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蜀道难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蜀道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反复诵读,鉴赏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自主梳理
一、整体感知
1.初读全诗,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学生查找关于李白和《蜀道难》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萦.岩峦( )
扪参
..(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凋.朱颜( ) 砯.崖( ) 崔嵬
..( )
2.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默写名句。

(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2)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3),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合作探究
1.请将全诗分为三层,并概括每层大意。

2.有人说,《蜀道难》全诗内容可用一个字概括,你觉得是哪个字?并简要评说理由。

3.开篇“噫吁嚱……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叙蜀开国历史、说“五丁开山”与表现蜀道之难有何关系?
5.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6.诗中最后写剑阁险峻,战火频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它重复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蜀.道/数.典忘祖秦塞./敷衍塞.责纯粹./地崩山摧.
B.折.本/冲波逆折.湛.蓝/天梯石栈.参.差/扪参.历井
C.喧豗./毋庸置喙.巉.岩/明珠璀璨.屏.息/砯.崖转石
D.峥.嵘/铮.铮铁骨公允./磨牙吮.血咨.嗟/千姿.百态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危:高。

B.开国何茫然
..茫然:指时间久远。

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着。

D.可以横绝.峨眉巅绝:飞越。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没有平仄限制,也不讲求是否对偶。

B.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诗坛,群星璀璨,出现了李白、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等众多诗人。

C.最能反映盛唐精神、代表盛唐诗歌成就的是李白。

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了他鲜明的个性。

D.“蜀道难”原本是古乐府旧题。

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

(二)阅读《蜀道难》第一段,完成4~7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作者在这一节中写“尔来四万八千岁”这一时间概念,用意是什么?
5.作者开篇即慨叹蜀道“危乎高哉”,对下面行文有何作用?
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本段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送友人入蜀
[唐]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①。

注:①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算命占卜为生。

8.简要赏析“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两句描写的意境,并指出这两句诗的“诗眼”各是什么。

9.诗人送朋友入蜀,写蜀道之险,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还要写“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这两句的作用。

(四)语言应用
10.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与前面形成排比,并与首句尾句相照应。

一首好诗,往往只给你一缕春风,就能叫你去想象春天的清新;,;,。

好诗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11.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对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参考答案
【自主梳理】
自练自测
1.fúzhàn náo yíng mén shēn yīng chán tuān huīdiāo pīng cuī wéi
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2)百步九折萦岩峦以手抚膺坐长叹(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
【合作探究】
1.第一层:叹山高开路之难;第二层:叹山险行路可畏;第三层:叹蜀地战祸之烈。

2.叹。

(1)从诗歌内容看,以感叹山高路难、战祸之烈为主。

(2)贯穿全文的主旨句就是感叹。

其他也多以感叹句为主。

(亦可提出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3.开篇以三个蜀地方言叹词领起,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文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4.通过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出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

借助神话传说,为蜀道之难渲染神奇色彩。

5.神话传说、虚实结合、反衬夸张、细节描写。

6.诗人从地势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关注,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7.(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

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六龙回日、扪参历井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

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

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课堂练习】
1.C解析:A项,分别读shǔ/shǔ,sài/sè,cuì/cuī;B项,分别读shé/zhé,zhàn/zhàn,cēn/shēn;C项,分别读huī/huì,chán/càn,bǐng/pīng;D项,分别读zhēng/zhēng,yǔn/shǔn,zī/zī。

2.C 解析:坐:徒,空。

3.B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

B项中白居易不是盛唐诗人,应为中唐诗人。

4.写时间是为了说明古蜀国历史久远,这么长时间不与秦塞相通,足见蜀道之难。

5.这样一句感叹,是为引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六龙回日、扪参历井。

6.运用了夸张手法、衬托手法。

诗人紧扣“高”“危”,用夸张手法把崇山峻岭峭壁巉岩间的蜀道写得惊心动魄、令人望而生畏:山高得连黄鹤也飞不过,猿猴也愁于攀援。

同时又借“鹤”“猿”来侧面衬托,暗写人行走的艰难。

7.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作用: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气。

8.答案: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升起翻腾。

“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是诗眼,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两句紧承上句写蜀道的“崎岖”。

诗眼是一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

9.答案: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艰险,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

前句写山上蜀道景致,后句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

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如在眼前。

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作了铺垫。

解析:在内容上可以结合这首诗的题目分析,在结构上可以从律诗的颈联——“转”句的作用上分析。

10.答案:只给你一朵浪花就能叫你去想象大海的浩渺只给你一颗星星就能叫你去想象星空的灿烂
解析:仿写语句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形似”,句式要与画线的语句保持一致,即采用“只给你……,就能叫你去想象……”;二是“神似”,要注意所写的语句围绕整个语段的中心,感情基调、思想旨趣相同。

11.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要审清要求,即根据初步构思框架构思一段话;二是充分利用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是注意准确、连贯的要求。

图片中的瑶族村三日行考察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瑶族的情况和准备好考察行装;二是到达之后的“实施”过程——四处参观、进行访谈、举行联谊活动和写好考察日记。

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