尚未能称得上“百家争鸣”,但各抒己见已是蔚然成风。
孔子也有自己的主张,甚至称与己不和的意见为“异端”,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①而他的理想也不可谓不大,想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这在鲁国不行,至齐国亦无果,而陈蔡等小国更不必言了,倒是在卫国被供养了一段时间,不过最终
还是回到了鲁国,大半辈子致力于教育和古文献的整理,而他对后代中国人最重要的贡献也是在这里了。
关于孔子的文献数量可谓相当可观,而他的世界观与思想体系的研究也基本都着落在了这些大量的可信的文献中了。
首先孔子他“而丘也,殷人也”③,也就说他是殷商的苗裔,但“吾少也贱”④可知孔子早已从贵族下降为平民了。
孔子父亲曾做过地方长官,但在孔子出生不久后就去世了,只得孔子的寡母尚存。
那么孔子为生计就不得不干些杂活,因“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鄙事即杂活,孔子曾从事的乘田、委吏也不过是些高级一点的杂活而已。
更甚至殷商苗裔已太过遥远,孔子早已失了贵族地位,他所从事的工作周围,能接触的人事物难免皆是一些贫贱者。
那么自少时接触的平民生活会没有一点的影响吗?
还有就是举世皆知的孔子鲁国人出身,孔子生于斯长于斯,鲁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不可能不对他的思想造成影响。
孔子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⑤这里的东周具体为何已经难以考证了,但是联系孔子的言行可以知道这个东周绝不是周公旦曾经所制定的礼乐制度。
孔子很清楚此时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即使复礼,这礼也要有所“损益”。
鲁国是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当时就有说法认为“周礼尽在鲁矣”⑥。
但周公旦所制定的周礼实际上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设的,而周礼在正经历新旧交替的鲁国依然有着不小的力量。
孔子作为鲁国人,他对真正掌管鲁国政权的季氏态度是显而易见,却又没有一言片语的评论留存,具体如何已不得知,就像现存的周礼已不可为凭一样。
但周王室已不可兴,大势如此,孔子岂会不知呢?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⑦此为“正名”,而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代正是君不是君,臣不是臣的时代,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当时也不过是徒抱大志,感慨奈何而已。
还有关于孔子说要
“复礼”,这是他保守退步的地方,但在夹谷会上,他对于齐景公的无礼不惜于动用武力,这与周礼怕是不合的。
可见,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正发生着的变化必然也在影响着他,使得他能与时代的步调基本和谐,那么,孔子生活在这个正在变革却又不彻底的国家,他的思想必然是要受鲁国的政治与国情,甚或更多不同国家的国情影响的。
我们总说天才不多见,那是因为除了天赋的问题外还有勤奋与积累,这就摒除了很大一部分人。
孔子天才与否已不足论,他能荣耀古今数千年就必与其自身的勤奋与学识的累积息息相关。
孔子说他自己是“信而好古”⑧,他也确实对古代的文献非常看重。
我们知道他对礼是非常熟悉的,无论夏礼还是殷礼都能够说得出,但囿于文献的缺乏却不足为实证,孔子对此是很感叹的,这就可以看出他对古代文献书籍的爱惜渴求了。
孔子还从很多亡佚的古书中了解了很多东西,像我们都知的“克己复礼为仁”⑦这一句,实际上在更古的时代的一部“志”书中早已有了,孔子只算做了回古为今用而已。
因而孔子读了很多的书,从中吸取他认为可取的东西为己用,他的思想构成中也就有了一些古代文献中更古的先人们的思想。
而关于“克己复礼”,实际上也就是指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人们大多认为“礼”就是周礼,而罔顾孔子其他关于“仁”的论点。
孔子对于礼没有任何的概念性言论,只有类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⑨这大概还可看做孔子对待礼乐与“仁”的关系,以及他对礼乐的重视。
但孔子还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⑤这就明确的凸显了孔子所秉持的礼乐信条是不拘泥于形式器物的,唯求本质尔,而本质当然唯有“仁”了。
同时孔子关于“麻冕”之礼也不可求,主张节省,还有作为复兴礼乐的中心人物却并不认为实行周代历法更好,可见他所谓的“克己复礼”不是固执己见
的。
再有孔子所说“我则易于是,无可无不可”,是他对于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不同的行事主张,表明自己在同样情况下是无可亦无不可的,那么孔子也就不是一个不知变通的人,这与他读书的收获以及所处时代变革的影响都不无关系,而这才是一个富有人性又有别于圣人属性的孔子。
谈论了古时文献典籍对孔子的影响,自然还有春秋时人也就是孔子同代人物们对孔子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家或政治家,他们的主张和想法,孔子基本都是知道并做过评述的。
同时不可避免的,孔子在了解他们并对他们的看法予以取舍评论时,这些思想也就反过来于孔子产生影响了。
如上文的柳下惠,以及郑国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子产,孔子对于他所具有的较少的一点民主性思想是很赞扬的。
而同时期广受士人颂扬的叔向,也许是保守的政治思想态度的关系,孔子对他便没有什么评论留存。
这一时期大量的优秀人士他们的言行或多或少都是孔子思想的来源之一。
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并庞大的结构,涉及了时代、人文、个人好恶等等以及其他一些不可考的元素,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靠近一个真实的两千多年前的圣人。
【注释】
①《论语·为政篇》
②《论语·公冶长篇》
③《礼记·檀弓上》
④《论语·子罕篇》
⑤《论语·阳货篇》
⑥《左传昭公二年》
⑦《论语·颜渊篇》
⑧《论语·述而篇》
⑨《论语·八佾篇》
参考文献
[1]论语[C]//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程树德.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