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名校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名校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句子默写
1.古诗文默写。
(1)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
(《望岳》)
(2)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3)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
(《已亥杂诗》)
(5)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
(《逢入京使》)
(6)《登幽州台歌》中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决眦入归鸟(2)不畏浮云遮望眼(3)衣冠简朴古风存(4)化作春泥更护花(5)凭君传语报平安(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
需要注意“眦”、“简朴”、“报”的书写。
理解型默写(6)注意抓关键词“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二、选择题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的一项是()
A.不是每一种土壤都适合耕种,人们可因地制宜,通过灌溉、施肥和翻耕等活动改变土壤结构、水分、养分状况以及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贫瘠土壤改良为适合农作物生长的优质土壤。
B.对于坡地,人们可改变坡度,加厚土层,增加雨水渗入量,从而减少水分、土壤和养分流失;对于渍水、干旱、盐碱土壤,人们可通过排水、灌溉等水利措施进行整改,从而改善土质。
C.造纸、化工、钢铁、采掘等工业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等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土壤污染,如重金属污染、有毒有机化合物污染、土壤酸化等,严重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平衡。
D.除风蚀外;土壤水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壤水土流失,是我国发生范围仅次于土壤沙化和沙漠化的重要土壤劣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暴雨集中的黄土高原和雨量充沛的南方山丘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
D.“除风蚀外”后的分号使用不当,可改为逗号。
故选D。
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俯瞰.(kàn)污秽锲.而不舍(qiè)鞠躬尽瘁
B.哺.育(pǔ)愧怍沥.尽心血(lì)苛绢杂税
C.憎.恶(zèng)闲暇深恶.痛疾(wù)千均一发
D.累赘.(zhuì)取缔气冲斗.牛(dòu)癫沛流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
B.哺育——bǔ,苛绢杂税——苛捐杂税;
C.憎恶——zēng,千均一发——千钧一发;
D.气冲斗牛——dǒu,癫沛流离——颠沛流离;
故选A。
4.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
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编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
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
生活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②可以改编成散文③悠闲而又充满诗意④可以改编成小说
A.②①④③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联系上句“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诗歌的特点是浪漫抒情,那么散文和小说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细碎中流淌真情;小说则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所以“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可以改编成散文,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可以改编成小说”。
下面根据“水和山”的特点选择水:悠闲而又充满诗意,山: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正确排序为②④③①。
故选B。
5.下面关于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准确
...的一项是
A.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人,代表作品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B.《木兰诗》写于西汉时期,是一首叙事性的乐府民歌,其风格刚健质朴,塑造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
C.《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D.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其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不少篇章包含着他的寄托和感慨。
【答案】B
【解析】
【详解】
B:《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
故选B。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宫城县市民佐藤先生舍己救人的义举,让获救的中国研修生耿耿于怀
....,一生难忘。
B.湖光岩的湖光山色,在濛濛细雨中,隐隐约约,美如仙境,引人入胜
....。
C.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
D.网球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
....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突破自己,成为亚洲网坛的骄傲。
【答案】B
【解析】略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后面题目。
生命之芯
(1)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
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也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就像一串串栖落在枝条上的翠乌。
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摇曳着一片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
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2)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
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的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七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3)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一点也不比往常的少,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
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4)去年的中秋,满架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又变紫了,妻子剪摘葡萄时,不像往年撬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隔三差五地摘一次,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摘得一串不留。
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有些还没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5)-不久我就有些惊讶了。
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
往年可不同,那一片片的叶子不到枯干、黄透,是不会早一天甚至早半天落下来的,即使是凋落,也不像今年这样汹涌,这样急骤。
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都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
令人痛惜不已。
(6)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7)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我不由对葡萄叶充满了敬意。
(8)而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9)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着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足( )
A.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也经历了“十分喜爱——讨厌气恼——痛惜不已——充满敬意”的变化过程。
B.我开始不理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但发现摘了葡萄后葡萄叶就变黄,落下后就有了感悟。
C.我对葡萄叶充满敬意是因为我认为葡萄叶是把葡萄作为生命的使命。
D.文章启示我们更应该像以果实为灵魂的葡萄叶那样,把握住美好年华,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这样人生才有意义。
2.下面对选文表达技巧方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l)(2)(5)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结构上,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
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
B.“昏睡的葡萄藤醒了"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了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长叶的生命苏醒状态。
C.由葡萄牙叶、葡萄想到生命、生命的果实,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D.文章以“生命之芯”为标题,引发读者的兴趣,并与文章的内容呼应,突出了主题。
3.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A
2.B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
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化,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它们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
(意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感情变化。
解答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
故事情节的概括出表现人物心理的词语即可。
A.根据第三段“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可知“讨厌气恼”是作者妻子的感情,不是作者的感情。
故A项不正确。
2.此题考查多项记叙文文体的知识点,包括句子的作用、修辞手法的辨析、散文的特点、题目的作用。
我们要对这些文体知识熟练掌握,才能从容应对这种综合性试题。
B. “运用比喻手法”说法不正确。
由“昏睡的葡萄藤醒了"的“醒了”可知此句将葡萄藤拟人化,所以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内涵,注意联系文章主旨分析其深层次含义。
“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将“果实”比作“生命的灯芯”,这是运用比喻的修辞。
联系文章内容来分析,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化,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
所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
8.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纸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⑧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节选自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1.第⑧段中“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指什么?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⑥段画线的句子。
3.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的形象有什么关系?
请联系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指“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尊敬。
2.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现了她的善良、朴实。
3.侧面烘托(侧面描写)文中写到“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她竟然帮我买到我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对“我”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侧面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
【解析】
1.第一问,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阅读第⑧段,很容易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
第二问,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我”喜欢《山海经》,别人都没办法给“我”,但长妈妈却重视这件事,将这件事记在心上,在不识字的情况下不知费尽多少心血才为“我”买到一本,所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由衷的感激和敬意。
2.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了解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等。
划线句子“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中“穿着新的蓝布衫”“递”“高兴地说道”可知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一……就……”表示长妈妈急于将书交给鲁迅的心情,她自己也想分享一下鲁迅得书的快乐。
写出阿长对“我”的关爱,表现了她的善良、朴实。
3.考查对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
运用对比,用祖叔和其他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行为与阿长一直把“我”的事放在心上,最后终于给“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形成鲜明地对比,侧面衬托出了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9.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
卖米张培祥
01
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起来了:“琼宝,今天是这里的场,我们担点米到场上卖了,好弄点钱给你爹买药。
”
我迷迷糊糊睁开双眼,看看窗外,日头还没出来呢。
我实在太困,又在床上赖了一会儿。
隔壁传来父亲的咳嗽声,母亲在厨房忙活着,饭菜的香气混合着淡淡的油烟味飘过来,慢慢驱散了我的睡意。
我坐起来,穿好衣服,开始铺床。
“姐,我也跟你们一起去赶场好不好?你买冰棍给我吃!”
弟弟顶着一头睡得乱蓬蓬的头发跑到我房里来。
“毅宝,你不能去,你留在家里放水。
”隔壁传来父亲的声音,夹杂着几声咳嗽。
弟弟有些不情愿地冲隔壁说:“爹,天气这么热,你自己昨天才中了暑,今天又叫我去,就不怕我也中暑!”
“人怕热,庄稼不怕?都不去放水,地都干了,禾都死了,一家人喝西北风去?”父亲一动气,咳嗽得越发厉害了。
弟弟冲我吐吐舌头,扮了个鬼脸,就到父亲房里去了。
只听见父亲开始叮嘱他怎么放水,去哪个塘里引水,先放哪丘田,哪几个地方要格外留神别人来截水,等等。
02
吃过饭,弟弟就扛着父亲常用的那把锄头出去了。
我和母亲开始往谷箩里装米,装完后先称了一下,一担八十多斤,一担六十多斤。
我说:“妈,我挑重的那担吧。
”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还是我来。
”
母亲说着,一弯腰,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我挑起那担轻的,跟着母亲出了门。
“路上小心点!咱们家的米好,别便宜卖了!”父亲披着衣服站在门口嘱咐道。
“知道了。
你快回床上躺着吧。
”母亲艰难地把头从扁担旁边扭过来,吩咐道,“饭菜在锅里,中午你叫毅宝热一下吃!”
赶场的地方离我家大约有四里路,我和母亲挑着米,在窄窄的田间小路上走走停停,足足走了一个钟头才到。
场上的人已经不少了,我们赶紧找了一块空地,把担子放下来,把扁担放在地上,两个人坐在扁担上,拿草帽扇着。
一大早就这么热,中午就更不得了,我不由得替弟弟担心起来。
他去放水,是要在外头晒上一整天的。
我往四周看了看,发现场上有许多人卖米,莫非他们都等着用钱?
场上的人大都眼熟,都是附近十里八里的乡亲,人家也是种田的,谁会来买米呢?
03
我问母亲,母亲说:“有专门的米贩子会来收米的。
他们开了车到乡下来赶场,收了米,拉到城里去卖,能挣好些哩。
”
我说:“凭什么都给他们挣?我们也拉到城里去卖好了!”其实自己也知道不过是气话。
果然,母亲说:“咱们这么一点米,又没车,真弄到城里去卖,挣的钱还不够路费呢!早先你爹身体好的时候,自己挑着一百来斤米进城去卖,隔几天去一趟,倒比较划算一点。
”
我不由心里一紧,心疼起父亲来。
从家里到城里足足有三十多里山路呢,他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走着去,
该多么辛苦!就为了多挣那几个钱,把人累成这样,多不值啊!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家里除了种地,也没别的收入,不卖米,拿什么钱供我和弟弟上学?
我想着这些,心里一阵阵难过起来。
看看旁边的母亲,头发有些斑白了,黑黝黝的脸上爬上了好多皱纹,脑门上密密麻麻都是汗珠,眼睛有些红肿。
(A)
“妈,你喝点水。
”我把水壶递过去,拿草帽替她扇着。
04
米贩子们终于开着车来了。
他们四处看着卖米的人,走过去仔细看米的成色,还把手插进米里,抓上一把来细看。
“一块零五。
”
米贩子开价了。
卖米的似乎嫌太低,想讨价还价。
“不还价,一口价,爱卖不卖!”
米贩子态度很强硬,毕竟,满场都是卖米的人,只有他们是买家,不趁机压价,更待何时?那人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个价钱,就是开场的时候也难得卖出去,现在都散场了,谁买?做梦吧!”
母亲的脸一下子白了,动着嘴唇,但什么也没说。
一旁的我忍不住插嘴了:“不买就不买,谁稀罕?不买你就别站在这里挡道!”
“哟,大妹子,你别这么大火气。
”那人冷笑着说,“留着点气力等会把米担回去吧!”
等那人走了,我忍不住埋怨母亲:“开场的时候人家出一块零八你不卖,这会好了,人家还不愿意买了!”
母亲似乎有些惭愧,但并不肯认错:“本来嘛,一分钱一分货,米是好米,哪能贱卖了?出门的时候你爹不还叮嘱叫卖个好价钱?”
“你还说爹呢!他病在家里,指着这米换钱买药治病!人要紧还是钱要紧?”
母亲似乎没有话说了,等了一会儿,低声说:“一会儿人家出一块零五也卖了吧。
”
可是再没有人来买米了,米贩子把买来的米装上车,开走了。
05
散场了,我和母亲晒了一天,一颗米也没卖出去。
“妈,走吧,回去吧,别愣在那儿了。
”
我收拾好毛巾、水壶、饭盒,催促道。
母亲迟疑着,终于起了身。
“妈,我来挑重的。
”
“你学生妹子,肩膀嫩……”
不等母亲说完,我已经把那担重的挑起来了。
母亲也没有再说什么,挑起那担轻的跟在我后面,踏上了回家的路。
肩上的担子好沉,我只觉得压着一座山似的。
突然脚下一滑,我差点摔倒。
我赶紧把剩下的力气都用到腿上,好容易站稳了,但肩上的担子还是倾斜了一下,洒了好多米出来。
“啊,怎么搞的?”母亲也放下担子走过来,嘴里说,“我叫你不要挑这么重的,你偏不听,这不是洒了。
多可惜!真是败家精!”
败家精是母亲的口头禅,我和弟弟干了什么坏事她总是这么数落我们。
但今天我觉得格外委屈,也不知道为什么。
“你在这等会儿,我回家去拿个簸箕来把地上的米扫进去。
浪费了多可惜!拿回去可以喂鸡呢!”母亲也不问我扭伤没有,只顾心疼洒了的米。
(B)
06
我知道母亲的脾气,她向来是“刀子嘴,豆腐心”的,虽然也心疼我,嘴里却非要骂我几句。
想到这些,我也不委屈了。
“妈,你回去还要来回走个六七里路呢,时候也不早了。
”我说。
“那地上的米怎么办?”
我灵机一动,把头上的草帽摘下来:“装在这里面好了。
”
母亲笑了:“还是你脑子活,学生妹子,机灵。
”
说着,我们便蹲下身子,用手把洒落在地上的米捧起来,放在草帽里,然后把草帽顶朝下放在谷箩里,便挑着米继续往家赶。
回到家里,弟弟已经回来了,母亲便忙着做晚饭,我跟父亲报告卖米的经过。
父亲听了,也没抱怨母亲,只说:“那些米贩子也太黑了,城里都卖一块五呢,把价压这么低!这么挣庄稼人的血汗钱,太没良心了!”
我说:“爹,也没给你买药,怎么办?”
父亲说:“我本来就说不必买药的嘛,过两天就好了,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
晚上,父亲咳嗽得更厉害了。
07
母亲对我说:“琼宝,明天是转步的场,咱们辛苦一点,把米挑到那边场上去卖了,好给你爹买药。
”
“转步?那多远,十几里路呢!”我想到那漫长的山路,不由有些发怵。
“明天你们少担点米去。
每人担50斤就够了。
”父亲说。
“那明天可不要再卖不掉担回来哦!”我说,“十几里山路走个来回,还挑着担子,可不是说着玩的!”
“不会了不会了。
”母亲说,“明天一块零八也好,一块零五也好,总之都卖了!”
母亲的话里有许多辛酸和无奈的意思,我听得出来,但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我自己心里也很难过,有点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