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组织能力杨三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能力杨三角》读书笔记
在看到杨国安教授的《组织能力杨三角》之前,只觉得HR就是六大模块;
看完之后,才发现一直现在了圈圈里面出不来,之前都是为了专业而专业,埋头苦干,但是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个组织是否已经千疮百孔,这个组织的所有人是否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一股力。
现在,又找到了新的方向,要为了业务而专业。
简单的公式诠释真理
杨国安教授提出的管理理念,组织能力杨三角简单而深刻。
企业的成功=战略x 组织能力。
这两者不是相加的关系,而是相乘的关系。
所谓“战略”,是基于对政治,经济,技术,行业等相关趋势的研究后得出的一个发展的远期目标。
而目标的属性就是具有不确定性。
所以战略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所以短期之内,快则数周,慢则数月,通过高管会议得出的战略规划,其实还是需要多方审视。
更加不能把战略的口号挂在嘴上,而忽略了内部的财务和组织能力的现状。
而不断的调整战略,把战略作为长期的一种磨合方式,也是对战略的错误理解。
“组织能力”不是个人的能力,而是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在某一方面能够明显超越竞争对手的,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年累月打造的,公司内部上下全体员工一起投入才会见效的。
不经全面思考的战略口号很容易喊,但是如果没有相匹配的组织能力的,也是枉然;
因此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最好就是把相应的组织能力建设的范围也一起考量,而不是就直接甩给人力资源部门。
组织能力建设三个维度
组织能力杨三角主要讲了组织能力的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1)员工的能力
员工能力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必须具备能够实施企业战略,打造所需组织能力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这里的能力不仅仅是指专业能力,同时也指能够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的经营理念,做事方式等无法轻易复制撼动的核心本能。
专业能力能够通过学习获取,但是核心本能却需要选拔来获得。
比如对员工要求灵活性,行动迅速,团队合作等等。
(2)员工的思维
员工的思维模式是指每天员工上班心中真正关心的,追求的,重视的事情,而不是放在网上,公众号上的宣传口号。
内化于心才能够在行动上发生质的转变,才会影响员工每天大大小小的决策和做事方式。
(3)员工的治理
员工的治理体现在权责(组织架构),信息和业务流程上,通过这些治理规则的科学化人性化的设置,来为员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塑造员工的的思维模式。
组织能力建设自问自答
书中会有很多的最佳实践,但同时又告诉我们,不能迷恋最佳实践。
在员工能力的打造,企业需要回答三个具体问题:
1.要打造什么样的组织能力,才能匹配战略的开展?
2.打造所需的组织能力公司,具体需要怎样的人才?他们必须必
须具备什么能力和特质?
3.公司目前是否有这样的人才,主要差距在哪里?如何引进,培
养,保留,借用合适的人才和淘汰不合适的人才?
在打造员工思维模式上,同样也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1.让员工在工作中所关心,追求和重视的事情与公司所需的能力
匹配?
2.什么是主管员工需具备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3.如何建立和落实这些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打造员工的治理模式:公司必须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和资源,才能容许这些人才充分施展所长,执行公司战略,需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如何设计支持公司战略的组织架构?
2.如何平衡集权与分权与充分整合资源,把握商机
3.公司的关键业务流程是否标准化和简洁化?
4.如何借力支持公司战略的信息系统和沟通交流渠道?
能力三大支柱的打造必须符合两个原则,平行就是三个支柱,都要一样强,不能当是其中一两个强啊,匹配就是三个支柱的重点,都必须与所需组织能力协调一致.
根据“不迷恋最佳实践”原则,使用“组织能力杨三角”理念来打造企业组织能力的企业家,HR们都必须静下心来,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访谈法,头脑风暴,工作坊等各种工具来回答好上面的问题,才能够得出自己的最佳实践。
打造三个能力需要匹配相应的工具
解决了理念的问题,了解清楚企业自己想要什么,就必须要采取行动,选择合适企业自身的管理工具来打造属于自身的组织能力。
(附管理工具,摘选部分)
管理工具数不胜数,但是是否真正适合自身的企业却是两说。
因此不要把管理工具当成要完成的任务,在使用管理工具的,一定先回答“我们利用管理工具要来发现什么问题,或者解决什么问题”。
看完《组织能力杨三角》,感觉自己领悟了。
后续将在组织能力建设方面再继续学习,把六大模块的专业融入到组织能力的建设中,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个人价值,更好的可以为业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