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课文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腊八粥》课文解析
一、作者及背景。
1. 作者。
- 沈从文(1902 - 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性美和生活百态。
2. 背景。
二、文章结构。
1. 盼粥(第1 - 2段)
- 文章开篇点题,写小孩们“喜得快要发疯了”,“眼睛可急红了”,生动地表现出孩子们对腊八粥的急切盼望之情。
这里通过描写孩子的神态和心理,为下文腊八粥的出场做了充分的铺垫。
例如“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其中“叹气的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锅里煮着的腊八粥形象化,仿佛它也在等待着被食用的时刻。
2. 猜粥(第3 - 12段)
- 这部分主要写八儿对腊八粥食材的猜测。
八儿不断地向妈妈询问腊八粥里放了什么食材,从栗子、饭豆到枣子等,他的每一次猜测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妈妈的回答总是简单而神秘,进一步吊起了八儿的胃口。
如“‘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里通过八儿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他急于知道锅中食材的心情。
3. 看粥(第13段)
- 这一段描写八儿看到腊八粥时的情景。
八儿看到了腊八粥的食材丰富多样,“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生仁的去皮过程和锅巴的状态描写得生动有趣,把腊八粥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4. 吃粥(第14 - 19段)
- 最后写一家人吃腊八粥的场景。
“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
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通过描写八儿吃粥后的状态,以及对桌上剩余食物的描写,表现出八儿吃粥吃得饱饱的满足感,也从侧面反映出腊八粥的美味可口,同时体现出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
三、语言特色。
1. 富有童趣。
- 文章以孩子的视角来写,语言充满了童趣。
如“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这里把不同年龄段的人都称为“孩子”,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强调了腊八粥对人们的吸引力,而且语言口语化,读起来亲切自然。
2. 描写细腻。
- 在描写腊八粥的食材和煮腊八粥的过程时,语言十分细腻。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不仅详细列举了食材,还把煮粥时锅里的状态描写得栩栩如生,通过“叹气似的沸腾着”这一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锅里腊八粥翻滚的声音,闻到那诱人的香气。
3. 运用修辞。
- 文中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除了前面提到的“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等,这些拟人句把腊八粥的食材和煮的过程都赋予了生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主题思想。
1. 对传统习俗的传承。
- 腊八粥是一种传统的食物,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人制作和享用腊八粥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传承。
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成为家庭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2. 家庭生活的温馨。
- 全文围绕着腊八粥展开,描写了孩子的盼望、猜测,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粥的场景,展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种家庭的温暖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也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美好和亲情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