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策略在科学课堂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科学课堂的实施
作者:师振平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年第06期
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育,是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升科学素养的关键,它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入“生活化教学”,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新時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仅靠课本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无法满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需求,也无法真正发挥学科教育的价值。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引入生活元素,开展科学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那么,如何在科学学科教育中融入生活知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导入课题,培养科学意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前提。
尤其是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大部分知识点都来源于实际生活现象,教师合理运用生活情境导入教学内容,既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保证了知识掌握的高效性,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可行之策。
因此,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合理应用教学工具,导入生活化的课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教师先给学生演示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
如塑料梳子梳几下头发之后,再慢慢靠近撕碎的小纸屑。
此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有没有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过这种现象呢?”“老师,可能会把纸屑吸住。
”“嗯,回答得非常正确,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静电现象,同学们注意看。
”在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之后,学生对静电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静电”概念,并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其他现象,比如脱衣服时的呲呲声,有时出现小火花等,都属于静电现象。
教师通过简单的课题导入,可以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增强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意识,提升学习效率。
二、选择生活化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知识教学,是小学课堂当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实验操作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
教师为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就要对实际的课堂实验进行相应的改进。
将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融入生活元素,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进行实验操作,这样能强化学生的思维理解。
例如,在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准备相关的实验用具,比如,三只装有同样质量水的玻璃杯、玻璃棒、白砂糖、沙子、面粉等。
在准备好实验用具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同学上讲台协助完成实验操作,分
别将三种不同的溶质放入玻璃杯中。
“同学们,这三种物质是否都能溶于水呢?我们接下来就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探究。
”实验观察过程中,沙子完全不溶于水,白砂糖逐渐溶解,而面粉是否溶于水,学生却分辨不出来。
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使用“过滤网”来进行下一步的观察,从而正确地分辨物质是否溶于水的判断标准,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增加其科学认知。
三、组织课堂游戏,融入生活元素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和刻板,学生仅仅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忽略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下,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在当今的科学课堂中,教育者不仅要能让学生学习到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还应该丰富教学途径,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强化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强调知识的应用性;还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高效率的教学奠定基础。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明白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
例如,进行“声音的传播”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两只纸杯和一根细线。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我现在需要邀请两位同学来做游戏,有没有志愿者呢?”在同学们举手示意后,教师邀请两位学生使用教师制作的道具模拟打电话,让其余同学猜测他们的聊天内容。
“有没有同学猜到他们聊关于哪方面的事情了?”直到有学生猜对以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刚刚他们的对话我们没有听见,而他们互相听见了呢?我说话你们能听见,隔壁班的能听见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音传播原理,大家准备好学习了吗?”“准备好了。
”在课堂游戏完成以后,教师再进行知识讲授,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布置课外作业,开展探究活动
“生活化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还要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的生活元素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现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外,还可以在周末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例如,教师给每一位同学准备一只放大镜,带领学生进入公园的小草坪,让学生开始寻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有的学生发现了好几只蚂蚁,就会邀请教师过来看自己寻找到的“战果”。
“同学们,蚂蚁有几条腿呢?有没有其他的器官呢?”“老师,我观察了,它有六条腿,而且它还有触角。
”“老师,这里有蜗牛,它也有触角。
”“很棒,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都很强,值得鼓励,同学们继续寻找小昆虫吧!”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达成课外探究的目标。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既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充满趣味的课堂,又可以注重生活联系,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从而提升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