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齿凌遭遇战——“老7团”白刃大战日军中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中
沿“清乡”区边沿,日伪军构筑了长达175公里的竹篱笆封锁圈,每隔一定距离构筑碉堡、瞭望哨,派兵驻守。
封锁了长江岸边大小口岸,仅留少数孔道,派兵把守。
占领了沿海集镇,封锁了海上与陆上交通。
日伪计划用6个月时间完成“清乡”,妄图
在“清乡”区内彻底消灭我党我军,肃清一切抗日势力和“敌对分子”,建立起彻底的伪化统治。
关于日伪“扫荡”和“清乡”的区别,前者是一种突然性的短时间的军事行动,是为了给某一个区域的中国部队以打击,以求得暂时安宁和扩张占领区。
后者则是长时间的军事和政治相结合并以政治为主的动作,不
仅以优势兵力打击、驱逐抗战力量,而且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各方面力量一起使用,妄图彻底消灭抗战力量,使抗日根据地完全伪化。
可见,“清乡”比“扫荡”更残酷,更
难对付。
我4分区反“清乡”斗争,是在河网交错,既无屏障可依又不能挖地道的江海平原上进行的,这在全国其他各个根据地中是少见的。
如何反“清乡”,苏中军区认为必须坚持原地斗争,以公开武装斗
争为主,充分发挥主力部队的骨干作用和主力团队、地方团队、武装民兵“三结合”武装体制的威力。
4分区主力7团实行“敌进我进”的方针,撤至“清乡”区外围,随时抓住敌人的弱点,机动地给予打击,或抓住有利时机,由外向里,在封锁线上打开缺口,突入“清乡”区内,攻克据点,掩护和配合群众斗争,尔后又迅速撤出。
又组织了一批武工队进入“清乡”区,同地方武装、民兵一起作战,并有计划地轮换长期在“清乡”区内坚持斗争的地方武装、民兵,把他们撤到“清乡”区外休整、补充。
以武装斗争为后盾,就能更有效地开展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尽量团结、争取、利用一切力量以集中打击敌伪“清乡”势力,使反“清乡”斗争成为各个阶层、各种力量的最广泛的斗争。
众志成城之下,日伪为时6个月
的第一期“清乡”失败,但敌人紧接着搞“延期清乡”,采取高压手段,推行“三光”政策,形势更加严酷。
我方则采用各种更巧妙的斗争手段,更复杂的斗争方式,继续作更分散、更艰苦的顽强斗争。
1944年初,苏中4分区的反“清
乡”斗争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为进一
步巩固和扩大苏中解放区,苏中区党委决定不失时机地向日伪发起以拔据点为中心的强大军事、政治攻势,耙齿凌白刃战就发生在这一大形势下。
狭路相逢1944年6月22日拂晓前,如皋县栟茶镇据点出动日军1个中队100
余人(中队长加藤大尉),伪军1个营300余人,趁着弥天大雾轻装奔袭如中地区,妄图消灭我地方武装部队,便利他们的“扩展清乡”。
这次行动,日军这个中队隶属于第13军第4野战补充队,该补充队是1944
年2月在扬州新成立的,为驻上海的第13军直属部队,指挥官为山本源右卫门,下辖5个大队。
虽然番号中带有“补充”字样,但常常作为野战机动部队使用,苏中“清乡”时,担负警备和“扫荡”任务。
随同的伪军,当时隶属于汪伪第9军26师78团,该团团长欧阳志成,驻江苏海安丁家所,并向东南栟茶镇派驻一
个营,配合日军守备和“扫荡”。
日伪军所奔袭的目标是4分区如皋警卫团,该团在4分区反“清乡”斗争中,始终坚持内线作战,不断袭扰,让敌人寝食难安。
6月21日晚,团长罗桂华带部队转移到如皋中部的小缪庄一带宿营,
与同样辗转的双岔北区委、区政府和区小队不期而遇,地方同志很高兴,今天和县团的人住得靠近,可以睡太平觉了。
虽然对小缪庄进行了严密封锁,可还是有汉奸溜了出去,跑到东边的栟茶镇
据点告密。
战斗打响后,如皋警卫团掩护双
岔北区委、
区政府及当地群众迅速向西转移,大家一口气跑了10多里,到了铁果门才停下来。
在优势之敌的突袭下,我警卫团顽强阻击,为避免敌人向西追击区委和群众,警卫团一部将敌人向北引去。
敌人一边追击,一边沿途抢劫,逮猪牵羊,翻箱倒柜,枪上挂着鸡,肩上背着包,大路不
走,涉水过陈家庄大河,窜向耙齿凌方向。
奔袭任务基本完成,还俘获了十几名新四军,日军指挥官加藤感到很满意,准备折返栟茶。
耙齿凌所在地为海河滩,因一条河从这里弯了9道弯,形成了18个齿,地貌形似老牛拉着耕地的耙齿,所以被当地群众称为“耙齿凌”,现在南通市如东县
河口镇境内。
万万没想到,加藤在这里竟遭遇到了新四军的主力7团!
7团是新四军中很有名气的一个团,历史悠久,战力超群,荣誉感极强,以“猛打、猛冲、猛追”和“走得、打得、饿得”著称。
该团前身可追溯至参加过秋收起义的朱毛红军一部和方志敏领导的戈横起义,以及
◆指挥耙齿凌战斗的7团团长兼政委彭
德清将军。
白刃大战
◆苏中4分区进行反“清乡”斗争动员。
他们马上冲上去,向纵深穿插,直捣敌人的指挥所,他看到,敌人正向坟包群增兵。
在团重机枪连和教导队的火力掩护下,6连100多名勇士挺着白光闪闪的刺刀,大吼着与争夺的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一时间,双方都停止了打枪,空气好像都凝结了起来,在坟包地里,双方刺刀嘁哩喀喳响成一片。
连长彭加兴牺牲了,指导员袁俊也负了重伤,6连杀红了眼,没有一个人后退。
司号员王七挺身而出,号召大家为连长报仇!奋勇当先一连刺死两个鬼子,在拼刺第3个敌人时,胸部被另一个敌人刺中,当场壮烈牺牲。
6连上来之后,紧跟着的2营4连、5连也依次在6连的右翼投入战斗,把敌人分割开来,一块一块地吃掉敌人。
前卫3营在3营营长陈桂昌的带领下,主动折返救援团部,从左翼包围敌人。
副营长吴景安带9连冲在最前面,不一会儿便与敌人接上火,敌人拼命往外突,吴景安身先士卒率领1个班的战士们英勇阻击,“哒哒哒……”一串密集的机枪子弹扫射过来,吴景安不幸中弹,光荣牺牲。
吴景安是位老红军,在部队威望很高,那个班的战士见他当场牺牲,都急红了眼,以一当十,反复拼杀在第一线,后续部队赶到时,全班均壮烈牺牲。
1营向敌后迂回时,正好遇到敌人也向我迂回,同样展开了激烈残酷的白刃战。
在车桥战役中,被誉为“飞将军”的战斗英雄、3连班长陈福田率先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3个日军缠住了他,第一个被陈福田刺穿了胸膛,第二个被挑着脑袋
撂倒了,就在他刺死第二个的时候,第三个日军推上子弹朝他打了一枪,陈福田身负重伤,还赶上前去还了他一刀……日军刺死了,我们的英雄也倒下了。
“向陈福田学习!”“为英雄报仇!”“坚决消灭敌人!”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敌人的嚣张气焰彻底破灭。
此时,敌人才觉察到遇上了我新四军主力部队,企图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但为时已晚。
我7团已将敌人分割成3块,分别发起围歼。
秦镜以一追五
在教导队和2营的猛烈冲击和勇敢的白刃格斗下,争夺坟包群的40多个日军和100多名伪军全部被
刺刀消灭。
剩下的日伪军步步后退,
终于被击溃,开始四处逃散。
教导队俘虏了3名日军,当秦镜回团临时指
挥所向张云龙报告时,有战士大喊:“鬼子!鬼子!”
秦镜回头一看,离他们100多米外有5个日军,由渠南向西北方向仓皇逃窜。
张云龙立即命令:“大个子,交给你了。
”秦镜“嗯”了一声,把打光子弹的快慢机往枪套里一插,
向周围的同志要了五六颗手榴弹,箭一般就追了出去。
他一时着急,也没带战士。
隔着一条四五米宽的干渠,5个日军在渠南向西逃,秦镜在渠北向西追。
正在这时,
迎面教导队1排排长黄庆义提着一支步枪去归队,秦镜一把抓过他的枪,一边跑一边把子弹推上膛。
他心里根本没想是一个人要对付几个鬼子,也没叫黄庆义跟上,只被一个念头充斥着,那就是一定要消灭逃跑的敌人。
追着追着,双方的距离越拉越近,日军离他左前方不到几十米处时,往一座小茅草房跑去,同时向秦镜甩过来几枚手榴弹,秦镜立即卧倒
躲了过去,
也向逃跑的日军接连甩了三四枚手榴弹,一下子就炸倒了3个日军,茅草房也被炸着了火。
这3个负重伤的日军互相拖曳着,爬进着了火的茅草房中自焚身亡。
还有两个日军继续向西逃走。
秦镜追到一条南北和东西干渠交叉处时,日军转而向南跑,他马上越过东西干渠,再上南岸
时却看不到敌人了。
只见四周都是芦苇丛,敌人肯定就躲藏在内,秦镜用刺刀在芦苇丛中到处搜索。
向南搜索了约30米,到一棵大树右侧时,突然从树的左侧跳
出来一个端着刺刀的日军,闪电般向他刺来!秦镜本能地“啪”的一声挡开了日军的枪,立刻和对方白刃拼杀起来。
这名日军的拼刺技术明显要比普通士兵厉害得多,秦镜好几次差点被对方刺中。
惊心动魄的拼刺维持了10来分钟,真是生死攸关,精神高度紧张。
秦镜仗着身高力大,加上平时练就的敏捷身手,频频还击。
渐渐地,秦镜占了上风,他发现,日军已慢慢向南退出了两到三米的距离,并显出体力不支、动作变慢。
忽然,这名日军猛地拨开秦镜的枪,急速后退一大步,举枪欲扣扳机。
出于条件反射,秦镜也向对方举枪,并抢先击发,就这么快了零点零几秒的一瞬间,一发子弹击中日军的脑门,把军帽都崩飞了。
日军即刻仰面倒地,一命呜呼。
秦镜松了口气,警惕地望了望四周,看看有没有别的敌人,并退到大树旁,再将子弹上膛。
他想寻找最后一个逃跑的鬼子,却怎么也没找到,算了,让民兵去抓吧。
他回头捡起那顶帽子一看,里面有用刺绣绣上的日文,写着“加藤大尉”四个字,这才
◆团教导队队长秦镜,后任67军副军长。
永远的记忆
◆耙齿凌战斗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