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董仲舒的思想受到重视
• 法家? • 道家? • 儒家? •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 家和阴阳无行家的一些思想糅 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后成为
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阴 阳 家 思 想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 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 之人同归之,若归父母,……观天人相 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
(2)“有为”措施: (知识链接必修1 P12、P14;必修②
P17)
①政治: ②经济: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 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③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西汉与时俱进的儒学代表、哲学 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 《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 (前 134),董仲舒在《 举贤良对
③ 统治者的有为 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 •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兴办太学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打破……,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2、结果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有一定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 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 制的需要。
探究学习 2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 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内容 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 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汉书•董仲舒传》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一是君权神授;二是天人感应;三是?
一、西汉政治思想的转变: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 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 宽松政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1)原因 西汉建立之初,围绕着统治政策的确立,君 ①主观原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 臣进行了一番探讨。汉高祖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训。 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 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 ②客观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白废待兴, 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 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陆贾据此著《新语》十二篇,指出:“秦非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久而用刑太极故 也。”“秦以刑罚为巢,故有倾巢破卵之患。” ——《汉书· 食货志》 《汉书》还指出:“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 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正统独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
一、西汉政治思想的转变: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 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 宽松政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 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 代表作:《春秋繁露》。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 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 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 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 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
前179-前104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 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
④经济: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 省役;
(2)特点
①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儒术②外 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③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④神学倾向
【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
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 ①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 •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 都是他吸取的方向。 • ③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 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先秦儒学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仁 儒家
汉代新儒学 天人感应 儒、道、法、阴 阳五行等家 维护专制集权 政治显学、独尊 谈论神学 僵化不变、“圣 经”
与统治者关系 学派地位
思想内容 发展趋势
批判时政 诸子学派之一
谈论现实问题 充实发展,追 求真理
探究学习 3
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遭到打击 →汉初,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一、西汉政治思想的转变: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 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的
宽松政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1)原因 (2)目的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内容 (4)影响
• ①南北边境不宁:北方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 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 ; 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 • ②王国威胁中央:汉高祖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 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ì n) pì 九个同姓国,王国势力日益膨胀; 者傧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 • ③阶级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 。 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 辱。 ———《后汉书· 食货志》
◇“君权神 授”“天人合 适应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一””天人感应” ◇限田、薄敛、省 适应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役 ◇制定道德标准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①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危机潜伏(王国势力威 胁中央、土地兼并、匈奴侵犯、阶级矛盾尖锐)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②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 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1
察举制
•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 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 始的。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 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 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 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
贤良方正
•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 (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 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 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 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 特科中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匈奴威胁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思考:汉武帝从“无为”向“有为”转变的原因? 举例说明汉武帝是怎样实行“有为而治”的。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得到恢复、增强,国力日盛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等问题 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董仲舒《春秋繁露》源自(1)内容①文化:“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是国家的需要,政治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
②政治: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 感应”
-----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应该服从 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③道德: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
(1)春秋战国——应运而生,并发展成蔚然大宗,但受冷 落。原因: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不符合社会大变革 和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强权、扩张统一的要求。 (2)秦朝——受打击。原因:儒家思想主张具有保守性,还 主张民本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法家思想主张改 革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巩 固统治的要求。 (3)汉——成为正统。 西汉建立后治国的指导思想是 黄老的道家思想。原因:①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 的教训.(主观原因)②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白废待兴,统治 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客观原因) 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的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原因:思 想上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 儒学思想,顺应了统治者的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求。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面临问题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力、割据 势力威胁 中央集权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学说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 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 想上的统一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复习提问
早期的儒学思想
思想家 孔子
仁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王道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仁的思想
伦理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自主探究
阅读P8导言和《历史纵横》,思考: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秦 朝 西汉初 汉武帝时
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 C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子的思想 D.孔子的思想
C.韩非 C
探究学习 1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 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 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3)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1、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稳定与发展
积 极 3、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评 价
4、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含有唯心主义成分和神学迷信色彩
2、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起到一定作用
消 2、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发展 极
3、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 理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
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经元、 明、清三代,是中国最后一个 国子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国子监又称“太 学”、“国学”,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为国家培养官员的官 方学校)
一统二独权神授,
三纲五常为美德 外儒内法 文化专制
正统&主流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 是 A.向汉武帝谋取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D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核心主张是“无为而治”,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兴起于战国,兴盛 于西汉初期。
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 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 “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