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灵动追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灵动追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教育”是一面高高
飘扬的旗帜。

语文教学要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统帅教学的全过程,弘扬民主,强化训练,以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让语文教学行为和创新真正接轨,从而全方位提升创新的品味,实现创新的终极目标。

一、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
创新的课堂是充满了奇思妙想的课堂。

这种语文课打破了传统的授课状态,不走寻常路,而总以新颖的构思,大胆的尝试带给学生惊喜,让语文学习在一种愉悦活泼的状态中进行,让学生被语文课堂深深吸引、欲罢不能。

如教学《繁星》一课,老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文章第四
段有一种多余的感觉,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一种观点
认为,可以删去,文章第一至三段,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产生了一系列的感想,抒发了“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而第四段写了“我”有一夜在船上观看巨人星座。

笔调平淡,少有描写,缺乏情趣,所以是多余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可以删去,理由是,如果说文章第一
至三段是从面上泛写繁星,那么,第四段就是从点上特写星座。

而且,第四段的遣词用字也很讲究,如“跑”字,用得极好,既写出巨人座的形状,又暗示船在前进,还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感情。

这种创新,来源于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和生活的热爱,是教师和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元素的巧妙应用,是生命激情的一种表达。

二、在灵活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创新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
深处。

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显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语文课在解读语言时“昏昏欲睡”的局面。

那么如何“创新”呢?我认为:老师先要对文字有
独到的感悟和发现,尽可能地要能为学生寻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搭建一个富有匠心的语言领悟的平台,供学生曲径通幽。

如教授《三峡》一课,在师生完成文言常识的学习、饱览老三峡风光后,师生共同描绘了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
水位抬高至175米的美丽风光。

“现在,无数人梦想的‘高
峡出平湖’变成了现实:连绵的高耸入云的山峰变成了无数的岛屿,三个一群,五个一组,静卧在烟波浩淼的湖面之上,犹如一把把从天洒落的碧玉翡翠,与湖水相映成趣。

驾一叶扁舟,荡漾在如丝绸般凝滑的波纹上,穿梭在玲珑剔透的岛屿间,犹如进入一轴大山水的长卷。

水面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岛屿们晓迎晨风,晚送夕阳,依然有山的神韵,蔚然挺秀,杂树葱茏。

神游高峡平湖,交通畅达,急流不再。

眺望眼前的宽阔壮美,畅想昔日的雄浑激荡,是何等闲情逸致?”这样,师生就实现了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的创新目的。

三、在真诚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
创新教学中,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

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

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

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并以此生成问题、生成课堂,教师再由此参与教学,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较高目标。

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堂上,老师首先组织学生针对文本提出问题,在筛选的基础上展开讨
论。

1、课文标题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如果只看标题会以为写的是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

但课文记叙的却是世界顶级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的事迹。

对此,你认为这个标题是否有必要重拟呢?2、文章主体部分用三个小标题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在非议之中屡创建筑奇迹”“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在每个部分作者详略不一地选取了一些建筑来写,你能说说这样的材料安排有什么好处吗?这样,教师的智慧和学生的智慧进行着交锋、碰撞、融合与升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否具有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否善于对教材进行反思,是否真正地具有平等意识,是否在不断的反省中彻底告别“思想霸权主义”,是否把切实地帮助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将决定创新学习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