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谏太宗十思疏》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谏太宗十思疏》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梳理并积累以下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信、诚、下、本、简、安、固、终、以、而、其等。
2.能够准确把握“十思”的内容与含义,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习作。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赏析魏征髙潮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2.领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难点:
体会作者用典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辱受宫刑,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
然而,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魏征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了解魏征
魏征到底是何许人也?让唐太宗如此看重!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有“唐朝第一诤臣”之称的名臣魏征。
①魏徵,字玄成,巨鹿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②魏徵从政十七年,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③“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旧唐书.魏征传》
《资治通鉴》里这样描绘他:“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
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
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
【注】①回:回转.扭转。
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③霁威:息怒。
④谒告:请假。
⑤鹞:猛禽。
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⑦固:故意。
三、写作背景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
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
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四、题解及相关常识
谏:谏言,进谏。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五.文本研读
1臣闻求木之长(长得好)者,必(一定)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表转折,却)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行)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
长(zhǎng):生长。
木之长者:“之”为主谓之间,取独;“者”为“者”字结构,译为“的方法”。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
树根。
浚(jùn):疏通,挖深。
德义:道德仁义。
思国之治:一作“思国之理”;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之大:“之”定语后置标志,大,辽阔的。
休:美。
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不胜:不堪。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研读第一段:
1、魏征是如何提出论点的?这样的说理方式具有怎样的好处?
提出论点
人君当思
2.本段亦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以“木之长”“流之远”为喻,论证一国之君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②正反对比论证:正面设喻,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反面设喻“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加重了强调意味。
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荒诞。
通过正反设喻,论证了要巩固
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小结: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
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的加重了强调意味。
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
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凡百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衰减)。
有善始者实繁(多),能克终者盖(表推断)寡(少)。
岂(难道)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连词,来)待下;既(……以后)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监督,管理)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最终)苟(苟且)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车朽索(绳索),其可忽乎!
【注释】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景,大。
殷忧:深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克,能。
盖,表推测语气。
傲物:傲视别人。
物,这里指人。
吴越为一体: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与越国,当时两国之间长期为仇,战伐不断。
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
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
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
的仁德。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
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译文】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研读第二段:
1、魏征是如何分析“厚积德义”的必要性的?这样的论证方式具有怎样的效果?
分析问题
为何当思
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
②先总结历史: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取天下时,“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接着引出警告: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
小结: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
”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
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
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3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养),惧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则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乐盘(快乐)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准则,法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担心)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罢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不恰当的)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光大)兹(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仁爱,宽厚),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
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
危,高。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
冲,虚。
牧,约束。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下,居……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
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
壅,堵塞。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
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
邪,不正派。
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黜,排斥,罢免。
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
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简:选拔。
效:献出。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
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译文】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研读第三段:
1.魏征所言十思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的?
解决问题
当思什么
2、请阐述本段的“五戒”“十思”的内容及好处。
【答案】①戒奢侈: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
②戒骄躁:思谦冲以自牧,思江海而下百川。
③戒放纵: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
④戒小人: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
⑤戒赏罚不公:思无因喜以谬赏,思无因怒而滥刑。
好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六、总结全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七、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
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思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收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八、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形容办事认真)。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
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九、(拓展)你还知道历史上的哪些谏臣?分享其劝谏故事。
忠谏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臣子以忠君、爱国为出发点,向君王直言时弊、指陈君过,以此匡正帝王谬误,使帝王遵行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忠谏在帝王家天下的社会里,君权至高无上的情况下,客观上起到过稳定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大作用。
虽然部分臣子因为以国家利益为重,直谏行为会受到某些帝王的尊重,但是更多的臣子因为“批龙鳞”、“逆圣听”,会遭遇斥责、贬职、刑法乃至丧命的处罚,可以说忠谏文化是我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我国阶级社会延续数千年的重要保障。
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屈原、比干、触龙、邹忌、海瑞等。
感兴趣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阅读。
十、情景默写
1.【2021年辽宁鞍山高三下学期校级模拟】《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2021年辽宁大连高三下学期模拟】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推理打开话题,然后引出正题“______,_________”一句,巧妙地构成三个排比句,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3.【2021年广州市第17中学高一下期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两句从大与小的关系,阐述了失掉人心的危害性。
4.【2021年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下期中】《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2021年广州市第75中学高一下期中】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骄傲”的句子是“___,_____”。
6.【2021年广州市第86中学高一下期中】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1年江苏南京高三下学期校级调研】《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点。
8.【2021年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上月考】《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相似。
9.【2021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模拟】人民群众是社
会历史的主体。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引起民怨不在事情的大小,君主应该认识到“_____”;同时用水与船的关系提醒统治者“_____”,应该深切戒慎。
10.【2020山东日照高三下学期校际联考】《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
1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_____,_____”。
答案: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6.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7.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9.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10.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
1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魏征金句
1.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2.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3.小善不足以掩众恶,小疵不足以妨大美。
4.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5.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6.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
7.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8.人君出言欲闻己过,其国即兴;若出言欲人从己,其国即丧。
9.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10.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为灾。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