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D申报资料模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D格式申报资料
一、目录
3.2.P.1 剂型及产品组成
3.2.P.2 产品开发
3.2.P.2.1 处方组成
3.2.P.2.1.1 原料药
3.2.P.2.1.2 辅料
3.2.P.2.2 制剂研究
3.2.P.2.2.1 处方开发过程
3.2.P.2.2.2 制剂相关特性
3.2.P.2.3 生产工艺的开发
3.2P.2.3.1 小试工艺筛选
3.2P.2.3.2 中试生产工艺筛选
3.2P.2.3.3 生产工艺总结
3.2P.2.3.4 关键工艺参数控制
3.2P.2.3.5 生产工艺变化汇总
3.2P.2.3.6 批分析汇总
3.2.P.2.4 包装材料/容器
3.2.P.2.5 相容性
3.2.P.3 生产
3.2.P.3.1 生产商
3.2.P.3.2 批处方
3.2.P.3.3 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
3.2.P.3.4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
3.2.P.3.5 工艺验证和评价
3.2.P.4 原辅料的控制
3.2.P.5 制剂的质量控制
3.2.P.5.1 质量标准
3.2.P.5.2 分析方法
3.2.P.5.3 分析方法的验证
3.2.P.5.4 批检验报告
3.2.P.5.5 杂质分析
3.2.P.5.6 质量标准制定依据
3.2.P.6 对照品
3.2.P.7稳定性
3.2.P.7.1 稳定性总结
3.2.P.7.2上市后的稳定性研究方案及承诺
3.2.P.7.3 稳定性数据
二、申报资料正文
3.2.P.1 剂型及产品组成
(1)本品为淡黄色或类白色片,规格为50mg,单位剂量产品的处方组成,各成分在处方中的作用以及执行的标准见表3.2.P.1。

表3.2.P.1 产品组成
成分用量百分重量作用执行标准
微晶纤维素
淀粉
60
26
适量
69.40
30.08
0.52
填充剂
填充剂
黏合剂
中国药典2010年版
中国药典2010年版
中国药典2010年版
(2)本品无专用溶剂。

(3)本品采用PVC 铝塑包装,外加聚酯/铝/聚乙烯复合膜袋。

3.2.P.2 产品开发
*********是德国拜耳开发上市的首个口服苷酶抑制剂,1990年首先在德国上市。

于1998年进入我国,商品名为“*********”。

我公司以“*********”为对照药品,研制了*********片,规格为50mg ,按照国家药品注册分类,属于化学药第6类已有国家标准品种。

3.2.P.2.1 处方组成 3.2.P.2.1.1 原料药
*********化学名称为: 化学结构式为:
分子式: 分子量:
*********为白色或类白色无定形粉末,在水中极易溶,在甲醇中溶解,在乙醇中极微溶解,在乙腈和丙酮中不溶。

本品应密封、避光、在阴凉处保存。

3.2.P.2.1.2 辅料
“*********”处方中所用的辅料为:微晶纤维素、淀粉、硬脂酸镁、二氧化硅。

本品处方参照“*********”,除加入粘合剂羟丙甲基纤维素外,其他辅料均与上市对照药“*********”一致,辅料相容性试验结果显示羟丙甲基纤维素对活性成分无明显影响。

3.2.P.2.2 制剂研究 3.2.P.2.2.1 处方开发过程
为尽量保证研制品与上市药品安全、有效性一致,我们对上市样品进行了全
********* 二氧化硅
50 2.5
35.71 1.79
活性成分 助流剂
中国药典2010年版 中国药典2010年版
面的考察及评价,并全面考察原料的性质。

(1)辅料相容性试验
取*********原料,分别与填充剂微晶纤维素、淀粉、预胶化淀粉;崩解剂低取代羟丙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粘合剂PVPK30、、HPC;润滑剂硬脂酸镁、、磷酸二氢钙、按一定比例混合,分别置60℃、相对湿度为75%和4500±500Lx强光条件下,于10天后取样测定,进行辅料相容性试验,选择不影响制剂特性的辅料,结果见表3.2.P.2.2-2。

表3.2.P.2.2-2 辅料相容性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

(2)上市样品考察及其结果评价
上市药品来源:
我们对上市样品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见表 3.2.P.2.2-2~表 3.2.P.2.2-6,图3.2.P.2(见附件7)。

对照品来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0808-200501),含量:95.2%(按照干燥品计算)。

表3.2.P.2.2-2 上市样品考察结果
表3.2.P.2.2-3 上市样品溶出曲线及均一性(溶出介质:水)
表3.2.P.2.2-4 上市样品溶出曲线及均一性(溶出介质:0.1mol/L盐酸)
表3.2.P.2.2-5 上市样品溶出曲线及均一性(溶出介质:pH6.8磷酸盐缓冲液)
结果评价及分析:
(3)制备方式的选择
本品每片含*********50mg,采用半干式颗粒压片工艺,先将微晶纤维素与淀粉混合均匀后,加1%羟丙甲基纤维素水溶液制粒,然后与主药与二氧化硅混合均匀,再加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压片即得。

(4)黏合剂的选择
由于原料热敏且极易溶于水,在处方中占的比例很大,不宜采用湿法制粒,故采用原料外加的方式,即半干式颗粒压片法,先制备辅料颗粒,然后将药物粉末和空白颗粒混合后压片。

选择不同黏合剂,对微晶纤维素、淀粉制粒,分别考察空白颗粒的成型性以及流动性。

结果见表3.2.P.2.2-7。

表3.2.P.2.2-7 黏合剂的选择
结果分析:
(7)填充剂用量的选择
固定填充剂用量,以微晶纤维素、淀粉为填充剂,调整微晶纤维素与淀粉用量,以1%羟丙甲基纤维素水溶液为黏合剂制粒,外加原料药后压片,考察片剂的外观、可压性、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溶出度。

结果见表表3.2.P.2.2-8。

表3.2.P.2.2-8 填充剂用量的选择
结果分析
(8)润滑剂用量的选择
在处方10基础上,调整硬脂酸镁的用量,考察润滑剂的用量,结果见表3.2.P.2.2-9。

表3.2.P.2.2-9 润滑剂用量的选择
结果分析:
(10)处方优化
填充剂比例微调
在处方16的基础上,微调填充剂的比例,考察外观、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溶出度,结果见表表3.2.P.2.2-11。

表3.2.P.2.2-11 处方优化
结果分析:
3.2.P.2.2.2 制剂相关特性
(1)溶出度比较研究
选择处方18,分别以水、0.1mol/L盐酸溶液和pH6.8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测定溶出曲线,结果见表3.2.P.2.2-12~表3.2.P.2.2-14。

表3.2.P.2.2-12 自制样品溶出曲线及均一性(溶出介质:水)
表3.2.P.2.2-13 自制样品溶出曲线及均一性(溶出介质:0.1mol/L盐酸)
表3.2.P.2.2-14 自制样品溶出曲线及均一性(溶出介质:pH6.8磷酸盐缓冲液)(2)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取处方18所制得的*********片以及上市样品适量,分别置培养皿中,置4500±500Lx的强光、相对湿度为92.5%以及75%的干燥器、60℃烘箱的不同环境中,分别于5、10天后取样观察
表3.2.P.2.2-15 自制样品影响因素试验(批号:100405)
表3.2.P.2.2-16 上市样品影响因素试验(批号:117315)
结果分析:
3.2.P.2.3 生产工艺的开发
(1)混合时间考察
取处方18试验中加入二氧化硅整粒后的颗粒,置混合器中,加*********原料,混合均匀后,再加入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分别在加入硬脂酸镁后的5、10和15分钟在混合器中五个不同部位取样,考察原辅料最佳混合时间,结果见表3.2.P.2.3-1。

表3.2.P.2.3-1 混合时间的考察
结果分析:
(2)硬度调节
选择处方18中总混后的颗粒,分别调整压力压片,考察片子不同硬度对溶出度的影响,结果见表3.2.P.2.3-2。

表3.2.P.2.3-2 片子硬度考察
结果分析:
(3)烘干温度及烘干时间考察
由于本品的制备工艺初步设计为填充剂与黏合剂先制粒,再与主药和其他辅料混合,因此取制粒软材,过16目筛网,湿颗粒分别于55℃,65℃,75℃条件
下干燥,考察物料最佳烘干工艺,结果见表3.2.P.2.3-3。

表3.2.P.2.3-3 烘干温度及烘干时间的考察
结果分析:
3.2.P.2.3.3生产工艺总结
3.2.P.2.3.4关键工艺参数控制
表3.2.P.2.3-6 关键工艺参数控制表
3.2.P.2.3.5生产工艺变化汇总
表3.2.P.2.3-7 生产工艺变化汇总
3.2.P.2.3.6批分析汇总
汇总了质量研究三批,稳定性三批(工艺验证批)的批号、生产时间、生产地点、批规模和分析结果,结果见表3.2.P.2.3-8。

表3.2.P.2.3-8 批分析汇总
3.2.P.2.4 包装材料/容器
(1)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
包材相关证明文件见附件1。

(2)包材的选择依据。

同15#
(3)选用包材的支持性研究。


3.2.P.2.5 相容性

3.2.P.3 生产
3.2.P.3.1生产商
3.2.P.3.2批处方
生产规模产品的批处方组成及各成份执行的标准见表3.2.P.3.2。

表3.2.P.3.2 生产规模产品的批处方组成
3.2.P.3.3 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
(1)工艺流程图
(2)工艺描述:
(3)主要的生产设备
表3.2.P.3.3-1 水处理及空调设备
表3.2.P.3.3-2 固体制剂生产及包装设备
(4) 拟定的大生产规模:50万片。

3.2.P.3.4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
表3.2.P.3.4-1关键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
3.2.P.3.5 工艺验证和评价
工艺验证方案,工艺验证报告、批生产记录样稿以和上市后对前三批商业生产批进行验证的承诺书参见附件2~5。

3.2.P.4 原辅料的控制
表3.2.P.4 原辅料信息
3.2.P.5 制剂的质量控制
3.2.P.5.1 质量标准
表3.2.P.5.1 质量标准方法控制列表
3.2.P.5.2 分析方法
3.2.P.5.2.1性状
检查方法:
3.2.P.5.2.2鉴别
检查方法:
试验操作:
3.2.P.5.2.4含量均匀度
检查方法:HPLC法
试验操作:
计算公式:
3.2.P.5.2.5有关物质
检查方法:HPLC法
试验条件:
色谱柱:XB-NH2(4.6*250mm,5μm),月旭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VWD检测器,检测波长210nm
柱温:35℃
流动相:
进样量:
系统适用性试验:
试验操作:
计算公式:
3.2.P.5.2.6溶出度
检查方法:HPLC法
试验条件:
溶出介质:1000ml 水
转速:每分钟75转
取样时间:30分钟时
色谱条件:
色谱柱:ZORBAX Eclipse P lus C18(4.6*250mm,5μm)安捷伦VWD检测器,检测波长210nm
流动相:
试验操作:
3.2.P.5.2.7微生物限度
检查方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试验操作:
3.2.P.5.2.8含量测定
检查方法:HPLC法
试验条件:同有关物质项下
试验操作:
计算公式:
3.2.P.5.3 分析方法的验证
方法学验证结果汇总:
表3.2.P.5.3-1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结果
表3.2.P.5.3-2 溶出度方法学验证结果
表3.2.P.5.3-3 微生物方法学验证结果
表3.2.P.5.3-4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结果
3.2.P.5.3.1样品信息
表3.2.P.5.3-5 方法验证用样品信息
3.2.P.5.3.2性状
取本品,自然光下目测,结果见表3.2.P.5.3-6。

表3.2.P.5.3-6性状检查结果
3.2.P.5.3.3鉴别
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分别量取供试品溶液以及对照品溶液各1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结果见表3.2.P.5.3-8及图3.2.P.5.3-16。

表3.2.P.5.3-8 样品保留时间对照表
3.2.P.5.3.4检查
1、有关物质
1.1 仪器、试药及色谱条件
仪器:岛津LC-20AT,SPD-20A液相色谱仪
色谱工作站:LC-solution
色谱柱:XB-NH2(4.6*250mm,5μm),月旭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检测波长:210nm
流速:2.0mL/min
柱温:35℃
试剂:乙腈:美国Tedia试剂公司,色谱纯;
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1.2流动相的选择
(1)
乙腈:磷酸盐缓冲溶液(取磷酸二氢钾600mg,磷酸氢二钠279mg,加水100ml 溶解并稀释至1000ml)(72:28)
(2)
乙腈:磷酸盐缓冲溶液(取磷酸二氢钾600mg,磷酸氢二钠350mg,加水900ml 溶解并稀释至1000ml)(75:25)
1.3检测波长的选择
参考*********原料和*********片新药转正标准有关物质项下的色谱条件,将有关物质测定检测波长定为210nm。

1.4 辅料干扰试验
称取辅料空白样品(除不含*********主药外,其余均与样品成份一致)450mg,置50ml量瓶中,加水适量,超声处理2分钟,放冷,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结果辅料在10分钟之前出峰,不干扰本品的有关物质检测。

(见图3.2.P.5.3-3)
1.5 杂质定位
取*********杂质A、B、C、D混合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mg的溶液,精密量取10 l注入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结果见图3.2.P.5.3-4-1。

1 .6 系统适用性试验
取相对保留时间试验项下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理论板数按*********峰计算不得低于2500,*********峰与相邻杂质A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结果见图3.2.P.5.3-5。

由图3.2.P.5.3-5可知,*********主峰保留时间为23.953min,按*********峰相对保留时间为1.0计算,杂质A的相对保留时间为0.91。

在系统适用性的色谱图中,*********的理论板数为23487,*********与杂质A达到基线分离。

1.7破坏性试验
(2)酸破坏
取本品细粉适量(约相当于*********0.250g),置25ml具塞试管中,加1mol/L 盐酸溶液5ml,静置30分钟,加1mol/L氢氧化钠溶液5ml,再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3)碱破坏
取本品细粉适量(约相当于*********0.250g),置25ml具塞试管中,加1mol/L 氢氧化钠溶液5ml,静置30分钟,加1mol/L盐酸溶液5ml,再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4)光破坏
取细粉适量(约相当于*********0.250g),置照度为4500lx的光照箱中放置24小时,照未破坏供试品溶液项下操作。

(5)高温破坏
取本品细粉适量(约相当于*********0.250g),置25ml具塞试管中,加水适量,置水浴中加热2h,放冷至室温,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6)氧化破坏
取本品细粉适量(约相当于*********0.250g),置25ml具塞试管中,加水适
量,0.9%H2O2 0.5ml,使润湿,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0.5ml H2O2,置25ml具塞试管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过滤,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各1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结果见图3.2.P.5.3-6。

破坏试验结果表明:
1.8 检测限
精密称取*********对照品250mg,置5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到刻度,摇匀,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贮备液。

取上述*********对照品溶液适量,按1:10比例逐步稀释,结果见表3.2.P.5.3-12,图3.2.P.5.3-7。

表3.2.P.5.3-12 检测限测定结果
1.9溶液稳定性试验
按照供试品溶液制备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

测定法:分别在0、2、4、6、8、12小时,精密量取取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主峰面积和各杂质含量。

结果见表表3.2.P.5.3-13。

表3.2.P.5.3-13 溶液稳定性试验结果
结果显示,供试品水溶液在室温下12h内基本稳定,且在稳定性时间内主成分峰面积的RSD< 2.0%。

1.10耐受性试验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别将流动相流速浮动10%左右、流动相比例浮动2%左右,考察系统耐受性,结果见表3.2.P.5.3-14。

表3.2.P.5.3-14 系统耐受性试验结果
结论: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当测定条件发生细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能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试验。

说明该方法本身对于可变试验因素的抗干扰能力较强,可以用于本品的有关物质测定。

1.11测定法
通过上述试验,拟定本品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如下:
*******************
1.12 样品测定
用上述方法分别对三批样品(100405、100406、400407)及上市样品进行有关物质检查(见图3.2.P.5.3-8)。

结果见表3.2.P.5.3-15。

表3.2.P.5.3-15有关物质检查结果
2
取本品及上市样品,按上述方法测定含量,结果见表表3.2.P.5.3-16。

表3.2.P.5.3-16 含量均匀度测定结果
3. 溶出度
3.1 流动相的选择
沿用原标准溶出度项下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600mg,无水磷酸氢二钠279mg,加水100ml溶解并稀释至1000ml)-乙腈(95:5)为流动相,流速为1.5~1.8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40℃。

3.2 系统适用性试验
取本品溶出液5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连续进样6次,记录色谱图,理论板数按*********计算不低于800,结果见图3.2.P.5.3-10。

由图可见,本品主峰峰形较好,理论板数为137578,可以满足溶出度测定需要。

3.3 漏槽条件
取3倍处方量的*********原料,精密称定,分别加入1000ml水、0.1mol/L 盐酸溶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照溶出测定法2010版二部附录ⅩC 第二法进行试验,经30分钟时取样测定,计算溶出量,结果见表3.2.P.5.3-17。

表3.2.P.5.3-17 漏槽条件试验结果
水中极易溶解,溶出度的介质应首选水,因此选择水作为本品溶出度测定的介质。

3.5 辅料干扰试验
取处方量的空白辅料,照溶出度测定方法试验,精密量取5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结果见图3.2.P.5.3-11。

由图可见辅料对本品的溶出度测定没有干扰。

3.7 转速的选择
参照原标准
3.8 线性范围试验
取*********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摇匀,精密量取0.8,0.9,1.0,1.1,1.2mL至10ml量瓶中,加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结果见表3.2.P.5.3-20。

表3.2.P.5.3-20 溶出度测定线性试验结果
以*********的峰面积(A)对*********的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线性回归方程为:y=295007X-144197(r=1.000,n=6)。

试验结果表明,*********在0.01mg/ml~0.11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3.9 回收率试验
分别精密称取三份10倍处方量的空白辅料,各加入50%、80%、100%处方量的*********原料(约相当于每片含*********25mg、40mg、50mg),充分混匀,各称取1片量三份,按照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 C第二法),经30分钟后取样,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溶出介质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约含*********50μg的溶液,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取上述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计算测得量及回收率。

结果见表3.2.P.5.3-21。

表3.2.P.5.3-21 溶出度测定回收率试验结果
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度良好。

3.10 溶液稳定性试验
取溶出度测定项下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h、2h、4h、6h、8h、12h时,精密量取5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结果见表3.2.P.5.3-22。

表3.2.P.5.3-22 溶出度测定供试液稳定性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本品供试液室温下6h内基本稳定。

3.11 溶出曲线及均一性
取本品三批小试样品(批号:100405,100406,100407)、中试样品(100511,100513,100515)以及上市样品,以水10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75转,依法操作,经5、10、15、20、30、45分钟时,取溶液6ml滤过,同时补加等量溶出介质;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对照品适量,用溶出介质溶解并制备成每1ml约含有0.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5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以时间(min)为横坐标,溶出度(%)为纵坐标,绘制溶出曲线。

计算本品与上市样品的相似因子f2:结果见表3.2.P.5.3-23~表3.2.P.5.3-29,图3.2.P.5.3-13(附件7)。

.
表3.2.P.5.3-23 溶出曲线及均一性(100405)
表3.2.P.5.3-29 溶出曲线及均一性(上市样品)
试验结果表明:
3.12 测定法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拟定本品溶出度测定方法如下:
3.13 样品测定
取本品和上市品,测定溶出度,结果见表3.2.P.5.3-30。

表3.2.P.5.3-30 溶出度测定结果
结论:本品和上市样品的溶出度均符合规定。

3.2.P.5.3.5 含量测定
采用HPLC法测定。

1. 仪器设备与试剂
见有关物质项下。

2. 流动相的选择
见有关物质项下。

3. 检测波长确定
见有关物质项下。

4. 辅料的干扰试验
见有关物质项下。

5. 溶液制备方法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细粉适量(约相当于*********250mg),置25ml量瓶中,加水适量,超声处理10分钟,放冷,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为供试品溶液。

6. 线性关系考察
取*********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约含20mg 的溶液,精密量取1、3、5、7、10ml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以*********的主峰面
积(A)对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见表3.2.P.5.3-35。

表3.2.P.5.3-35 含量测定线性试验结果
好,回归方程:y=3725991x-1542422(r=1.000,n=5)。

8. 回收率试验
分别精密称取三份10片处方量的空白辅料,各加入80%、100%、
120%*********原料(约相当于每片含*********40mg、50mg、60mg),充分混匀,各称取5片量三份制成供试品溶液;另取*********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约含*********1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取上述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方法测定,计回收率。

结果表3.2.P.5.3-37。

表3.2.P.5.3-37 回收率试验测定结果
9. 重复性试验
取本品20片(批号100405),研细,取细粉适量,按供试品溶液制项下的方法制成6份供试品溶液。

另取*********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依法测定,计算*********的含量,结果见表3.2.P.5.3-38。

表3.2.P.5.3-38 重复性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重复性较好。

10. 中间精密度实验
取本品20片(批号100405),研细,取细粉适量,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方法制成6份供试品溶液。

由不同实验人员用不同仪器,照含量测定项下方法测定同一批样品的含量。

结果见表3.2.P.5.3-39。

表3.2.P.5.3-39 中间精密度性试验结果(批号:100405)
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中间精密度良好。

11. 三批样品及上市样品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V D)测定。

11.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见有关物质相下。

11.2 测定法
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250mg),置25ml量瓶中,加水约15ml,超声处理10分钟,冷至室温,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同法测定。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12. 样品测定
取本品及上市样品,照上述拟定的方法测定含量,结果见表3.2.P.5.3-40,图3.2.P.5.3-16。

表3.2.P.5.3-40 含量测定结果(HPLC法)
结论:三批样品及上市样品的含量均符合规定。

3.2.P.5.4 批检验报告
表3.2.P.5.3-41 批检验结果汇总表
3.2.P.5.5 杂质分析
表3.2.P.5.3-42 杂质情况分析
3.2.P.5.6 质量标准制定依据
3.2.P.6 对照品
*********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含量:95.2%;
批号:100808-200501;
杂质对照品来源:************,批号Y0000427
3.2.P.7 稳定性
3.2.P.7.1稳定性总结
(1)试验样品
表3.2.P.7.1-1 稳定性研究样品情况
(2)研究内容
表3.2.P.7.1-2 常规稳定性考察结果
表3.2.P.7.1-3 使用中产品稳定性研究结果
(3)研究结论
表3.2.P.7.1-4 研究结论
3.2.P.7.2上市后的稳定性承诺和稳定性方案
上市后产品长期留样稳定性考察承诺书、后续稳定性研究方案见附件10。

3.2.P.7.3稳定性数据
(1)影响因素试验
批号:100511 批量:10万片规格:50mg
包装:铝塑外加复合膜考察条件:除去内包装分别置60℃、40℃高温,75%±5%、92.5%相对湿度,4500lx±500lx光照考察。

表3.2.P.7.3-1-1 高温试验结果(60℃)
表3.2.P.7.3-1-2 高温试验结果(40℃)
表3.2.P.7.3-2-2 高湿试验结果(75%)
表3.2.P.7.3-3 光照试验结果
(2)加速试验
批号:100511、100513、100515 批量:10万片规格:50mg
包装:铝塑外加复合膜考察条件:温度30℃±2℃,相对湿度65%±5%及温度40℃±2℃,相对湿度75%±5%。

表3.2.P.7.3-4-2 加速试验结果(温度30℃±2℃,相对湿度65%±5%)
表3.2.P.7.3-5 加速试验有关物质结果(温度30℃±2℃,相对湿度65%±5%)
(3)长期试验
批号:100511、100513、100515 批量:10万片规格:50mg
包装:铝塑外加复合膜考察条件: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
表3.2.P.7.3-6长期试验结果(50mg规格)
表3.2.P.7.3-7 长期试验有关物质结果
图谱见附件11,图3.2.P.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