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聋哑学生交往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聋哑学生交往能力
发布时间:2021-12-21T02:23:03.88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8期作者:李文杰
[导读] 素质教育现代人才培养战略的全面实行,转变了教育系统原有的课程建设模式、教学目标与任务。

李文杰
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素质教育现代人才培养战略的全面实行,转变了教育系统原有的课程建设模式、教学目标与任务。

当前,在现代教学技术不断突破创新的背景下,基于新课标改革,围绕听障学生的教育特点,积极引进大数据、多媒体、远程通讯等技术,拓宽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路径,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当前残障教育院校推进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创设情境;课堂质效;实践教学
听障人由于听力受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在受教育阶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锻炼其他感官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沟通的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全面掌握基础学科教育知识的基础上,树立自信心,勇于表达自身情感认知,对于听障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1.听障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差异表现特征与具体成因
1.1听障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差异表现特征
从实践调查来看,当前听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低,与健全人群的沟通存在较大的障碍。

由于听障人使用手语、书写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交流,信息传递方式较为复杂、交流的过程中容易遭受误解,因此,部分听障人容易受到打击,封闭内心。

在听障特殊教育领域,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习惯无声的世界,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的吸收、理解与运用水平参差不齐,人际交往关系管理能力较弱,相较于正常的学生群体,整体教学氛围较为沉闷。

导致该种现象的问题包括学生生理听力障碍与负面心理影响两方面。

1.2沟通障碍成因
1.2.1生理上的听力障碍
语言作为人们最为常见的信息交流载体,具有表现形式多样、语言内涵丰富、传递形式便捷等特征,听障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听力障碍,通常无法与正常人进行顺畅的交流,而聋哑学生使用的手语正常人也很难掌握,因此,听障学生与健全人的沟通是以书面交流为主,学生沟通存在较大的隔阂,学生沟通机会较少,交往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训练,提升了教学引导的难度。

1.2.2负面心理影响
据相关教育调查显示,听障学生往往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表现特征,如,自信心不强、内心封闭、敏感多疑等。

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主要是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惧怕正常学生的讽刺、嘲笑。

而学生内心封闭则是由于沟通不良导致的挫败感积累,排斥与外界进行交流,进而封闭内心。

敏感多疑的负面心理是由于听障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思想认识不健全,信息获取不全面而导致的敏感心理。

这些负面心理削弱了听障学生主动交流的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与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阻碍。

2.现代技术在听障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优势作用
2.1有助于强化聋哑学生的其他感官功能
多媒体平台、大数据技术等可以为聋哑学生的专业教育改革提供助理,有效弥补学生的部分听力缺陷。

在以往的学科教育中,教师通过口语、表情、手语并用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分析与讲解,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停留在表层。

对于没有实际接触的学科教育知识无法充分了解,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基本原理,在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方面存在不足。

针对该种情况,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将事物制作、自然现象演变、化学反应现象、物理变化过程等教学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掌握客观事物的变化原理,并强化听障学生感官功能的锻炼,帮助学生多角度的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2为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支持
教育信息化体系的整体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为听障特殊教育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前,大部分专业院校建立起了多媒体、电教互动的教学平台,实现了大部分科目的电子化教学,这使得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越来越密切和深入。

在听障教育教学领域,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存储等形式更多样,听障学生可以更便捷、快速的获取知识,并通过信息表现模式的转换,提升知识的表现力与教学的感染力,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2.3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效
互联网、大数据、无线通讯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广泛应用,使得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被拓宽,利用云平台、智能分析等功能,教师可以在线上对信息进行高效整合,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发展状况。

与此同时,移动终端与互联网平台的普及,也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收集、处理资料,不断提升自主探究与学习的认识,同时,通过与教师的及时沟通,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锻炼自身沟通、协调与应对能力,有序提升专业教学质效。

3.基于交往能力的培养深化听障教育领域信息技术运用的对策
3.1创设配套教学情境,拓宽学生沟通能力训练平台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围绕具体教学目标与内容,设置、模拟教学场景,并借助情境挖掘和展示学生潜能的教学技术,有助于锻炼听障学生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在设计实际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诉求,全面分析、掌握听障学生群体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运用创新教学技术,创设配套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

当前,由于听障专业与素质教学课程内容更新速率较慢,很难对学生思想认识进行有效引导。

虽然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但是传统的实验教材中插图陈旧、过时,或者过于简单,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与此同时,部分学生的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南方的学生很难理解北方冬天的季节特点,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对北方的冰雕文化、语言习惯、特色美食等理解不深入。

但通过多媒体对图片、视频、动画等进行演示,创设对应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建立对应的感官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身观点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配置字幕,让学生根据学习需求,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将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提
出,通过小组沟通、自主思考、教师答疑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并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的意识。

3.2明确现代技术教学应用目标,强化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背景下,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在充分掌握技术应用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教学改革目标,基于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强化培养需求,合理选择技术应用的形式。

具体来讲,首先,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明确现代技术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领域的应用目标,注重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积极引导,强化爱国主义、优秀民族精神、唯物辩证思想等正确思想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美育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应合理运用智能人际交互相关技术,拓宽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路径,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激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克服自卑、敏感、封闭的不良心理。

现阶段,许多听障学生由于感知事物模糊,不准确,对客观事物的大概轮廓的知觉不占优势,从而影响了分析能力。

在借助现代技术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以语文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布置文字演变历史的观察与分析任务,让学生通过对文字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分析,通过字音、字形、字义的系统分析,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第三,听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正常学生群体存在差异性,教师应转变原有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认识与信息素养,耐心、信心的履行教育职责,以身作则,鼓励学生打开心扉,主动与教学、学生进行交流。

3.3组织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认知水平
社会交往与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不仅应注重听障学生群体自信心、语言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还需要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交流机会。

为此,学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组织的沟通与联系,首先,在开展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学科类专业竞赛、社团活动等校内实践项目时,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制作实时字幕,便于学生及时反馈,及时解决沟通问题,为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提供更广阔、多样的平台;其次,根据听障学生特点,采用qq、微信群组的沟通交流模式,开展听障学生的管理工作,如采用手机APP软件,开展学生返勤点名等。

通过智慧校园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在加强学生专业课程教育的基础上,构建起特色校园文化环境,为听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培养积极沟通的意识;第三,听障相关教育院校应加强联合,共同搭建起听障学生群体专用的微信公众号、教育门户网站,集中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高等院校可以组织听障学生支教,面向学前、基础教育阶段的聋哑儿童提供教育服务,通过讲述传统文化典故、手语视频微课教学等形式,提升聋哑儿童文化素养、手语技能水平的同时,增强听障学生的交往能力、责任意识。

结语:在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开展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正确认识现代技术对聋哑学生群体教育引导的重要作用,科学运用现代大数据、物联网、多媒体等技术,调动听障学生群体的视觉、触觉、想象认知等感官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调整,针对性的克服生理听力障碍、心理认识缺陷、语言表达不畅、逻辑思维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以符合听障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的方式,借助视频、图片、PPT演示等形式展示出来,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课堂沟通与交互需求,全面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语言沟通、思想表达能力,为特殊教育机构现代人才培养战略的有序、高效落实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孟婕,解海云.如何用信息技术提高听障学生的学生能力[J].知识文库,2019(24);
[2]沈媛媛.浅析信息技术在聋哑学生课堂中的现状及意义[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10):4;
[3]田林,雷江华,宫慧娜.信息化背景下听障学生沟通与交往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2021(10):18-23;
[4]王禾.浅析信息技术在聋哑教育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9(06):74-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