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教案通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古诗文诵读》单元,详细内容为《滕王阁序》。
本文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写的一篇骈文,介绍了滕王
阁的雄伟壮观及当地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功名利
禄的淡泊。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
2.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对人生、自然的感悟,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如对仗、排比、用典等。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结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3. 课文注释及译文。
4.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滕王阁序》
的语言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
(1)介绍作者王勃及其创作背景。
(2)解析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3)逐句解析,分析修辞手法及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滕王阁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句对仗句,讲解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排比句、用典,分析其作用。
6. 小组讨论: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
1. 作者:王勃
2. 主题:滕王阁序
3. 结构:起、承、转、合
4. 修辞手法:对仗、排比、用典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答案:以文章中的排比句为例,分析其增强语气、渲染气氛的作用。
2. 作业题目:用自己的话描述滕王阁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等。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王勃的其他作品,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提
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目标中提到的“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中的“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教学过程中的“逐句解析,分析修辞手法及作用”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一、文章结构与修辞手法的分析
2. 修辞手法分析:文章中运用了对仗、排比、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
对仗: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对仗使文
章韵律优美,富有音乐性。
排比: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排比使文
章语气雄浑,增强了语势。
用典: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用典使文章意蕴丰富,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二、逐句解析与例题讲解
1. 逐句解析: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句分析文章,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修辞手法。
例如,在解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绘表
达自己的情感。
例题:分析文章中的排比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列举多个地名,形成了一
种壮阔的景象。
排比的作用在于增强语气,渲染气氛,使读者感受到
滕王阁所在之地的地理优势,进而赞叹作者的才情。
三、作业设计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用典,举例说明其作用。
答案:文章中的用典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表达了
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用典使文章意蕴丰富,增强了表达效果,使
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突出文章的韵律美。
2. 讲解时,注意语速适中,发音清晰,使学生在听觉上感受到文
章的节奏。
二、时间分配
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激发学生兴趣。
2. 课堂讲解(25分钟):详细讲解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描述滕王阁美景,体会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分析排比句、用典等修辞手法。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知识点。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形象地展示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增强
学生的代入感。
2. 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章的魅力。
教案反思:
一、优点
1.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时间分配得当。
2.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例题讲解清晰,有助于学生掌握修辞手法。
二、不足
1. 课堂讲解部分,可能过于注重修辞手法的分析,忽视了文章整
体情感的传达。
2. 课堂提问环节,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参与到讨论中,需加强
引导。
三、改进措施
1. 在讲解文章时,注重情感渲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提问时,关注全体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