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草木》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草木》读后感
《人间草木》读后感(精选34篇)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
今天,我来到了胡天宁家。
听金老师说,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名叫汪曾祺。
说着,还拿出了这位作家的一本书——【人间草木】。
这本书有着淡黄色的封面,封面上画着一丛竹子和一块竹石,看上去与我以前看过的儿童故事书完全两样。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看到一篇文章——【夏天】。
果然,与我以前读过的儿童文学完全不同。
这本书中的文字简洁、深奥。
比如:“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
”就概括了作者一个早上干的事,就像对联一样,或者是五言诗中的两句。
说它深奥,比如:“此吾乡所未有。
”这句话,听金老师解释了我才知道,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乡所没有的。
”
其实,简洁和深奥是相辅相成的,简洁了就会深奥,而深奥的文字都会很简洁。
慢慢地,我开始读出一点意思了……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文字写出了夏天的花、草木、水果、虫子。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虫子那段,他写道:“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哈哈,这只虫子真有趣。
这样的虫子我也曾见过呢……
记得那也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在楼下看虫子,那是一块热闹非凡的草坪,拨开草丛一看,那儿简直就是虫子的天地,有全身碧绿如翡翠的蚂蚱,有全身乌黑如煤炭的蛐蛐……
我最喜欢蹲在草地上看小虫子吃东西,跳来跳去,听它们唱歌。
有了这些虫子,夏天就变得更有趣了。
我想如果汪曾祺也看到了这些虫子,一定会写一篇更精彩的文章。
汪曾祺笔下的夏天是有情有趣的,而我生活中的夏天也正是如此
有意思。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2
《人间草木》喜欢养蜂人这片,讲养蜂人的四川妻子,“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这朴实的浪漫,美啊。
《跑警报》:汪曾祺很会讲故事,但是他更喜欢介绍风俗,大段风俗人情里串着人物故事,风土人情,习俗节日都细节描写详实,像民俗纪录片,有兴趣的人应该会看得很起劲,我不太行,看得累。
介绍跑警报那里也不忘了提一笔吃喝跟跑惯了警报的'联大学生借机约会谈恋爱的事实,防空洞里刻着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也太绝了,幽默是才,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汪曾祺是真的随遇而安,豁达乐观。
随感:
汪曾祺语言平实,比喻生动,极平实的语言叙事时表现力却极强,《黄油烙饼》里平淡普通的生活,平凡普通的人,苦生活,因饥荒慢慢死去,文字里并不见眼泪洒下,只是后来的某一天,拿起故去人留下的舍不得吃的黄油烙了饼,才悲从中来。
《金岳霖先生》里金先生纪念林徽因,《陈小手》最后忽地一枪,都是不多写一字,近乎白描,叙事或情节急转直接落幕,给人情感震撼却格外深。
看美食部分共感低些,到《豆腐》那里所幸先跳过了,看完后面又跳回来,到《手把肉》却一下子精神了,奶茶奶皮奶酪奶渣,杀羊烹羊吃羊,原来我不是食欲低,是偏食啊,作为西北人吃羊肉多,记忆都是鲜活的,看到拔丝羊尾饿到胃咕噜咕噜叫。
好,真的好。
我真香了。
很喜欢《人间草木》,文字平实有温度,每当看到鼻子酸、笑出声时都会感慨汪曾祺有才,好的文字就该是这样的,没什么多余,但又含着千钧之力。
看完这本文集后我也特别喜欢汪曾祺,诙谐达观的人真好,不顺不遇都沉淀成支撑内里的力量,是可爱可敬的人了。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3
行者无疆。
四周山色临窗透,一夜溪声入梦清。
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又春。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却又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由此可见,出门远行,价比千金。
国子监、胡同、泰山、天
山……这些孕育着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载。
汪曾祺就像一个拿着大口袋的寻宝人,来到一个大宝窟,只能带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间。
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没有阳光雨水滋润的种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无法生根发芽,更别提枝繁叶茂了。
艺术永远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之美的人,也无法写出动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过客,但是他对这里的了解比我这个常住人士要多得多。
关键就是他懂生活,懂发现。
街边小草,枝头小鸟,也是锦绣山河中的一滴墨。
关注这些一草一木,我们在能更好的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界中。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
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
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
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
像“故乡的元宵”这篇文章,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
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4
《人间草木》中描写的各个地区真是美极了,从前从未见过的一些风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仿佛亲眼看见了这些风景,啊!真美。
四川的成都是最干净,最安静的,使作者感到轻松自由。
乐山的大佛更是栩栩如声。
新都有有桂湖,桂湖皆植桂,开花时香的不得了。
福建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福建的`漳州多三角梅,有紫色、红色、桃红色、浅红色、紫铜色、白色,真是美不胜收。
福建的云霄是果乡,到处是果树:芦柑、荔枝、枇杷。
枇杷瓣大,味甜无渣,真是美味极了。
武夷山也是风光壮丽。
玉女峰,大王峰,壮丽极了,还有好多优
美山水,真是世外桃园。
作者把这山水、特产描写的如此醉人,不免勾起我想去游览一番。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
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
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
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跑警报。
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
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从《人间草木》中我了解到许多异域风情,优美动人风景,扣人心弦的故事。
人间自有草木,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谊。
所以《人间草木》犹为给人启发。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5
他们都说,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是的,每每拿起汪老先生的这本《人间草木》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温和慈祥的老者与你同坐在花园里,时而指着一颗恣意盎然的菊花诉说中国人艺菊的历史,时而打趣的告诉你说“螃蟹竟是横着走。
”
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处处体现着汪老先生的做人方式:“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那份随和,那份安逸,那份喜爱,对于汪老先生而言草木便寄托着一切。
一颗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株花草便是一生……
他说:“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草树木就显得更慢。
因此,要对
花木更加倍爱惜。
;他记得”北京见过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
所以说:“他的一切都是诗。
”文字也是,生活也是。
汪老先生在这本书里对美食的描述也下足了功夫。
汪老先生对于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米饭在这位资深吃货下,都能转变为好几种美食,如那昆明的菌子——菌色似牛肝的牛肝菌,炒熟了会变成青绿色的青头菌还有雨季的特产果子——火炭煤,都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还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汪先生对于生机的解读。
生机是什么?不光是天涯芳草迷归路中草的茂盛,更是病叶还禁一叶霜中叶的顽强。
春意盎然,百花齐放,这是春的生机。
在悬崖绝壁上竖起一棵高大的'松树,在没有阳光的峡谷里生长出一片地下森林,在没有养料的石缝里长出一株强壮的豆芽,这是坚强的生机。
一朵带着雨珠的缅甸花就能使汪曾祺先生心软软的,一点雨就能使汪曾祺先生想起《夜雨寄北》,引起淡淡的乡愁,想起四十年前那富有情味的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
欧阳修说:“草木无情”但读过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后,人间的草木啊,一草一木,都是家的气息……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6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世间许多事,想想很有意思。
”
我透过文字,去感受作者汪曾祺老师经历的眼中最朴素、最遥远、最恬淡的美好。
它非陶渊明心中良田美池、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它非张岱心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湖心亭雪景。
它是北京人遛与压鸟的喧嚷与清欢;它是落叶螃蟹蚂蚱、山丹丹枸杞槐花的淳朴与幽雅。
他有一双炙热的眼睛,在生活最平淡无奇之处,洞见了生活最真实无暇的美好。
领着我们,触摸人间草木虫鱼鸟兽的心跳!
“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
”
最爱《昆明的雨》。
汪曾祺老师并非体验昆明雨的恬静幽雅,也
并非经历青苔石板街的空谷回音。
在他心里,昆明的雨竟是那么人间烟火气。
昆明的雨竟是如草木枝叶一般浓绿旺盛的;昆明雨季的杨梅竟是如烧得炽红的火炭一般的;昆明的雨,竟也是孕育了昆明美味的菌子的。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
已看尽了外面繁华喧嚣的世界,却还是愿意与草木共享那一片的青绿。
或许,更是淳朴、简单的事情或者地方,比如北京《胡同文化》。
北京城的胡同那么真实的`就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拉洋车的“东去!”“西去!”;胡同房子的旧房檁、断砖墙;街坊里道来杀一盘的棋友;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压鸟的鸟友;食物也不失扑鼻之香,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滴了香油的臭豆腐,还有虾米皮熬白菜。
北京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赶得上北海白塔!
“每个日子,都是诗意的成长。
”
《冬天》也是颇有情趣的,“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
”冬天里,还有什么比这更温暖人心的人间烟火呢?
草木,何不可以理解成为人间最平淡无奇的小事呢?
这凡尘,究竟有什么可以留恋?不过人间草木香。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7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细细回忆起来,初读汪老先生似乎已经是一年前,但我仍清晰地记得汪老先生笔下的世界那样灵动,那样可爱,《人间草木》中的一花一树都别具风味。
在汪老先生的书中,飘散着清晨馥郁的栀子花香,弥漫着糖炒栗子甜蜜的香味,充溢着葡萄酒香醇的味道。
他似乎很懂生活,也很会生活,怀着满腔的爱去探索世界,云南、昆明、成都…在他的笔下,每个城市都那么温柔迷人,他爱吃、爱旅游、爱风景,却不爱游手好闲,他说:“我不愿当什么’离休干部’,活着,就还得做一点事。
”汪老先生真真切切的在爱着这个世界,爱着山川河流,星辰大海,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触碰世界。
在河岸边、山顶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留下自己对自然最美好的描绘,在多年以后,人们可能会想到:噢,原来汪曾祺这么有趣,他的书这么经典,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意义
所在吗?
汪老先生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草木眷恋着光阴,汪老先生爱恋着人间。
这世间万物,都值得被爱,爱一直陪伴身旁的亲人,爱倾情相助的朋友,爱一颗树,一束花、一只鸟,只要心中怀有爱意,世界就不会那么糟糕。
青春正好,相比于死气沉沉的生活,为什么不让人生更加精彩呢?鸟兽虫鱼、美食美景,只要肯去看,肯去发现,对世间万物抱有善意,他们也会回报以同样的`温柔,当世界中充满了爱,人生就有了意义,这一辈子才不算虚度,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想到那个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自己,是多么可贵的回忆。
所以,爱点什么吧,一草一木中蕴藏着繁华的世界,山海之间埋藏着闪烁的宝藏,爱点什么,这世间万物。
(冯昕悦)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8
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惹起我无尽乡思。
汪曾祺,一位著名的作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对他是一无所知,真是很惭愧!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终于买到了他写的《人间草木》这本书,可买来之后这本书就真的被收藏了,因为自己总有很多理由说自己没有时间来读,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上周终于拿出时间拜读这本书,一读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没有宏大的人生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
读他写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闲情逸致,读他写的人物我享受的则是诗情画意……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描写的那些植物,仔细读来真是一种享受,如流水般净化着浮躁的内心,联想现在的生活、工作,我们是不是过于匆忙,忽略了生活乐趣了呢?热爱自然,热爱植物草木,
这是一种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来,从来如此。
工作的时候积极努力,休息的时候,就需要有如本书一样的'发现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会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飞奔,又有欣赏途中风景的收获。
这就是我读过本书的最大收获。
读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心里暖暖的,静静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9
人世间,一草一木皆有情。
春华秋实,万物生长,秋收冬藏,哪怕只是落叶的飘零,都带有极浓厚的感情在里面,不得不令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然而这些感情都是一些经历过许多的人感悟出来的并赋予在人间万物身上的,所以说,草木之情即人之情。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汪曾祺先生应该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所以一切草木在他的笔下才如此具有人情味和灵性,这是其他的散文所没有的美。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中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我对文中关于葡萄的描写印象极为深刻,汪老用他的经历和细腻的感悟写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那一株株葡萄在他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听到了那葡萄饮水的声音,甘泉在藤蔓里流动输送的声音,如此的美好和沁人心脾。
一串串葡萄饱满诱人,水灵灵的.惹人怜爱。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我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
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汪老回忆了他的生活经历,在《随遇而安》
中,他将自己当右派的经历看为三生有幸,这是何等的洒脱,令人艳羡。
汪老的文字总是平实质朴的,却又饱含了他的人生智慧。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汪老的文字和生活态度是一股清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感悟人间草木,感悟人间情感,收获豁达与洒脱。
很感激我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令人平心静气的《人间草木》,仿佛喝了一杯清茶,通体畅快。
作者:王梦晴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0
《人间草木》这本书叙述,很散。
但我认为,它是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整本书都给人一种很放松的感受。
读上几页,你会感到十分的舒适,那是一种愉悦的感觉。
我以前似乎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书:大到泰山、天下山水,小到一份小吃。
这本书就像我们的另一双眼,带我们领略乐山大佛、泰山、伊犁等名胜古迹。
又让我们洞悉了人间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
整本书读完,竟觉得意犹未尽。
似一杯清茶,回味无穷。
这本书不像漫画书,有一种奇异的吸引力,而是一种淡淡的风味。
读《人间草木》像是外出进行了一次旅游。
我在想:为什么叫《人间草木》?作者写的,绝不仅“草木”二字吧。
但为何只有草木?他写了山,写了水,写了人,写了食物。
又为何是人间之草木。
记得有一句诗,是写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字里行间,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
由小及大,无一不是如此生生不息。
“草木”二字,不就是生命的代表吗?
人间有多少美好?说不清,也数不清。
有一句话打动了我的心:“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人间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如今的人间尚存许多美好:一根野草,一朵小花,一坎山丘,都是人间的馈赠,生命的火把。
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误入世外桃源处,人间春风揽草木。
走进自然,有的人会感到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而有的人却
会感到乏味。
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发现美好的心灵。
《人间草木》告诉我,人间草本皆可令人动容。
一花一木一果,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向往。
一座山。
食一味果,嗅一丛花,离自然近一点,眼的美好自然会令你动容。
人间草木,是简单的,是无华的。
走进自然吧!那时,你会像那轻盈的芳草,被春风吹拂,随风摇曳。
高楼大厦的冰冷,无法阻挡我对人间草木的挚爱。
人间的春风,总会拂照草木,吹进我的心中。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1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
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
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
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
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
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
然而对于汪曾祺
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小说!”
《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2
一再拖延下,我终于将这本薄薄的小册书看完了,历时起码3个月。
起初的目的本是为了从人间惨事中脱身,也是为了多了解些吃的喝的玩的的杂学。
没想到一本看完,杂学相关的内容也就记得个零星半点,没有受到的启发多。
因为人间惨事而陷入政治性抑郁的情绪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从结构之恶,到年初的魔幻现实大灾难,加之从前便时有发生的糟糕事,今年的境况不得不说是令人愕然的。
(其实生活里令人愕然的事情还有很多,但这次的'神经刺激实在是超过阈值了,神经细胞们一个个战栗发抖)在这样的漩涡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波及。
旅行被取消,回国困难,出门也困难,去年的预定活动被取消,连我期待已久的解剖实验都做不成了——这还只是像我这样离旋涡算远的人了。
如果凝望再远一些,低落的情绪就会随着靠近而指数增长,掉进深渊。
躲进蜗牛壳里翻阅这本书,我以为能被川北涮涮椒治愈,被金华的火腿治愈,被“何妨一下楼”治愈,被发生在昆明的种种小事治愈。
结果转过头来细细思考,原来治愈我的这些文字生长在一个硝烟多于鲜花的年代。
当想到这里,我不得不感到愧疚——我像一只肥硕的鸵鸟带着一双经不起风沙的眼睛躲在沙丘之下。
这前几个月,我看完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纪录片,还感慨说自己也想做一个拥有烟火气的人,而对于这烟火气的由来不予以半点关注。
结果一句“为人天真,热爱生活”一巴掌打在我脸上——我感觉我厚重的眼屎好像掉下来了一些。
我看生物学,我看座头鲸,我看星空,我还看形形色色的人。
一直在寻找我所爱,我的小糖人,我的烟火气。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能学会两只手并用地划拳,写得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